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战时由于伤员多,战场救治环境条件受限,给火器伤伤例救治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救治人员心情紧张,最易忘却战伤救治原则,导致救治失误,增加伤员致残亡率。为减少火器伤救治中失误,提高火器伤治愈率,我们根据火器伤伤例尸体剖检资料中救治经验教训中研制出火器伤伤例救治提示器。  相似文献   

2.
“5.12”大地震医疗救治组织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随着“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前期救治工作顺利结束,我们认为:地震伤员发生特点及救治与战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医院平时应急卫勤训练组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灾害伤员救治水平。本文通过切身体会,对医院面对重大灾害造成的大批量伤员的救治,所采取的应急处置程序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未来战争伤员的特点及需求,借鉴企业作业流程重组理论,分析野战救护所救治流程的关键环节、接口部位及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救治流程进行优化改造,提出重组方案,从而使救护所的工作达到野战条件下伤员救治高效率、快节奏、高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发生后,骨科成为地震伤救治的主战场。本科室针对伤员流的特点,全面统筹、精心组织、合理分工、科学管理,较好地完成了批量伤员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野战医疗所批量伤员救治信息保障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高技术条件下战争野战医疗所大批量伤员救治的需求和特点,应用无线网络、移动计算和智能识别等相关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无线移动信息保障系统,以实时、移动、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处理方式再造伤员救治信息流转流程,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记录、反复转抄、人工传递信息的工作模式,也弥补了电子伤票和有线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真正实现了伤员救治信息流转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实现了指挥员对伤员流、物资流的实时可知,对伤员救治全程的实时可控,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由于救治延误造成的伤死率和伤残率,为野战医疗所批量伤员快速通过提供了高效、便捷、稳定的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6.
涉外灾害医疗救治组织与实施吴传明梁严冬王连喜我院首次遇到一起涉外灾害事故,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实施得力,成功地完成了此次涉外空难批量伤员的救治工作。一、涉外灾害医疗救治工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涉外医疗事宜也逐年增多,为国内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课...  相似文献   

7.
总医院在救治玉树地震伤员过程中,充分借鉴应急卫勤保障的基本理论指导地震伤员救治实践,探索以组建救治患者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组建抗震救灾专用病区;实施快速批量收治伤员;制订规章制度,全力救治伤员;动员各方力量,全方位服务伤员为核心内容的应急处理模式,为完善后方医院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所致大规模人员受伤的应急处置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医院在成都"6.5"公交燃烧事件伤员救治,总结实施过程中信息协同,确保伤员救治的经验。从医院完成重大突发事件伤员救治实施信息协同意义、方法和成效,以及信息协同体会阐述,为医院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伤员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上伤员救治的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多次海上卫勤保障训练,总结了海上伤员救治的特点,提出了海上伤员救治的组织与实施方案,强调了海上伤员救治需要把握的有关问题,为海上伤员救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突发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的作法。即在大批量伤员救治中,全面实施现场组织环节管理;检伤分类有效管理;分类、分区程序管理;调配护士合理管理;安全督导得力管理等。最大限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确保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惠州市三级以上医院进行创伤救治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年龄18~60周岁,平均年龄(32.94±5.31)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接受直升机救援;对照组83例,接受地面救援。接到急救电话后,观察组实施直升机救援,对照组实施地面救援,于救援地进行紧急处理后送往就近医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严重后遗症发生率、救援相关时间。 结果观察组病死率(6.12%)、严重后遗症(14.29%)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97%、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发时间[(13.26±2.83) min]长于对照组的[(6.34±1.0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抵达时间[(32.65±2.57)min]、转运时间[(26.75±5.46)min]及总院前救治时间[(81.43±9.36)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升机救援能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及严重后遗症发生率,缩短救治时间,对创伤救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直升机救援出发时间较长,费用高,短距离救援中更适宜选择地面救援。  相似文献   

12.
优良的海上医疗后送能力是构建“深蓝”卫勤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多年海上卫勤保障实践、科研、训练及演习经验,文章系统总结现代远海海上医疗后送的特点,结合新版全军战伤救治规则,构建从单兵自救互救、舰艇救护所急救、编队救护所早期救治、医院船早期和部分专科救治到岸基医院/岛礁医院/海外保障基地医院专科救治的海上医疗后送五级救治体系,并提出未来海上医疗后送应形成包括援潜救生、核事故医学救援、落水飞行员搜救、两栖作战保障等相关体系的综合医疗后送救治网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一种急诊室专用的多功能急诊抢救车,实现病人转运途中的及时抢救。方法将多功能急诊抢救车配置UPS系统;担架;车的下部具有多个托盘,可以携带呼吸机、氧气瓶、除颤仪、输液泵等抢救设备。结果多功能急诊抢救车的UPS系统,解决了病人在转运途中方便地使用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带电类医疗设备;抢救车配置的担架可方便病人转运。结论该多功能急诊抢救车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群体性事件抢救流程优化对提升急诊护士抢救知识、抢救技能及临床工作能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急诊科对群体性事件患者的抢救流程,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对流程进行优化。从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实施优化后的抢救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更改优化。将优化前患者作为对照组,优化后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满意度、护士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及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 结果优化后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抢救时间缩短、满意度提高,护士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较前明显提高,护士临床工作能力也较前明显提升(P<0.05)。 结论实施优化后的抢救流程,不仅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增加护士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还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焦炜  厚丽华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085-1086
目的识别、评价、控制某公司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类比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造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卫生辅助用室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类比企业检测结果显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限值。结论该改造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国内外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发展史,介绍了国内海上医疗救护理论体系及现状,分析了组织架构和分级救治体系,指出目前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有助于促进军队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应急救援决策中,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应急救援过程中疏散与资源调配的最佳决策依据。文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将事故后果影响涉及的区域在系统中进行展现,确定救援相关的决策准则,并通过层次法分析计算,在应急救援预案推演过程中得到最佳救援决策,以用于指导类似事故类型的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陆路的一种全程救治链模式,在整合各个救援“孤岛”形成全程救治链的基础上,构建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方法:依照全程救治链的要求,建设由现场轻型方舱、公路运输手术救护车、批量转运卫生列车重症监护车和双向交互的指挥决策平台所组成的救治链装备体系,最优化地衔接全程救治链中的各医疗单元。结果:通过装备研审1和指挥调控.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全程救治链中各环节对伤员的紧急救治的时效性,医学救援效果明显。结论:该装备体系有效解决了现有医学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各医疗单元救援的“孤岛”问题.加强了应急医学救援支持,增强了应急医学救援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武警卫勤救援背心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适合武警单兵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卫勤救援背心。方法:根据单兵和卫生士兵在早期灾害救援时的医疗救援任务,研究卫勤救援背心内装救援器材的品种和数量.以满足医疗救援任务的需求:研究复苏效果判断方法,以保证该装备的人员适应性;通过对国人体型的研究,根据人体工效学原理,结合早期灾害现场单兵行进和作业特点,设计背心结构。结果:在救援演练及救灾过程实践中,该卫勤救援背心在灾害救援早期方便实用,基本满足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基本生命支持等战伤救治技术需求。结论:在武警部队完成灾害救援任务中,它为单兵和卫生战士提供了一种轻便实用的医疗救援器材,提高了部队完成救援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专多能”原则在野战医疗队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野战医疗队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一专多能”原则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方法:对野战医院救援期间的工作记录随机选取10天分别按照巡诊、门诊患者进行疾病专业统计,选取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疾病专业统计,对相应巡诊、门诊、病房军医进行专业统计,计算专业符合率。结果:专业符合率分别为巡诊42.9%、门诊63.6%、病房88.8%。统计分析后发现巡诊、门诊、病房专业符合率完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一专多能”原则对于野战医疗队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实际应用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但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