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进行血液透析必需的条件,是保证血液透析疗效和关系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环节;血管通路是指将血液引出体外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根据所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临时血管通路和永久血管通路。临时血管通路是指能迅速建立并立即使用的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血管通路,对症护理,以保证患者的透析疗效。本文就临时血管通路的类型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建立的方法及护理体会,比较分析了7种临时血管通路建立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在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将我院自1998年开展血液透析工作以来180例患者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笔者采用股静脉直接穿刺的为113例,占62.7%;采用股静脉插管的为23例,占12.7%;其它方法44例,占24.6%。结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正确的选择临时血管通路对保证抢救患者的成功和更好的开展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等选择最有利于病人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笔者认为股静脉直接穿刺和股静脉插管是应用最多、最易于操作、并发症最少的两种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建立的策略和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何强 《中国血液净化》2009,8(6):294-296
在现代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1943年Kolff首次将血液透析疗法应用于临床,为尿毒症患者的长期存活提供了可能,但无法解决长期血管通路问题,直到1960年Quinton—Scribner通过建立动静脉外瘘血液透析,才使血管通路初步符合了长期透析需要,而外瘘存在血栓形成、感染、致命性出血等缺点,目前已基本退出临床。1966年Rerscia和Cimino开始为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使血液透析通路变得安全,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蓉  文艳秋 《华西医学》2004,19(1):158-159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HD)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治疗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1943年Kolff发明了血液透析疗法后,血管通路一直为专家所关注,而血管通路的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就血管通路护理进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HD治疗的154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动静脉内瘘(AVF)组(n=80)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组(n=74)。比较2组透析充分性情况、营养及贫血相关指标、血液净化指标、炎症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左心室功能。结果透析6个月后,2组尿素氮(BUN)、炎症指标、半胱氨酸(Hcy)、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低于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VF组BUN、炎症指标降低幅度大于CVC组,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管通路栓塞、感染发生率高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VF组透析后血浆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水平均高于透析前和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VF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VF行MHD可改善尿毒症患者透析充分性、贫血和微炎症状态,但会增高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直接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共14例,成功8例,失败6例。现将6例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便于今后采取适时防范对策,提高成功率。 临床资料 失败的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70岁。原发病为肾小球动脉硬化2例,慢性肾炎4例。吻合血管均采用左头静脉、桡动脉;侧侧  相似文献   

7.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正常进行和透析充分的保证。目前国内各个血透中心所选择的血管通路各不相同,为更好地,简便的科学的经济地选择血管通路,现将观察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 (HD)的必备条件 ,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 ,经过血液净化治疗后 ,再返回体内的通道 ,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 194 3年kolff发明了血液透析疗法后 ,血管通路一直为专家所关注 ,而血管通路的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就血管通路护理进展阐述如下。1 血管通路1 1 临时性血液通路1 1 1 直接动、静脉穿刺[14 ] :直接穿刺足背动脉、桡动脉。因桡动脉、足背动脉位置表浅 ,体表可触及搏动 ,穿刺成功后就能立即使用。血流量一般可达 15 0~ 30 0ml/min ,另直接穿刺 1条浅表粗静脉作回血通路。此方法快速、方便 …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必须有良好的血管通路作为保障。良好的血管通路需要医护人员在使用时做好保护及护理的同时,患者及家属对血管通路的护理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指导。现分别对各种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维护好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提高透析质量。方法 应用整体护理对96例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与85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血栓形成、出血、使用时间。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血栓形成、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使用时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护好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降低感染,延长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明确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胃排空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磁示踪法对3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固相胃排空时间进行了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 透析后的胃半排空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二者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胃排空时间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76例CRF透析患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免疫功能、营养状况、肾功能、原发病因等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36例患共发生感染48例次,肺部感染和静脉导管感染最常见。行各类标本细菌培养42例次,培养阳性28例,病原学检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31.0%)常见。感染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糖尿病和SLE患感染发生率高。结论 CRF患感染发病率高,积极改善营养状况,尽可能减少侵人性医学手段,有助于预防及早期、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8例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经过序贯超滤透析临床症状均改善。结论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和贫血是诱发急性左心衰的主要原因,序贯超滤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8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原发病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 4 4例患者共发生感染 6 0例次 ,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最常见 ,其次为肠道感染及中心静脉置管处局部感染 ,感染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营养状况较非感染组明显减低 ,透析时间 /周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明显减少。结论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病率高 ,积极改善营养状况 ,加强透析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有助于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低血压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时低血压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对行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1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 96 2 0次 ,发生低血压 1395次 ,发生率为 14 5 % ,体液超滤过多过快是发生低血压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为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 ,透析时服用降压药物和心功能不全。结论 避免体液超滤过快过多是防治血液透析低血压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5月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05例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真细致做好透析前、透析时、透析后护理。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血液透析疗程。透析过程中10例出现低血压,5例出现高血压,3例出现失衡综合征,1例出现体温升高,1例出现血液分层、凝血,1例出现心肌梗死。结论:细致周到的护理可提高患者抵御疾病的能力,降低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和医疗成本,提高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呼吸功能改变及血液透析、微炎症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4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于透析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测定,同时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微炎症状态的评估,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hs-CRP>10mg/L为A组,hs-CRP<10mg/L为B组,分别进行肺功能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0),呼气流量峰值(PEF),一氧化碳肺弥散量(DLco),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以及呼吸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1),其中A组患者FVC,FEV1.0,PEF,MIP,MEP低于B组(P<0.01,P<0.05),而V25、V50、DLco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FVC、FEV1.0、PEF、MIP以及年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清转铁蛋白(STFR)明显相关(P<0.01),与MEP、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相关(P<0.05),而与性别、透析疗程时间、V25、V50、DLco无明显相关(P>0.05)。血液透析后患者肺功能参数FVC、FEV1.0、PEF明显改善(P<0.01),V25、V50、DLco较透析前改善(P<0.05),而MIP、MEP透析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和小气道功能均明显下降,呼吸肌强度亦明显减弱,微炎症状态与通气功能和呼吸肌功能密切相关,血液透析可使部分呼吸功能损害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172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采用端端、常规端侧和改良端侧吻合3种方式,术后给予尿激酶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单用舒洛地特(商品名:伟素)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对比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成功率和血流量的差异以及术后3种抗血栓处理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72例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长短与血管条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脉条件,术中所见,病史越长的患者,其动脉硬化、内膜分层越明显;3种术式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成熟后平均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仅单用舒洛地特的方式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提高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内瘘成功率的关键是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早期保护上肢血管,减少医源性血管损伤;选择改良的端侧吻合术式和术后使用抗凝及抗血栓药物舒洛地特安全性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的时机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进入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的患者144例,登记收集首次透析的生化参数包括尿素氮、肌酐、血清白蛋白等数据,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GFR)。结果全部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时的GFR为(6.01±0.59)ml/(min·1.73m2),9例患者GFR>10ml/(min·1.73m2),74例患者GFR为5~10ml/(min·1.73m2),61例患者GFR<5ml/(min·1.73m2)。糖尿病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时的GFR明显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分别为(7.41±0.47)ml/(min·1.73m2)和(5.22±0.44)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9,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时的GFR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结论本组患者开始血液透析时机通常较迟,明显低于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要求;特别是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对尿毒症的耐受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性化护理对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