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越  陈鸿波  金少鸿 《中国药事》2002,16(3):172-172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其传染源 ,传播途径已广为人知。但近二十年来 ,由于抗生素在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在食源性动物中作为促生长剂的广泛应用 ,使沙门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治疗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面临诸多问题。因而遏制沙门菌耐药性的传播和蔓延 ,防止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又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有关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问题综述如下。1 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传播途径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致病菌 ,可寄生于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肠内 ,经粪便进入周围环境 ,并可存活较长时间。在发展中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在非伤寒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及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112例经大便培养明确诊断为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1岁50例(44.6%);1~3岁54例(48.2%);>3岁8例(7.1%)。发病高峰时期为6-10月,共100例(89.3%)。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热、寒颤、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排便不尽,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绝大部分可见白细胞及吞噬细胞,隐血阳性率100%。大便培养结果以B群沙门菌及D群沙门菌常见,药敏试验提示上述沙门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哌拉西林/舒巴坦、美罗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及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较高。结论:B群及D群沙门菌是本地区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主要血清型;3岁以下小儿是主要发病人群;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腹泻(黏液脓血便);本地区非伤寒沙门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及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较高;经积极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德市医院就诊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2020年确诊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127例患儿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特点,并进行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我院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发病时间多集中于5~10月;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0至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流行病学和腹泻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10至2013年腹泻监测系统采集的1538例腹泻病例样本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538例腹泻病例样本分离出86株沙门菌株,共分为5种血清群、34种沙门菌型。其中优势血清群为 B 群(33.72%),山夫登堡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两种血清型检出率最高,分别占18.61%、8.14%。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完全敏感外,对其余19种抗生素均产生一定耐药性,其中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水平最高(23.26%、22.09%)。26株菌为耐药菌株中,53.85%(14株)的耐药菌株同时对3种以上(含3种)抗生素耐药,38.46%(10株)的耐药菌株同时对4种以上(含4种)抗生素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血清型集中在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及奥雷宁堡沙门氏菌。结论本地区腹泻患者检出沙门菌属以山夫登堡沙门氏菌最高,肠炎沙门菌次之;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最高,同时各血清型沙门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及严重的多重耐药;应进一步加强对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5.
黄心洁  林冬群  王侃  郑远  林宇 《安徽医药》2017,21(7):1279-1280
目的 探讨伤寒沙门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收住入院并实施外科干预的1例伤寒沙门菌属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主动脉疾病,治疗棘手,病死率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选择适合病人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基础.根据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抗生素疗程,预防感染复发,为今后诊治伤寒沙门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6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0年7月来医院就诊的6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留取患儿粪便作为标本,使用平板培养菌株,采用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辨别菌株类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率。结果:62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84株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分别为32.14%、28.57%、15.48%、13.10%、10.71%;沙门菌属中主要为04群、02群和07群,占比分别为13.09%、10.71%、8.33%;志贺菌属主要为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鲍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占比分别为10.71%、9.52%、7.14%、1.19%;沙门菌属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00%和3.70%;志贺菌属对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00%、0.00%、4.17%;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0.00%;铜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特点及粪便样本鼠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析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信息、年龄统计、季节分布、药敏结果及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结果 本试验入选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患儿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腹泻、呕吐、呼吸道症状,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1.43±0.39)岁。10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1岁占比最高,为48.08%,1~2岁占比28.84%,>2岁占比23.08%。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发病季节主要为夏季、秋季(32.69%、30.77%),春季、冬季发病率较低,均为18.27%。粪便样本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10%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为5.77%。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易感年龄为≤2岁,主要分布季节为夏季、秋季,鼠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检出率为5.77%,抗菌药物治疗要结合药敏结果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8.
谭丽丽 《中国医药科学》2014,(10):120-121,197
目的了解近年本地区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微生物室2008~2012年从儿科分离到的临床确诊为沙门菌感染的沙门菌株及临床资料。结果44株沙门菌主要分离自〈1岁婴幼儿(占59.09%)。共分8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占65.91%)。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敏感率分别为100.00%、100.00%、96.56%、96.56%;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敏感率分别24.14%、41.38%、41.38%、55.17%。结论本地区儿童沙门菌感染以婴幼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高,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敏感率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并监测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肠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控制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76例肠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阿奇霉素的MIC值与其抑菌圈直径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76株非伤寒沙门菌属于4种血清群,以鼠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1岁以下小婴儿54例,占71.05%;非伤寒沙门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曲松、氯霉素、奈定酸、氨苄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73.68%、63.16%、60.53%、27.63%和22.37%;检出多重耐药非伤寒沙门菌16株,占21.05%;E-TEST法检测阿奇霉素对沙门菌的MIC为2~96 μg/mL,MIC50为3 μg/mL,MIC90为4 μg/mL;纸片扩散法检测其抑菌圈直径范围为6.50 ~19.75 mm,二者显著相关(P<0.01,︱r︱=-0.836)。结论:本地区儿童肠道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多样,以小婴儿为主,多重耐药菌比例较高;检出的非伤寒沙门菌对阿奇霉素的基础数据可以作为以后临床应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8,(1):30-34
目的:分析36例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36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36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中,主要临床类型为胃肠炎型(7~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最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且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的预后良好。结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可有效地检测菌株的同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严重,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尤其是重视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志贺菌8株(10.0%),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近年伤寒的临床特点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经血培养和(或 )骨髓培养确诊的伤寒住院病人 97例 ,分析其临床特征、药敏试验和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伤寒的临床特征是热程长 (平均为 2 5 6d) ,病情重 ,并发症多。稽留热仍较多见 (5 5 7% ) ,脾肿大是主要体征。肥达反应阳性率为 6 7 1%。药敏试验呈多重耐药性 ,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疗效显著 ,其他药物单用效果普遍不佳。结论 多重耐药性的伤寒临床症状重 ,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大 ,抗菌治疗应以氟啶酸或氟嗪酸等喹诺酮类为首选 ,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惠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惠州市2004-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9年惠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4850例,年发病率介于9.58/10万~30.45/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3岁以下婴幼儿占全部报告发病总数的77.28%,其中1岁以下幼儿占全部报告发病总数的41.11%.每年11~12月份为发病高峰.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9.09%,其中轮状病毒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数的52.29%和88.49%.结论 惠州市2004-200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在0~3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轮状病毒可能是影响其他感染性腹泻散在病例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儿童轮状病毒腹泻防治工作的管理与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葎草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13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时间等.结果 研究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3.08%和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和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大便正常、腹痛和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葎草煎剂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感染性腹泻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病情,缩短腹泻时间.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儿科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病原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的:分析深圳市儿科葡萄球菌败血症病原菌种的构成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葡萄球菌的鉴定、15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β-内酰胺酶及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检测。结果:68株自血培养分离葡萄球菌的鉴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表皮葡萄球菌14株、人葡萄球菌5株、模仿葡萄球菌5株、头状葡萄球菌3株、溶血葡萄球菌14株、科氏葡萄球菌2株和松鼠葡萄球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红霉素、苯唑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3%、63%、77%、63%、71%和86%、86%、64%、86%、79%,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均耐药。所分离的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低,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均敏感。结论:儿科葡萄球菌败血症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葡萄球菌种间耐药特性,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分析,进一步了解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点,为学校等集体单位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腹泻学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食堂可疑食物留样,腹泻学生的呕吐物、排泄物、学校自挖井水水样进行有关检测。结果该起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9月5日,疫情历时7天,全校在校学生罹患率为1.28%(76/5965),以高三学生为主,占43.42%。通过对呕吐物、排泄物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现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此起群体性腹泻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为水源污染和生活接触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按照是否并发肝损害将本院收治的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为肝损害组(32例)和非肝损害组(8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外周血主要指标水平以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肝损害组患儿肝大和脾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和异型淋巴细胞〉1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患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乳酸脱氢酶(LDH-L)升高、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以持续性发热、中重度肝脾大、肝酶异常、血小板减少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要临床特征,当患儿肝功能明显受损时,应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清心肌酶及同工酶的检测在小儿腹泻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136例小儿腹泻患者按照不同的病因分为3组,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组(A组)48例,杯状病毒感染组(B组)42例,其他病因即无病毒感染组(C组)46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清心肌酶及同工酶,分析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在3组结果中,轮状病毒感染组(A组)和杯状病毒感染组(B组)心肌酶及同工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组和B组心肌酶及同工酶各项指标即CK、CK-MB、AST、LDH检测结果分别与正常对照组(C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0.5465、18.1795、10.9286、20.6550;19.1351、16.3385、6.6103、18.2089,(P均<0.01)。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6169、1.4914、1.6457、0.3571,(P均>0.05)。结论轮状病毒和人类杯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两种病毒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提示血清心肌酶及同工酶的检测可间接为小儿腹泻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头孢硫脒联合蒙脱石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173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硫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蒙脱石散.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NO、IgG、IgA、IgM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4.3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98,P〈0.05);治疗组腹痛减轻有效率为86.32%,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8,P〈0.05).治疗组止泻、退热以及体征好转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9、2.436、11.147,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4,P〈0.05);血清IgG、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795、12.355,P〈0.05).结论 头孢硫脒联合蒙脱石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确切,不仅能降低治疗时间,还能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丰 《北方药学》2015,(7):134-135
目的:探析蒙脱石散与儿泻停联合用药下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急性腹泻患儿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实施蒙脱石散与儿泻停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8%,且腹泻、呕吐、发热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低于对照组的8.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脱石散与儿泻停联合不仅能有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缩短临床症状复常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