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洪峰  刘瑶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61-2162
七氟烷(sevoflurane)于1968年由Regan合成,于1971年Wallin等最先报道并于1 975年对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毒理学进行了评估,1976进行临床一期试验,1986年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1990年日本国正式批准临床应用.1995年经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  相似文献   

2.
苯二氮(艹卓)受体与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二氮受体与吸入麻醉药乙醚、恩氟烷、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鼠镇痛、催眠作用的关系。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4g,除热板试验仅用雌鼠外,其余雌雄兼用,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使各组小鼠(n=10)的平均体重和性别比例相匹配。第一部分为镇痛实验,包括扭体试验、热板试验和福尔马林试验。每种试验用小鼠80只,分为乙醚组、恩氟烷组、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四大组,各组再分为生理盐水和氟马西尼两个亚组(n=10)。在各组分别注射乙醚、恩氟烷、异氟烷和七氟烷后,氟马西尼亚组静脉注射氟马西尼1mg/kg,生理盐水亚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除扭体试验采用皮下注射乙醚(1.0ml/kg)、恩氟烷(0.8ml/kg)、异氟烷(0.6ml/kg)及七氟烷(3ml/kg)外,热板和福尔马林试验均采取腹腔注射上述药物。热板试验中观察记录各鼠舔后足反应潜伏期即热板法痛阈(HPPT);扭体试验观察各组小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10ml/kg后15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福尔马林试验将2%福尔马林20μl注射于小鼠左侧后肢足底皮下,观察记录Ⅰ相(10min)、Ⅱ相(10~60min)舔足时间(PLT)的变化。第二部分为催眠实验,小鼠...  相似文献   

3.
曾焱  彭晓晗  李超 《西南军医》2011,13(3):418-419
目的回顾总结七氟烷复合顺式阿曲库铵在新生儿剖腹探查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就诊于本院的新生儿5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1~28d,体重1.9~3.5 kg,分为2组:七氟烷组(Q组)(n=22)和七氟烷顺阿曲库铵组(QA组)(n=24)。Q组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QA组吸入七氟烷复合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两组均吸入七氟烷(1.0~1.2 MAC)维持麻醉。结果术前患儿出生天数、体重、性别构成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毕后拔管和术毕后带管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剖腹探查术中应用七氟烷复合顺式阿曲库铵不影响术毕拔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七氟烷组)25例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丙泊酚组)25例。以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麻醉维持为:七氟烷组插管后吸入3%七氟烷,丙泊酚组以4~8 mg/(kg.h)速度静脉泵注丙泊酚,两组术中均持续泵注0.05~0.3μg/(kg.min)瑞芬太尼。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能及时苏醒,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方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Ⅰ~Ⅱ级),汉族,年龄(24.3±5.6)岁,体质量(60±10.5)Kg,妊娠(47.5±7.5)d,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B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结果七氟烷组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患者术后满意率明显升高。结论七氟烷麻醉诱导平稳苏醒迅速,是一种用于人工流产病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静  于相芬 《西南军医》2011,13(4):695-698
度洛西汀(Duloxetine)化学名为N-甲基-γ(1-萘氧基)-2-噻吩丙胺盐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SNRI).2004年8月首次在美国上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度洛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痛,同时欧洲批准该药用于治疗妇女尿失禁.本文对该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与耐受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丙泊酚及七氟烷分别与维库溴铵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扎术。方法:选择30例,ASA I级,年龄2~8岁择期行腹腔镜疝囊环扎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组(S组),各15例。记录两组诱导前(T0)、插管时(T1)、切皮时(T2)、气腹后5 min(T3)、疝囊环扎时(T4)的MAP、HR、SPO2,并观察苏醒时间、呼吸道分泌物及术后喉痉挛、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P组与S组在T2和T4时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的MAP、HR,P组小于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术后不良反应多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及七氟烷分别与维库溴铵复合瑞芬太尼均能用于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扎术,但七氟醚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过氟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 PFCs)是一类氟烷类有机化合物,其所有氢原子全部由氟原子置换。由于在接近纯氧条件下其可逆性载氧能力大于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已用作人工合成血红蛋白。目前市售有Fluosol-DA,为两种过氟化合物(Perfluorodecalin、Perfluorofripropylamine)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中丙泊酚和七氟烷的作用。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丙泊酚麻醉组(1组)和七氟烷麻醉维持组(2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和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麻醉深度,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期血压、心率均下降,麻醉深度满意,苏醒时间七氟烷组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在丙泊酚组。结论两组均能有效降压,控制心率,对麻醉深度影响相同,但是七氟烷在诱导后降压作用优于丙泊酚,能够缩短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小儿烧伤短小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40例拟行烧伤短小手术(<30min)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0例.D组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改用3%七氟烷面罩吸入维持,同时开始以5μg/(kg·h)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定10min,然后减为0.5μg/(kg.h),然后开始手术直至手术结束.S组仅吸入七氟烷,使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术中根据患儿的体动情况,需要时静注丙泊酚3mg/kg.监测患儿入室(T1)、睫毛反射消失(T2)、泵注右美托咪定10min(T3)、手术5min(T4)、手术10min(T5)、手术结束(T6)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完成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呼吸抑制情况、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小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SpO2D组高于S组,D组有4例、S组10例出现呼吸抑制(P<0.05);丙泊酚用量D组少于S组,但手术时间D组长于S组(P<0.05);T3~T6时点D组MAP、HR低于S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于S组(p<0.05);在PACU内,D组PAED评分低于S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烧伤患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患儿循环指标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虽然苏醒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七氟烷及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七氟烷及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的效应。方法颈椎(颈4以下)或胸椎肿瘤患者30名,随机分为两组(n=15):七氟烷组,地氟烷组。控制性降压目标为有创平均动脉压65mmHg左右,可辅助性应用硝酸甘油。结果两组患者HR、MAP在诱导前,插管后,切皮前及切皮后5、15、4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目标MAP所需时间、两种吸入麻醉药的平均MA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或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均可成功实施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失血,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异氟烷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手术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观察组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吸入异氟烷。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后10、60min及手术结束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及皮质醇浓度;记录停药后1、2、3、4、5min的吸入麻醉药呼气末浓度(EA),计算其与停药即刻的吸入麻醉药呼气末浓度(EA0)的比值,比较七氟烷或异氟烷的洗出速率,并记录2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各时间节点2组间血糖及皮质醇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手术开始后60min和术毕时血糖及皮质醇均较麻醉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停药后观察组药物洗脱速率更快,睁眼、拔管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使用七氟烷较异氟烷更易调控麻醉深度,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以七氟烷或氯胺酮为主导用于患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方法:将围手术期患儿60例分为七氟烷和氯胺酮组各30例。记录患儿出现体动或睁眼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七氟烷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5),烦躁及噩梦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患儿麻醉后苏醒质量七氟烷组明显优于氯胺酮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七氟烷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经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中的应用,并比较其效果.方法 搜集2008年7月—2011年6月于解放军309医院麻醉科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156例,分为2组,其中应用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P组)80例,应用吸入七氟烷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麻醉患者(S组)76例,均不加用肌松药.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检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以手术开始(切皮)前作为0时点,每30min记录1次各规定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基础状态下与拔管后的血气分析及呼吸频率等指标,直至麻醉结束,同时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清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拔管时间、输入液体及瑞芬太尼总量.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均顺利完成手术,S组手术开始后各时间点TOF值均明显低于P组(P<0.05).手术后,P组pH值和PaCO2较S组显著升高(P<0.05),PaO2则显著降低(P<0.05).在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上,S组明显低于P组(P<0.05).两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输入液体总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肌无力患者接受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时,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应用七氟烷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安全有效.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抑制更具有优势,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疝气腹腔镜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行疝气腹腔镜手术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0例患儿.A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B组采用七氟烷+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10...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他汀类药物是多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总称,通过阻断HMGCoA,而显著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药物代谢主要分布在肝脏,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自1987年美国FDA批准洛伐他汀上市,至今市场上最少有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2001年退市的西立伐他汀等)。基于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他汀类药物的销量均成直线上升之势,现就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直接调脂作用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果中的侧链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PI3K/Akt/mTOR通路角度,探讨七氟醚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 小鼠24只随机分4组(n=6):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行缺血/再灌注手术;七氟醚组,七氟醚麻醉下手术;七氟醚+LY294002组,术前一周每日注射PI3K阻断剂LY294002,余同七氟醚组。收集血浆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心肌组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标志物 LC3、Beclin1,及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mTOR) 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3组的血浆CK-MB、cTnI、心肌自噬标志蛋白LC3和Beclin1水平均增高(P<0.05),磷酸化PI3K、Akt、mTOR与总蛋白比值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七氟醚组的PI3K、Akt、mTOR总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缺血再灌注组PI3K、Akt水平增高(P<0.05),且mTOR蛋白水平降低(P<0.05);七氟醚+LY294002组PI3K水平增高(P<0.05),且Akt、mTOR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七氟醚组和七氟醚+LY294002组血浆CK-MB和cTnI、LC3和Beclin1水平均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七氟醚组的磷酸化PI3K、Akt、mTOR蛋白与总蛋白比值升高(P<0.05)。与七氟醚组相比,七氟醚+LY294002组血浆CK-MB、cTnI降低,LC3和Beclin1水平均增高(P<0.05);七氟醚+LY294002组的磷酸化PI3K、Akt、mTOR蛋白与总蛋白比值均降低(P<0.05)。结论 七氟醚抑制了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过度自噬,可能的机制是上调了PI3K/Akt/mTOR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麻醉,B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0μg/kg,之后以0.40μg/(kg·h)静脉输注2 h。比较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七氟醚、异丙酚的使用剂量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 mRNA与蛋白的表达。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七氟醚、异丙酚的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 d,B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新闻出版局批准,《临床军医杂志》于2013年1月起正式改为月刊,本刊国际刊号ISSN1671-3826,国内刊号:CN21-1365/R。《临床军医杂志》是由沈阳军区卫生部主管,沈阳军区卫生人员训练基地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国  相似文献   

20.
张朝旭  赵戈  陈强 《武警医学》2013,24(6):498-501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对老年肺部肿瘤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肺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Ⅰ组)和异氟烷麻醉组(Ⅱ组)。患者术前1 d、出麻醉恢复室时、术后1 d、3 d和7 d,用MMSE量表进行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判定,用Z计分法。患者术前1 d、术后1 h和1 d各抽取静脉血5 ml,用于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术前1 d(评分Ⅰ组:28.2±2.2,Ⅱ组:27.9±1.7)比较,Ⅰ组、Ⅱ组出麻醉恢复室时(评分Ⅰ组:25.2±2.2,Ⅱ组:24.9±1.9)、术后1 d(评分Ⅰ组:22.7±3.0,Ⅱ组:21.8±3.2),评分降低(P<0.05);出麻醉恢复室时,Ⅰ组发生POCD 12例(40.0%),Ⅱ组发生13例(32.5%),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7 d两组分别发生POCD为9、5、0例和9、5、1例。Ⅰ组、Ⅱ组在3 d和7 d认知功能基本恢复;Ⅰ组、Ⅱ组术后1 h和1 d时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术后早期均发生POCD,提示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对早期POCD发生率的影响无差异。IL-6、TNF-α升高是老年患者全麻下行肺部肿瘤手术后发生早期POCD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