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巨细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MP-IgG检测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呼吸道感染患儿103例作为试验组,收集同期同年龄段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小儿志愿者10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巨细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评价血清巨细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MP-IgG检测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在巨细胞阳性感染率和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感染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试验组巨细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抗体双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纯血清巨细胞病毒检测或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MP-IgG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不明显,但两者联合诊断且诊断结果双阳性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确诊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小儿临床反复肺炎和单次肺炎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出小儿临床反复肺炎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小儿临床肺炎反复发生次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临床反复肺炎患者60例设为病例组和单次小儿肺炎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患者食物药物过敏史、喘息史、湿疹史、粒细胞减少症等危险因素,通过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查反复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χ2检验分析,病例组患儿有被动吸烟史、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湿疹病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早产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支原体抗体阳性两组患儿差异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被动吸烟是儿童反复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被动吸烟史能显著增加儿童反复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nm,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其发病情况随季节、年度、年龄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变化。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其中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小儿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MP无临床特异性,容易造成临床漏诊,且对一般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有耐药性。因此及时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18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s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35.8%(76/212),对照组是14.4%(26/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黄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370-37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呼吸道感染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G、MP-IgM)的检测结果及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现状、特点,探讨该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便为临床提供有价值诊断依据。方法对可疑儿童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德国欧蒙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G、Mp-IgM)联合检测。结果呼吸道感染儿童MP-IgM抗体阳性率为42.33%;MP-IgG抗体阳性率为51.04%;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IgG联合检出因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阳性率为48.01%。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G联合检测可提高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研究组)和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儿嗜酸粒细胞、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免疫球蛋白E(IgE)及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肺功能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MP-IgM阳性检出率为42.35%,高于对照组的14.00%(P<0.05);研究组MP-IgM阳性患儿的嗜酸粒细胞、血清IgE水平均高于MP-IgM阴性患儿(P<0.05);研究组急性期患儿MP-IgM阳性率为60.87%,缓解期患儿的阳性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儿MP-IgM阳性者的FEV1、FEV1%均低于阴性者(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的MP-IgM阳性表达与FEV1、FEV1%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699,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多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60例和临床缓解期50例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同时检测急性期组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5(IL-5),比较MP-IgM阳性和阴性者EOS、ECP、IL-5水平差异。结果 MP-IgM阳性率急性期组显著高于缓解期组,急性期组MP-IgM阳性患儿EOS、ECP、IL-5显著高于阴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bronchial asthma in children)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6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9%;而4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7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3.369,P=0.002),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EOS)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8.548,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P)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为了解其患病情况,对我院861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MP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陆承治 《云南医药》2012,(6):596-597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其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可使肺外脏器受损。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79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均为住院且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均符合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冷凝集试验1∶32以上或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的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方法对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监测并与92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两组采用颗粒凝聚法测定MP—IgM抗体。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43例(46.74%),普通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12例(13.04%),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neumonia,MP)的检测对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并分析MP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IA—MYCOII),对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824例患儿进行检测。结果在1824例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者850例,阳性率为46.60%。性别比较,女性MP抗体阳性率(70.64%)高于男性(49.25%)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13,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为:〈1岁组59.84%,1~3岁组47.03%,4~6岁组40.68%,7~13岁组30-27%,年龄组闻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24.88,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很高,女性儿童MP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MP抗体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景艳 《淮海医药》2014,(6):552-55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普通肺炎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阵发性咳嗽,热程1-7 d。实验室检查CKMB增加,影像学检查小斑点状模糊影;观察组年龄、季节、居住环境、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季节、流行接触史、低补体状态、抗生素应用时间是造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儿在秋冬季节出现持续高热、阵发性咳嗽、免疫力低下,且有支原体流行期接触史,可高度怀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应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包括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3例(观察A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3例(观察B组),分析比较三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导致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5岁(Х^2=28.776,P<0.05)、免疫球蛋白IgG(Х^2 =3.004,P <0.05)、免疫球蛋白IgM(Х^2=2.147,P<0.05)、免疫球蛋白IgA(Х^2 =2.036,P<0.05)、WBC水平(Х^2=6.119,P <0.05)、中性粒细胞百分率(Х^2=8.374,P <0.05)、CD8阳性率(Х^2=11.665,P <0.05)、CD4阳性率(Х^2=12.901,P <0.05).结论 针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应及早诊断,及时防治,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5.
冯帅  陈波  李芳君  尹晓文 《安徽医药》2017,21(5):844-84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8例哮喘发作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组儿童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其感染MP-IgM的阳性率,并分析哮喘患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118例哮喘发作患儿中,由呼吸道感染因素、过敏因素、运动因素、其他因素诱发的分别为89例(75.4%)、14例(11.9%)、9例(7.6%)、6例(5.1%);呼吸道感染因素诱发中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MP感染诱发的分别为26例(29.3%)、19例(21.3%)、44例(49.4%);118份哮喘患儿血清学标本中,MP-IgM 阳性血清标本44份,阳性率为37.3%;哮喘儿童性别比较,女性患儿MP-IgM阳性率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0.041);不同年龄段MP-IgM阳性率比较,学龄前期哮喘患儿MP感染阳性率最高,为48.4%,高于婴幼儿组和学龄期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32);具有特应性体质的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具有特应性体质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0.019).结论 MP感染是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MP感染诱发哮喘与性别、年龄及宿主的特应质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郭晓茹  周巍玲 《安徽医药》2023,27(10):1945-1948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病儿并发大叶肺炎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妇幼保健院 2019年 3月至 2022年 3月收治的 142例支原体肺炎病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中并发组( 89例)和未并发组( 53例)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模型组支原体肺炎病儿并发大叶肺炎的影响因素,并采用 R 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另收集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该院收治的 224例支原体肺炎病儿的临床资料,其作为验证组,绘制校准曲线图并采用 Bootstrap法检验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模型组年龄、发热时间、合并胸腔积液、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 C-反应蛋白( CRP)和乳酸脱氢酶( LDH)表达水平升高均为影响支原体肺炎病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OR=1.84、2.65、4.10、2.84、3.50、2.37,P<0.05)。将以上 6个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指标,构建模型组支原体肺炎病儿并发大叶肺炎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经 Bootstrap法进行验证,模型组的其一致性指数( C-index)为 0.832,验证组的 C-index为 0.829,且校准曲线的校准度较好。结论年龄、发热时间、合并胸腔积液、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 CRP和 LDH表达水平升高均是支原体肺炎病儿并发大叶肺炎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有助于临床预测并发大叶性肺炎的概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对门急诊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00例小儿取咽拭子做肺炎支原体培养,以6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咽拭子肺炎支原体阳性率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P<0.05),婴儿组阳性率明显低于l岁以上各年龄组(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相比,咳嗽、扁桃体红肿的比例高(P<0.05),发热、卡他症状、胃肠道症状、疱疹、皮疹等症状体征少(P<0.05);16.12%的阳性患儿发展为肺炎,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MP-IgM和CRP在支原体肺炎感染当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90例(观察组)和呼吸道感染患者90例(对照组)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的肺炎支原体IgM、CRP和WBC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P-IgM阳性率为98.9%,大大高于对照组的0,并且CRP平均含量和WBC计数的差异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BC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在Mon、Neu、Lym、Eos和Bas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为了提高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可以结合MP-IgM和CRP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更好判断疾病情况和观察治疗效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MP的诊治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MP)引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2月的46例MP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咽拭子进行培养,同时以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研究,比较咽拭子阳性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为(7.21±1.69)d,多数患儿有咳嗽现象,MP阳性率为100%;而对照组健康儿童MP阳性率为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于1岁的患儿MP阳性率为15.2%,显著低于同组内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儿童(P〈0.05)。结论MP引发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且MP培养可帮助确诊.对临床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