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6例甲状腺亢进(甲亢)患者,以是否出现肝功能损害分为两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病程时间、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及甲亢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结果患者病程越长,其发生甲亢性肝损害率则越高;并发伴有其他甲亢合并症时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越高;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组ALT及ALP均显著上升,且FT3水平显著高于甲亢肝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甲状腺亢进与肝功能损害可交互影响,应尽早测定甲亢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与肝功能损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甲亢合并肝细胞损害的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甲亢病例209例,根据肝功能检测结果分为肝功能损害组(A组75例)和肝功能正常组(B组134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调查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甲亢合并肝损害发生率为35.89%(75/209)。患者甲亢发病年龄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甲亢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肝功能恢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恢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甲亢性肝损害多发于年龄较大、甲亢病情较重的患者。因此,临床上应重视甲亢性肝损害和甲亢患者肝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71例抗甲亢药物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服用抗甲亢药物2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12例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经对症治疗,其中10例患者康复,2例由于进行性肝功能衰竭死亡;59例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经对症治疗,均得到治愈。结论探讨抗甲抗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对选取正确的临床治疗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患者在服用抗甲抗药物时,要对肝功能进行反复检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肝功能,以及时有效发现和治疗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8例患者均给予保肝治疗,其余低碘饮食及补充维生素及普萘洛尔等治疗,肝功能轻度异常者在保肝治疗的同时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每1周复查肝功能1次,治疗4周大部分患者甲功逐渐好转,最终恢复正常,同时肝功能逐渐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对3例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在使用保肝治疗后,2例肝功能好转后行131I治疗,1例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后,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结论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可保肝治疗同时尽早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对重症肝损害患者先明确肝损害原因并保肝治疗,肝功能出现好转后行131I治疗甲亢。  相似文献   

5.
谢书和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19-26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并发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甲亢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并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肝功能轻度损害组26例和重度损害组12例,分析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程度及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38例中肝功能轻度损害26例(68.4%),显著或重度损害12例(31.6%);肝功能损害症状:不同程度腹胀、乏力、恶心、尿黄、黄疸等26例,肝肿大2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症状10例。肝功能重度损害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明显高于轻度损害组(t=3.16、3.27,均P〈0.05),而促甲状腺素明显低于轻度损害组(t=3.09,P〈0.05)。38例患者均治愈,甲亢症状均得到控制。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I治疗的病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症状加重。结论甲亢可致肝功能损害,其损害程度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程度成正比,其表现轻重不一,甚至无症状甲亢并发轻度肝功能损害时,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下加重肝功能损害程度,重度肝损害患者宜采用”。I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患者具体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我院收治治疗的70例糖尿病、甲亢合并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具体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经过临床诊治后,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质量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甲状腺功能趋于正常。结论对于甲亢、糖尿病合并患者来说,对其病症进行认识以及临床诊治工作,能够直接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抗甲状腺药物(ATD)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肝损害)24例和试验组(ATD致肝损害)19例。比较2组患者的肝损害临床表现、肝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及转归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出现肝损害临床表现分别为10.53%(2例/19例)和16.67%(4例/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例分别为94.74%和100.00%,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比例分别为94.74%和91.67%。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ALT分别为121.00和89.00 U·L-1,AST分别为78.00和60.50 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肝损害和ATD致肝损害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诊断依赖于肝功能监测,ALT和AST是敏感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肝损害比ATD致肝损害生化异常更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了解甲亢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罗氏Cobas.c702和罗氏电化学发光E170分别检测80例甲亢患者甲功五项和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60例健康查体者结果比对分析。结果甲亢组的FT4和FT3均高于对照组, TSH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亢组血清ALT, AST, TBIL, DBIL, ALP, GGT高于对照组, TP,AL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亢患者常伴随有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常规检测甲亢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8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空腹血糖均恢复至5.4~6.9mmol/L,餐后2h血糖(2hPG)维持在7.8~11.2mmol/L,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64例恢复或接近正常。39例患者于甲亢症状控制后胰岛素用量减少15%~25%。结论: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相互影响,经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PCOS患者并发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56例PCOS患者,按年龄分为育龄期(年龄22~30岁)患者30例,青春期(年龄15~18岁)患者26例。按体重指数分为非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患者20例,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患者36例。选择同期健康妇女共32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及PCOS患者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PCOS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OS患者组间比较,肥胖组较非肥胖组转氨酶升高,脂肪肝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育龄期组较青春期组转氨酶升高,脂肪肝发生率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患者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肝功能异常可能较脂肪肝的发生更早,应提高意识,早期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2.
徐文锋  谌剑飞 《华夏医药》2007,2(3):205-207,215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与甲亢性周期麻痹患者关系,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选择近5年来门诊与住院部诊治的甲亢性周期麻痹患者58例,采用ILIA法对其甲状腺激素、自身免疫性抗体追行测定,并与健康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①本病患者FT3、FT4与了GA、TM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组(P〈O.01);②s了SH与血钾含量则明显相反(P〈O.01);(⑦低钾性甲亢性周期麻痹者,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显着高于正常血钾性甲亢性周期麻痹者。结论甲亢性周期麻痹患者与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及血钾水平关系密切,是其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肝硬化(LC)病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1例LC病人按Child-Turcotte-Pugh(CTP)计分评级分为三组:LC-A组25例,LC-B组35例,LC-C组31例;另选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T3(FT3)、反T3(r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 及促甲状腺激素(TSH) 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用RXL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用全自动血凝仪(血凝固法)检测.结果 从LC-A组到LC-C组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血清TT3和FT3水平逐渐降低,rT3渐次增高,TT4/rT3比值顺次下降,血清TT3分别与白蛋白、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和胆碱酯酶呈显著正相关(df=89,r值分别为0.568,0.260,0.317和0.599,P<0.05),与CTP分值及PT呈显著负相关(df=89,r值分别为-0.447和-0.297,P<0.01),TSH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26例LC病人出现低T3综合征,LC-A组为0,LC-B组8例(22.9%),LC-C组18例(58.1%).经保肝、支持治疗1~2周后,随着肝功能好转低T3综合征也随之消失.心得安试验仅见FT4有所下降(16.84±3.16)vs (14.00±2.45) pmol·L-1,地塞米松试验未见甲状腺激素及TSH有明显变化.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随着肝功能的下降,发生低T3综合征的比例增多,与甲状腺激素转运蛋白合成功能减退、T4向T3转化减少有关,但随着病情好转低T3综合征便逐渐消失,无须补充甲状腺素.心得安或地塞米松试验对甲状腺功能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短期适量应用此类药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 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8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均抗乙肝病毒及护肝治疗,根据是否选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分为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31例和不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对照组17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的临床特征,观察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以女性为主(68.75%);而两组性别、年龄、居住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两组ALT、AST、TBil、DBil均下降(P<0.0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治疗后ALT、AST、TBil、DBil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改善程度不及对照组;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治疗后Fr3、Fr4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TSH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抗乙肝病毒及护肝治疗的同时可选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可同时改善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5.
45例老年非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检测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EB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抗体及自身抗体,并行腹部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对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非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有胆源性肝损、非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心源性肝损等,其中胆原性肝损害和非肝炎病毒感染伴肝损共27例,占60%。老年肝功能异常患者常见症状有乏力、纳差、尿黄。肝功能指标中,白蛋白降低、白球比例倒置、γ球蛋白升高等相对明显。结论老年非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病因以胆原性肝损害和非肝炎病毒感染伴肝损为多,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邓华 《中国执业药师》2011,8(8):8-10,13
目的:通过参与患者的诊疗,探讨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在根据病情调整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用药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避免了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直接对危重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师有效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炎标志物阴性的老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年龄≥60岁的肝功能异常患者164例作为老年组,其中肝炎标志物阴性者114例(老年肝炎阴性亚组);另选年龄<60岁的肝功能异常者152例作为非老年组,其中肝炎标志物阴性者90例(非老年肝炎阴性亚组)。比较2组肝功能异常率及2亚组肝功能异常原因。结果老年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9.51%(114/164),非老年组为59.21%(90/15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肝炎阴性亚组以药物性肝损害、胆源性肝损害、肿瘤为病因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肝炎阴性亚组,以病毒感染为病因的发病率低于非老年肝炎阳性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肝功能异常由非病毒性肝炎引起者所占比例较高,在病因构成上老年组与中青年无明显差异,但在构成比上有老年人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付东  陈福敏  陈勃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561-256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Hyperthyroid Liver Injury,HLI)的发病特点、临床相关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至2008年在我院诊治的52例H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程中发生肝损害的情况.结果:甲亢控制后肝功能恢复,大多数预后良好.本组中均在15~60天内好转,肝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出院.结论:提高医生对HLI的认识,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合理选用治疗方案,才能减少并预防H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重症肝病科室收治的174例肝硬化合并医院肠杆菌科细菌BSI患者。分析CRE-BS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根据30d预后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和死亡两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E感染是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医院肠杆菌科细菌BS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26.4%)为CRE-BSI患者,128例(73.6%)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sensitive Enterobacteriaceae,CSE)BSI患者。肺炎克雷伯菌(27株)是肝硬化合并CRE-BSI最常见病原菌。CRE-BSI组发生脓毒症30例(65.2%)。发生感染时,CRE-BSI组男性比例、脓毒症发生率、ALB、Cre、CRP、肺炎克雷伯菌比例均高于CSE-BSI组(P均<0.05);CRE-BSI组WBC、大肠埃希菌比例均低于CSE-BSI组(P均<0.05)。CRE-BSI组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均高于CSE-BSI组(P均<0.05)。CRE-BSI组30d死亡率(71.7%)显著高于CSE-BSI组(24.2%)(χ2=32.863,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脓毒症、CRE感染是影响肝硬化合并医院肠杆菌科细菌BSI患者30d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合并医院CRE-BSI患者存在高脓毒症发生率、高抗菌药物耐药率和高30d死亡率。CRE感染与肝硬化合并医院肠杆菌科细菌BS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功能损害(hyperthyroidism liver injury HLI)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HLI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明原因肝功能不全,而后明确为HLI。肝功能结果异常主要表现为ALT升高和AST升高为主,其次是GGT、DB、TB、ALP升高以及ALB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TB与HLI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 OR=0.992,95%CI=0.985-0.999)。结论此类患者可同时具备甲亢和肝功不全的临床表现,肝功常表现为淤胆型肝炎。HLI总体预后较好,患者入院时TB升高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