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林苗  黄旭梅  林斌 《浙江医学》2003,25(7):403-404,409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方法 监测CA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 (I组 )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 (Ⅱ组 )患者和颈动脉正常 (CAN)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 (24hMSP)、白天平均收缩压 (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P)、24h平均舒张压 (24hMDP)、白天平均舒张压 (dMDP)、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P)。 结果 CAS组及Ⅱ组的24hMSP、dMSP、nMSP均高于CAN组 (均P<0.05) ;Ⅰ组nMSP、dMDP、nMDP高于CAN组 (P<0.05) ;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AN组 (均P<0.01) ,而舒张压的各项测值与CAN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单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可导致动脉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根据24 h血压动态脉压检测结果分为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35)和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2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7.
温琦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79-1480
目的:观察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将2008年6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18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第1组为60~69岁,第2组为70~79岁,第3组为80岁以上,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内容包括颈动脉斑块的数量、部位等,同时测量存在斑块的管腔内径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57%,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0%,80岁以上的患者全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普遍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定期的针对老年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脉压与IMT及斑块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结论:脉压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率呈正相关,这与国内许多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相似。高血压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对脉压和颈动脉IMT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干预,有助于临床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测,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无创、简便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粱超  林文果  刘丽  何江  雷开键 《四川医学》2009,30(3):359-360
目的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动态血压曲线平滑指数(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CAN组)44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0例,对两组的动态血压曲线SI进行比较。结果CAS组24h收缩压SI(24hSIS)、24h舒张压SI(24hSID)、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低于CAN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hSIS、nSIS、nSID之间呈负相关。结论SI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监测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是全身中型动脉的代表,其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外周动脉等的硬化程度,可作为一个良好的窗口来监测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效评估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程度\[1-2\]。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可如实反映患者血压的波动和昼夜节律变化等,对高血压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大意义\[3-4\]。因此,本研究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结合ABPM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了解不同年龄段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Logic-9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将2007年4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的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6组,第1组为30~39岁,第2组为40~49岁,第3组为50~59岁,第4组为60~69岁,第5组为70~79岁,第6组为80岁以上,进行颈动脉检查,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结果 40~49岁的患者有14.3%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0~5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40.9%,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63.3%,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0.8%,80岁以上的患者几乎100%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观察。结果:二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模糊,硬斑分叉处斑块显示不清楚,混合斑边界形态比较清晰。而三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清晰,硬斑清晰,混合斑形态显示全面。二维超声检出斑块56例,检出率为70.0%;三维超声检出斑块64例,检出率为80.0%,三维超声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意义重大,而三维超声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进行斑块检出与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8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勺型组(n=113)与勺型组(n=72).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IMT≤1.0 mm组(n=76)和IMT>1.0 mm组(n=109).分析比较各组间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非勺型组和勺型组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各项参数值与勺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非勺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68.1%)显著高于勺型组(40.3%)(P<0.05).IMT>1.0 mm组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较IMT≤1.0 mm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大,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者其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基层医学论坛》2015,(10):1341-1342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thick-ness,IMT)及斑块测定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由56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组成,对照组由4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组成。24 h监测患者的动态血压,并计算昼夜平均动脉压。结果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测定结果显示,100例高血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44例患者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试验组患者的24 h、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这3个时期的血压水平差异明显,对照组患者3个时期的血压变化幅度较小;试验组的血压变异性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失调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可将患者长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和血压持续升高作为判定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仪,对32例原发性高血压(EH)伴冠心病(CHD)和40例EH无并发症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24hABPM,观察ABPV及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等参数。结果:EH伴CHD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正常对照组比较ABPV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V亦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AS与ABPV及动态血压均值有密切的关系。ABPV可能会成为颈动脉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进展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2例,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治疗组42例)和盐酸贝那普利组(对照组40例)。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2组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9个月及15个月后复查血压和颈动脉IMT。结果2组间血压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非洛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IMT方面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非洛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 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335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及对照组,并据年龄大小分5组。观察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四种常见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年龄增大斑块发生率也增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四种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