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Fas相关死亡域蛋白表达与增生性瘢痕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在增生性瘢痕(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HS演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与图象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观察FADD(2份,取自同一部位样本)在HS增殖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的表达分布及表达量。结果 FADD在HS成熟期的表达量[面度(9.36&;#177;0.92),平均光密度(1154&;#177;68)]是增殖期[面度(4.72&;#177;O.35),平均光密度(552&;#177;32)]的2倍,是消退期[面度(1.88&;#177;0.12),平均光密度(218&;#177;16)]的5倍;FADD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棘层、真皮网状层,以及部分血管。结论 FADD表达与增生性癜痕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Fas相关死亡域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原位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在增生性瘢痕(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HS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与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观察FADD在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结果FADD在HS成熟期的表达量是增殖期的2倍,是消退期的5倍;FADD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棘层、真皮网状层,以及部分血管。结论FADD表达与增生性瘢痕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Fas相关死亡域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原位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宏珍  杨西川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35-1436,W001
目的 探讨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在增生性癫痫(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HS演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与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观察FADD和HS各个时期的表达变化。结果 FADD在HS成熟期的表达量是增殖期的2倍,是消退期的5倍;FADD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棘层、真皮网状网,以及部分血管。结论 FADD表达与增生性瘢痕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胸腺素β4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TMSB4)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3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上述3种组织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P均<0.01),瘢痕疙瘩TMSB4 m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66.98%,比正常皮肤减少62.48%.在上述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平均减少27.13%(P<0.01);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16.07%,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具有多方面生理学效应的神经肽P物质,不仅在痛觉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神经肽P物质的一般特性及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Ⅱ°以上的烧伤创面 ,外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均可伴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挛缩。增生性瘢痕 (hy pertrophicscar,HS)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 ,严重影响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康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加压、浅层放射、激素、中草药等 ,但效果均不甚满意[1]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在组织修复过程中 ,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FB)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上调 ,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Ⅲ /Ⅰ胶原比例下降 ,导致细胞外基质 (extracel luarmatr…  相似文献   

7.
神经肽P物质与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丛林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76-477,529
具有多方面生理学效应的神经肽P物质,不仅在痛觉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神经肽P物质的一般特性及增生性瘢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现代治疗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lhic 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hic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鉴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岑瑛  任林森  唐颖 《华西医学》2000,15(4):418-419
为寻找鉴别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途径,对两种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凋亡蛋白Bcl-2在二者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发现两种病理性瘢痕在光镜下均出现过多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及微血管.超微结构均发现各时期的成纤维细胞,多数细胞富含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胶原微纤维排列紊乱,证实二者在组织形态上难以区别.而Bcl-2蛋白在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05),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能有助于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11.
用链亲和素-胶体金原位杂交(ISH-SAG)检测了87例急性白血病、7株白血病细胞系和7例正常骨髓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7例正常骨髓细胞几乎不表达MPO mRNA;粒(单核)细胞系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不同程度表达MPO mRNA;淋巴细胞系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不表达MPOmRNA;7例难分类急性白血病(UAL)中,4例表达MPO mRNA并对髓系抗原阳性;诊断为极低分化的AML;2例只表达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考虑为早期B细胞ALL;1例无任何细胞标志,考虑为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上述结果表明,用ISH-SAG检测MPOmRN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为确诊AML和区分ALL提供了一个更为有用的新手段,特别对识别停滞在细胞分化早期的AML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的前脑啡肽基因(PENK)转录水平的改变。方法 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ay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iq·2次·d-1,剂量逐日递增,5-50mg·kg·次,共10d)及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在末次注射后的3h及3d,每组各随机灌注处死6只,取脑组织并冰冻切片,留取含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l区(HIPCAl)的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脑区吸光度A值(PENKmRNA)的水平。结果末次注射后3h,吗啡组大鼠5个被检脑区PENK mRNA值,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末次注射后3d,在除AMG以外的4个被检脑区PENK mRNA值仍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可使多个脑区PENK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从而参与吗啡依赖与戒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分析乳腺癌相关蛋白Her-2/neu表达情况及其与基因状态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athVysionTM探针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Her-2/neu基因探针和着丝粒17探针(CEP 17),以FISH法分析9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切片病理标本中17号染色体和Her-2/neu基因状态,并分析已经IHC证实的Her-2/neu不同表达水平与FISH结果间的一致性,同时分析Her-2/neu基因状态与相应蛋白表达水平间的关系。结果:9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标本中,FISH法检测的Her-2/neu阳性率为26.0%。IHC检测结果为(-)或(+)者的FISH阳性率为13.2%(7/53),IHC(++)者的FISH阳性率为31.4%(11/35),IHC(+++)者的FISH阳性率为87.5%(7/8),三者都以Her-2/neu高度扩增(Her-2/neu/CEP17﹥10)为主。所有患者中17号染色体为非整体性者占45.8%(44/96),其中亚二体性(CEP17﹤2)占7.3%(7/96),多体性占38.5%(CEP17﹥2)(37/96)[包括低多体性(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HSV、CMV的关系。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 /18和HPV6 /11原位杂交,同时对98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结果 病毒DNA原位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一致。HPV16 /18与不同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杂交阳性率平均为5 1 .1% ,HPV6 /11的则为6 4 .7%。HPV16 /18、HPV6 /11、HSV、CMV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 1%、4 %、2 3%、0 %。结论 HPV感染具有特定的组织学部位,HSV可协同HPV16 /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中的意义及与膀胱肿瘤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2组DNA探针CSP3/CSP7分别杂交于3号和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GLPp16/CSP17分别杂交于9号染色体长臂(9q21)和1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检测36例疑似膀胱肿瘤患者血性尿液中的脱落细胞,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分析与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FISH检测总敏感度为73.33%,总特异度为88.46%,总敏感度高于尿细胞学检测(26.70%);肌层浸润敏感度(88.24%)高于非肌层浸润敏感度(53.85%),二者分别高于尿细胞学检测(35.29%,15.38%),差别显著(P<0.05);3、7、9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分别为88.34%、64.71%、70.59%和88.24%,3号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诊断膀胱肿瘤优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有肌层浸润的膀胱肿瘤意义更明显,3号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以632.8nm波长、100mW/cm2功率密度氦氖激光照射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1次/d,30min/次,连续照射3d,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bcl-2,Fas,ICE蛋白的细胞分布与表达。结果在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多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分布,氦氖激光照射后,Fas,ICE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结论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与Fas,bcl-2,ICE表达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products of the maternal-effect genes, nanos (nos) and oskar (osk), ar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rm cells in insects. Furthermore, these gen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candidates for donating functional DNA regulatory sequences for use in gene drive systems to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squito-borne pathogens. The nos and osk genes of the cosmopolitan vector mosquito, Culex quinquefasciatus, encode proteins with domains common to orthologues found in other mosquitoes. Expression analyse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ole of these genes is conserved generally among members of the nematocera. Hybridization in situ analyses reveal differences in mRNA distribution in early embryo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yclorrapha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highlighting a possible feature in the divergence of the clades each insect repres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p53蛋白表达异常在扬州地区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石蜡标本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96例胃癌组织中有15例呈EBER1阳性,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11例,均为管状腺癌。EB病毒阳性胃癌(E-BVaGCs)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EB病毒阴性胃癌(EBVnGCs)组织。结论 EBV感染与本地区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癌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EB病毒感染的重要病理学特征。胃癌组织中EBV感染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erbB-2与HIF1基因过表达在乳腺癌进程中的内在相关性,寻找检测癌浸润转移的联合分子指标。方法乳腺癌组织芯片中200例样品经原位杂交检测c-erhB-2和HIF-1mRNA表达,87例样本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erbB-2基因扩增。结果①185例乳腺癌样本中c-erbB-2和HIF1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共表达,浸润型的非特殊导管癌Ⅰ级中c-erbB-2与HIF-1的表达2级以上的样本比率都超过70%。非特殊导管癌Ⅰ、Ⅱ级中e-erbB-2表达的样本比率高于HIF-1。c-erbB-2和HIF1基因在非特殊导管癌Ⅰ、Ⅱ级中两者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03,P=0.036),小叶癌中两者表达无显著差异(P=0.607)。②浸润型的非特殊性导管癌Ⅰ级中c-erbB-2基因扩增与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46),非特殊性导管癌Ⅱ级与小叶癌中差异不显著(P=0.496m,P=0.878)。结论在乳腺癌浸润转移程度高时,c-erbB-2与HIF-1 mRNA的过表达一致,c-erbB-2扩增与其过表达一致,两者可成为乳腺癌浸润转移的联合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