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加用泮托拉唑对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76例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用药差异,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组加用泮托拉唑,对照组不加用其他药物,对比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反应指数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率、消化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ADP-Ag(19.08±18.36)%、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率0.00%、消化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6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8.26±20.84)%、10.53%、18.42%,且PRI为(67.43±2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48±19.32)%,均P< 0.05.结论 对氯吡格雷条件下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加用泮托拉唑,可产生良好血小板抑制效果,并且不会诱发心血管事件,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出现率,具有积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且符合入组标准又最终完成随诊的患者758例,观察终点包括发生消化道出血、死亡、停止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最长随诊至入组后6个月.结果 男性426例,女性332例,共有48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H2受体阻滞剂(H2RA)、麦滋林+ PPI、麦滋林+H2RA及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患者人数分别为108、240、70、102、238例,各组间年龄及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的用法用量均相同,结果发现5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人数分别为4、12、1、3、28例.结论 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随访6个月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6.3%,联合应用麦滋林类胃黏膜保护剂与PPI可最大限度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兰索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双重抗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均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6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相似;观察组在90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7d及90d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兰索拉唑,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双重抗血小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术后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术后均进行预防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随访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发生心肌梗死、桥血管狭窄及堵塞、出血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心肌梗死、桥血管狭窄及堵塞、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皮肤瘀斑、泌尿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术后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地改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等情况,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分别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凝血酶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左室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部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观察组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观察组的数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廖远雄 《北方药学》2020,(2):131-132
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50,给予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和观察组(n=50,给予替格瑞洛辅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变化以及血小板凝聚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TIMI血流变化、血小板凝聚率及LVED、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TIMI血流情况和心功能,有利于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160例HP阳性冠心病患者(HP阳性组)和45例HP阴性患者(HP阴性组)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HP阳性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增加使用抗HP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疗效。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比较各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 HP阳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6.88%,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2.5%,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抗HP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燕  毛琼  陈君蓉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88-168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心内科常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心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血脂、心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6~ 12个月,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x2=3.87,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提高心功能,改善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其调脂作用,稳定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na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首次氯吡格雷300mg,次日口服75mg,连用28d。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再梗塞率与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药物选用静脉滴入尿激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近期或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比伐卢定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PCI)患者血小板抑制率、聚集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STEMI-P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替格瑞洛联合比伐卢定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聚集率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率[(80.98±9.98)%]较对照组[(48.89±8.89)%]显著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35.69±5.01)%、(29.21±4.33)%、(24.2l±3.21)%]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比伐卢定对STEMI-PCI患者改善血小板抑制、聚集作用均显著,对患者预后效果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吉法酯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西电集团医院行PCI的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吉法酯片,100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 mg/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消化道不良反应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吉法酯片对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显著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NSTE-ACS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n=3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48h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皮肤黏膜出血等发生例数,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cTnT)、B型钠尿肽(BNP)表达水平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两组治疗后cTnT、BNP均明显降低,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48h内再发心绞痛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心源性猝死及皮肤黏膜组织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NSTE-ACS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cTnT、BNP表达水平,升高血小板抑制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的ASTEMI患者共189例,其中3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血栓负荷较重者行血栓抽吸联合国产替罗非班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PCI治疗,观察术中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栓抽吸物以及患者胸痛缓解率,伴发心律失常情况,术后IRA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百分比(STSR),心功能评价、出血并发症及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 39例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急诊PCI患者中,IRA发生于左前降支20例,右冠状动脉18例,左回旋支1例;肉眼观察血栓抽出物为红色血栓30例,白色血栓4例,3例少许脂质颗粒,2例未见血栓和脂质颗粒.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8例.术后胸痛缓解34例.心电图示术后2 h STSR>50% 者35例.术中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共5例.术后心脏彩超示3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6例LVEF<50%;术后消化道轻度出血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术后19 h颅内出血1例.术后30 d内死亡3例.结论 ASTEMI患者急诊PCI,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总体风险大,病死率高,应用血栓抽吸针对血栓负荷重者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前向血流恢复快,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低,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The advantages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over monotherapy in preventing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are examined. Atherosclerosis is an insidious systemic process involving multiple vascular beds, including the cerebral,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arteri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is one of the inciting events in the progress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ggregat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Patients with an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re vulnerable to others in different vascular beds since the diseas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vasculature, and different vascular events have common predisposing risk factors. Ischem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re two of the thre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fficacy of aspirin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nd stroke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numerous trials. While dipyridamole has not been linked with a greater odds reduction than aspiri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 stroke, and vascular death, ticlopidine and clopidogrel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red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MI, stroke, and vascular death than aspirin. Clinical trials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are ongoing. The rationale for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wo mechanistically different antiplatelet agents is supported by ex vivo and clinical studies.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us formation is enhanc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Combination antiplatelet regimens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to inhibit multiple sites in the thrombotic pathway may further improve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may have advantages over mono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用于心肌梗死后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丹红联合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对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203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介入再灌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结果两组在用药前后冠脉血流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聚集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射血分数无明显影响,但总好转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用于心肌梗死介入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途径改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途径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尿激酶溶栓途径(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部位等方面的改进)治疗,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评价心功能,同时分析两组再灌注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VEF为(61.94±1.54)%、LVESV为(4.67±0.66) cm、LVEDV为(3.67±0.22)c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灌注率高于对照组(48.89%比33.33%)(P<0.05),而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8.89%比26.67%)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 改进尿激酶溶栓途径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率,降低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魏芳  文淑峰  赵皎皎  姜琦  马晓静 《中国医药》2011,6(11):1299-130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STEMI未及时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且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梗死后10 ~ 14 d行PCI术.术中测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术后4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前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2~3级者11例(39.3%),高于对照组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和术后研究组TMPG分级2~3级的例数[分别为9例(32.2%)、24例(8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例(10.7%)、17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ICAM-1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57.79±65.70)、(287.67±33.75)、( 190.16±47.32)ng/L]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63.25±59.60)、( 335.41±43.60)、(278.22±39.05) ng/L]明显降低,且较自身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64.3% (18/28)]高于对照组[35.7%(10/28)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0.7% (3/28),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1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PCI靶血管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