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HHFNC)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收的7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患儿采用NCPAPA治疗,观察组37例患儿HHFNC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12、24、72h血气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P 0.05)。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的舒适度,减少鼻损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进行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HHFNC),对照组进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疗法(nCPAP)。比较两组的拔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0.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拔管前FiO2、拔管前平均气道压等呼吸支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可改善撤机后新生儿呼吸困难症状,使拔管成功与nCPAP组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医疗成本较nCPAP组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联合治疗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我科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的胎龄<34周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和对照组(仅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结果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策略治疗婴幼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幼儿,采用随机数表的形式,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策略,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治疗干预后的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及呼吸频率.结果: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治疗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治疗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治疗的患儿的PaO2、PaO2/Fi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治疗的患儿的PaCO2、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优先策略治疗婴幼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在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的患儿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正压通气组(32例)与湿化氧疗组(33例),正压通气组新生儿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湿化氧疗组新生儿给予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及临床相关症状消失的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以及相关血气指标。结果湿化氧疗组的新生儿住院时间及气促消失时间、三凹征、发绀、肺部啰音等临床相关症状消失的时间显著短于正压通气组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两组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以及血气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以及血气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NICU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鼻中隔损伤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NCPAP治疗及护理,观察组35例给予HHFNC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鼻中隔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鼻中隔损伤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NICU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能够有效减少鼻中隔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87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取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取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吸入氧浓度(FiO2)水平分别为(64.78±3.88)mm Hg(1 mm Hg=0.133 kPa)、(38.40±2.97)mm Hg、(34.67±1.03)%,对照组分别为(65.43±3.98)mm Hg、(39.23±3.02)mm Hg、(34.87±1.08)%。两组Pa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PaCO2、FiO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PaCO2及FiO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4.56±0.60)d、住院时间(6.56±1.12)d均短于对照组的(7.42±0.87)、(8.31±1.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低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显著,有利于稳定患儿血气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促使患儿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6例诊断为Ⅰ~Ⅱ级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采用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初始参数设置:Flow 2~8 L/min,FiO2 0.21~0.40.观察记录患儿治疗后72 h的临床情况:若患儿血气分析PaCO2>65 mmHg,FiO2>0.5;出现严重呼吸暂停(1h内出现3次伴有心率减慢的呼吸暂停,或出现1次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考虑为使用该辅助呼吸支持模式治疗失败,需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结果 66例患儿中,59例经治疗后顺利撤除HHFNC,另外7例需转为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结论 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能对轻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进行呼吸支持,改善其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9.
齐静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111-114
目的 评价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作用.方法 选取符合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入组条件的研究对象70例,来源于儿童内科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n =35,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及对照组(n=35,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比两组通气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比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经鼻正压通气与常规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进行研究,住院时间均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根据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Pa CO_2、PaO_2以及SaO_2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情况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为观察组,未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有效率为62.86%,观察组鼻导管吸氧时间、头罩吸氧时间、呼气末正压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提高产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减少呼吸支持时间和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2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2~3h皮肤颜色转红,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6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a/A PO2)明显上升,氧合指数(OI)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PaO2、a/A PO2、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吸入氧浓度(FiO2)及呼气末正压(PEEP)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30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新生儿气胸中,自发性气胸4例,医源性气胸6例,病理性气胸20例.所有病例气胸均吸收,其中行高频振荡通气12例,3例予高频振荡通气过程中病情加重行胸腔闭式引流后缓解;3例气胸具张力性、肺压缩50%以一次性外周用静脉留置针行一次性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后予鼻导管吸氧缓解;9例确诊后单纯予鼻导管吸氧缓解;3例予调整常频机械通气参数后气胸吸收;3例自行吸收;本组病例无放弃治疗及死亡病例.结论 新生儿气胸与窒息复苏不当、胎粪吸入、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等相关.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窒息发生,正确复苏,正确应用机械通气.应用一次性外周用静脉留置针或传统胸腔穿刺针予胸腔穿刺抽气、闭式引流及或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NRDS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珂立苏、固尔舒配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a/APO2、PaO2/FiO2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合功能好转;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NRDS均有显著疗效,但进口PS制剂固尔舒价格相对国产PS制剂珂立苏昂贵,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应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NRDS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鼻塞式CPAP治疗,观察组应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CPA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需有创机械通气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朱柳杰  任广立  谢聪  张庆梅  谢国强 《天津医药》2019,47(10):1067-1072
摘要: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单独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 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2例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 组(50例)和NCPAP组(52例),比较应用NIPPV+NCPAP和NCPAP治疗RDS患儿后,2种方法在改善呼吸频率、改善 氧合、降低乳酸值、减少通气失败及相关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根据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通气失败组(34例)和 通气成功组(68例),分析2组患儿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及乳酸变化对通气结局的影响。结果 NIPPV+NCPAP组 通气支持1、6、12 h时,在降低呼吸频率、提高氧分压、改善氧合方面显著优于NCPAP组(均P<0.05);NIPPV+NCPAP 组血乳酸随通气时间呈下降趋势,通气12 h时,血乳酸显著低于NCPAP组(P<0.05);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及 呼吸暂停比例显著低于NCPAP组(均P<0.05);而2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达全肠道喂养 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因烦躁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动脉导管未 闭、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通气成功组相比,通气失败 组患儿出生2 h内FiO2≥0.30及乳酸值持续升高者明显较多(均P<0.05)。结论 应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 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无创性间歇呼吸道正压通气(无创SNIPPV)防治晚期早产儿(LPI)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LPI中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或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病例126例,根据患儿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无创SNIPPV模式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发生PPHN的比例、机械通气使用率和拔管后再次上机的比例以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高PIP时间、高FiO2时间.结果 治疗组发生PPHN的比例(17.14%比41.07%)、机械通气使用率(25.71%比85.71%)和拔管后再次上机率(4.29%比25.00%)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高PIP时间、高FiO2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SNIPPV治疗LPI的NRDS或MAS,可有利于减少PPHN的发生,降低机械通气使用率和拔管后再次上机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有利于改善高危LP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估无创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3例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随机分为NIPPV组(n=41)与NCPAP组(n=42).比较两组患儿无创呼吸通气支持治疗1小时、12小时的PaCO2、氧合指数(OI)、无创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通气的例数、氧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无创呼吸机通气1h及12h时,NIPPV组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P<0.05),pH值、OI明显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氧疗时间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呼吸暂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无创通气失败而改成有创通气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结论 NIPPV对于无明显无创通气禁忌症的NRDS早产儿,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NCPAP,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轻中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应用氨溴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6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氨溴索治疗,观察两组住院天数、病情转归、呼吸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氧时间更短、呼吸窘迫症状以及血气指标改善更明显、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新生儿轻中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氨溴索可收到满意疗效,临床应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布洛芬治疗胎龄小于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失败的影响因素,寻找PDA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4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PDA早产儿,均接受布洛芬治疗和床旁心电图检查。根据动脉导管是否封闭分为动脉导管未封闭组和动脉导管封闭组,分析早产儿PDA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PDA患儿在接受布洛芬治疗后,140例导管未封闭,治疗失败率为35.0%,导管封闭260例,封闭率为65.0%。动脉导管未封闭组胎龄小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宫内窘迫、窒息史、合并感染、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高于动脉导管封闭组,首次治疗日龄大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窒息史、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呼吸支持、合并感染是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合并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动脉导管两端压差较大、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5分是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 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