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丽萍  杨璟 《贵州医药》2004,28(10):955-955
临床上新生儿脐带结扎后,采用2.5%碘酒消毒断面并以无菌纱布包盖好,包扎,3~7日残端脱落,脱落后脐窝有时稍潮湿,可涂75%酒精或1%龙胆紫溶液,一般效果较好,但在脐带残端坏死过程中,有时有炎性分泌物伴臭味,并造成周围皮肤破损,并发脐炎,甚至合并其它并发症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剪脐的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从而避免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新生儿脐带结扎后,采用2.5%碘酒消毒断面并以无菌纱布包扎,3~7日残端脱落。脱落后脐窝有时稍潮湿,可涂95%酒精,或1%甲紫溶液,一般效果好。但在脐带残端坏死过程中,有时有炎性分泌物,造成皮肤破损,并发脐炎。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剪脐的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从而避免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次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1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前半年后半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48~72 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断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蔡秋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34-183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预防脐部感染,减少并发症,促进脐带残端早期脱落.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断脐后采用脐带残端暴露法,对照组断脐后用护脐带包扎,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数、脐带脱落时间及产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痘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脱落时间较对熙组缩短2d,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了产妇住院费用.结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暴露可明显降低脐部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就288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分娩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以达到降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病死率的目的,以及与难产的关系。方法对2005~2009年288例脐带异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异常的发生初产妇高于经产妇,以脐带缠绕及缠绕颈部最常见,脐带过长易发生缠绕。结论脐带异常与脐带长度、胎动过频有一定的关系,脐带过长是导致脐带异常的基本因素,脐带异常是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脐带结扎残端长短与脱落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行脐带结扎,我科对脐带残端留取的长短及脱落时间,临床上进行了观察,现总结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脐带是连于胚胎与胎盘间的条索状结构。脐带外被羊膜内含体蒂分化的黏液性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除含有闭锁的卵黄囊蒂和尿囊外,还有脐动脉和脐静脉,妊娠期脐带是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排泄物的重要途径,尽管脐带的组织结构简单,却是联系胎儿和胎盘的纽带,脐带因素一直是导致分娩  相似文献   

8.
李桂云  刘书青 《河北医药》2002,24(3):232-232
新生儿脐带处理的方法效果如何 ,是产科工作质量的体现。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 ,对传统的脐带处理进行改进 ,采取了距脐轮 0 .1cm气门芯套扎法。严格无菌操作 ,定时消毒护理 ,及时处理干结的残端 ,效果满意。 2 0 0 0例新生儿无 1例脐带感染 ,消灭了脐炎 ,降低了院内感染率及新生儿病死率。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 ,剖宫产 65 0例 ,经阴分娩 13 5 0例 ,男婴 12 0 0例 ,女婴 80 0例 ,孕周 3 5 + 2 ~ 43 + 5周。胎儿体重 2 10 0~ 43 0 0g。 1分钟Apgar评分 :8~ 10分 1880例 ,…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份至2003年11月间脐带异常86例。包括脐带绕颈1周,脐带绕颈≥2周,脐带扭转,脐带过短,脐带脱垂,并与同期86例无脐带异常者对照比较,发现脐带异常可使产程延长或停滞,使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增高,新生儿窒息率为同期分娩新生儿窒息的4倍。通过产程B超监测,胎心电子监护等,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部分脐带异常。积极处理产程,可使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残端零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随机筛选无脐疝的剖宫产正常新生儿600例,采用气门芯距脐轮1 mm处结扎,远端1 cm处剪断脐带,脐带断面用5%的碘酊消毒.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0例,两组新生儿于次日淋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以后每日淋浴1次.观察组淋浴后脐带残端不再进行任何干预护理,对照组淋浴后常规用75%酒精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脐贴.待其自然干燥、坏死、脱落.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炎症情况、残端脱落时间、创面干燥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新生儿均无脐炎发生;观察组脐部渗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残端零干预护理缩短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创面愈合时间,不增加感染风险,安全性高,护理量少,是一种较好的脐带残端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47-850
目的:探讨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方法即晚断脐改良纱布包扎后暴露护理法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2015年12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晚断脐(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脐夹断脐后,脐部改良式包扎24~48 h,取下脐夹暴露直至脐带干燥自然脱落。选择2015年1—2015年6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常规断脐法,即早断脐(出生后10 s内),脐夹断脐后,脐部采取护脐卷包裹24~48 h,取下脐夹仍用护脐卷包裹直至脐带自然干燥脱落。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脐带自脱时间,脐部渗血、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3~7 d者70例,8~14 d者21例,超过15 d者9例。对照组3~7 d者40例,8~14 d者43例,超过15 d者17例。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脐部感染、脐部渗血3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法可有效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脐部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两种断脐方法对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足月顺产的20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断脐方法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ECC,114例)和延迟断脐组(DCC,86例),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以及黄疸发生率。结果 DCC组产后HB和HCT水平显著高于ECC组(P 0.05);两组产后STB和T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第7天,DCC组和ECC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3%vs 38.37%,P 0.05)。结论与快速断脐相比,给予延迟断脐的新生儿,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明显,可以有效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且不会增加黄疸的发生率及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脐动脉血气分析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新生儿出生后在其第一声啼哭前立即抽取脐动脉血0.1 ml测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1 min、5 min、10 min的Apgar评分,记录羊水性状,并跟踪新生儿的临床预后。结果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中,pH最低为6.585,pH〈7.20者46例,新生儿窒息31例;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和正常组比较,pH,PaCO2,HCO3-及BE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a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pgar评分≤7分的窒息组31例中有10例pH〈7.20,在Apgar评分〉8分的正常组313例中有36例pH〈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pH〈7.20的46例患儿中有3例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pH≥7.20的298例患儿中有2例发生HI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判明新生儿血气异常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判断新生儿窒息应结合脐血血气、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临床控制新生儿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方法.方法 选择无发热及感染新生儿留置外周静脉导管496例,培训相同操作和封管方法,观察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是否输入刺激性液体的影响,以及留置时间≥96 h的细菌培养情况,探讨安全有效留置的部位和留置时间.结果 新生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不受输入液体刺激性影响(P>0.05);足月儿留置时间>早产儿(P< 0.001);新生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受穿刺部位影响,两两比较:腋静脉留置时间>大隐静脉(P< 0.000 1)>贵要静脉和桡静脉(P<0.000 1)>头皮静脉及手足背静脉(P<0.000 1);贵要静脉、桡静脉和头皮静脉、手足背静脉留置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护理干预,新生儿外周静脉导管输入液体刺激性不影响留置时间,足月儿比早产儿保留时间更长,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导管选择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其次是大隐静脉,贵要、桡、手足背、头皮静脉留置时长无明显差异;无菌操作,定时观察,按需更换敷贴,新生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超过96 h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过敏症状对新生儿脐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7~12月就诊于浙江省义乌妇幼保健院的孕妇136例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孕期和新生儿脐血样本,测定IgE、嗜酸性粒细胞、Il-13、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Eotaxin)、IL-9、IL-6、IL-4、IL-5、IFN-γ、IL-10指标,比较孕期有过敏症状组和无过敏症状组的孕期和新生儿脐血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孕期有过敏症状组和无过敏症状组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上均衡(均P>0.05)。孕期有过敏症状组其新生儿IgE(0.13 IU/mL与0.10 IU/mL, Z=-2.063,P=0.039)、嗜酸性粒细胞(0.39×109/mL与0.29×109/mL,Z=-2.548,P=0.011)、Eotaxin (66.18 ng/L与48.35 ng/L,Z=-2.144,P=0.032)、IFN-γ(927.81 ng/L与338.65 ng/L,Z=-2.051,P=0.040)、IL-10(15.59 ng/L与11.55 ng/L,Z=-2.022,P=0.043)高于孕期无过敏症状组。结论孕期过敏症状对新生儿脐血IgE、嗜酸性粒细胞、Eotaxin、IFN-γ、IL-10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微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26-827
目的 :探讨脐带脱垂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1月共4年间15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结果 :15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中 ,7例在活跃期时发现而行剖宫产术 ;8例在宫口开全或将开全时发现而阴道分娩 ,其中产钳助产2例 ,臀位助产2例。15例新生儿中 ,1例入院时胎心音已消失 ,1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 ,3例为新生儿轻度窒息 ,新生儿存活率为94 4 %。结论 :早期发现和处理脐带脱垂 ,有利于减少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分娩模拟对初产妇疼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分娩模拟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采取产前、产时的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分娩模拟;对比两组产妇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言语反应量表(VR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得分及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VAS(6.22±1.69)分、VRS(20.24±3.18)分、PPI(2.62±0.8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442.2±136.8) min、总产程时间(487.5±134.6)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188.9±41.2) ml,显著少于对照组;剖宫产率(19.61%)、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占比(5.77%)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分娩模拟可显著降低初产妇的疼痛程度,改善分娩结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转归分析.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43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75例、老年组68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吸烟史人数和合并肿瘤及其他疾病的人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老年组既往抗结核治疗人数、合并疾病中糖尿病和高血压人数均较中青年组多(均P< 0.05);中青年组治疗成功40例(53.33%),高于老年组(23例,33.8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合并症较多,免疫功能差,病灶广泛,临床治愈率低,病死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共计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外周动静脉换血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加氧哌嗪治疗.观察两组新生儿感染指标改善情况,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变化,新生儿凝血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各项感染指标均显著改善,其中血培养阳性率由41.94%下降至9.68%,C反应蛋白>10μg/ml由96.77%下降至25.81%,血常规(杆状核细胞>10%)由6.45%上升至41.94%,且观察组新生儿各项感染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新生儿.治疗后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指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动静脉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可快速祛除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菌毒素,使患儿机体内环境迅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