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X射线皮肤损伤是由于X射线反复长期超剂量应用且防护设施不佳,致使累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本文报告2例X线致手部慢性Ⅲ度放射性皮炎的病例。1病例介绍 例1男性,46岁,骨科医生,专业工龄28年。使用X线机:三源产30mA、天津产 10 mA、上海产 15 mA、山西产 50mA。徒手闭合手法复位:每天10~20人次,有时 8 h连续在机房内工作。 1986年前无任何防护,后有铅围裙、铅眼镜。工作20年后双手指疼痛,多处溃疡长期不愈截指、拔甲。皮肤受照累积剂量:2.05Sv。 查体:双手皮肤干燥、粗糙、脱屑… 相似文献
2.
2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了解和掌握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状况。方法 按照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根据例1、例2皮肤的受照剂量和临床分析,均诊断为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4.
5.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手术治疗李翠兰,金家美,马希叔,付惠先(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青岛266033)放射性皮肤损伤属难治性皮肤病。放射性皮炎到Ⅱ度以后即很难恢复,并逐渐向恶性转化。因此对Ⅱ度以上的放射性皮炎、放射性溃疡和放射性皮肤癌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新制定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笔者的临床经验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及临床表现分为Ⅰ、Ⅱ、Ⅲ、Ⅳ度,这四种程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临床经过既表现了损伤的量效关系,也体现了严重放射损伤的明显阶段性,早期通过皮肤损伤程度进行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早期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方面是职业原因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所致,另一方面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形成,分度为Ⅰ、Ⅱ、Ⅲ度,仅为皮肤损伤程度分类,与所受辐射没有严格的量效关系,急性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根据损伤程度治疗有所不同,局部保守治疗以及应用修复手段的外科治疗,并且都考虑了全身治疗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14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及其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医用诊断X射线技术在我国城乡早已普及应用,以致使临床诊断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早年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由于机器性能和防护条件普遍较差,导致手部职业性皮肤损伤已有不少报道。本文就我组80年代以来诊断的14例手部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及其临床特点报...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1938年出生,1971年参加放射工作,某乡镇卫生院医用X射线诊断兼投照医生,有时在X射线下参加骨折复位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我院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的事故发生、救治过程,并对诊治效果进行观察判断,为救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病历个案。结果根据患者的职业史、皮肤受照史、法定局部剂量监测提供的受照剂量及现场受照个人剂量调查和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给予生理氯化钠+氟美松+庆大霉素局部外敷等对症处理,病情好转。结论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小剂量电离辐射长期局部照射后形成或由急性皮肤放射损伤迁延所致。临床上以慢性放射性皮炎晚期溃疡和皮肤癌为特征。国内外关于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屡见报道。因此对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皮肤检查 ,对及早发现皮肤损伤 ,加强防护 ,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诊断标准 (GB 82 82 -87) ,我们对 35 0名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进行手部皮肤检查 ,分析射线致伤因素。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市、县、乡镇医院 ,共计 30家医院的放射科医生、技师、技工 35 0人进行了临… 相似文献
12.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皮肤是辐射中度敏感组织之一,受到一定剂量射线照射后,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酶的活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并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使组织细胞呈渐进性和持久性的退行性改变及坏死,严重者形成创面难愈合的放射性溃疡,治疗上颇为困难。本文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防护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济南市经十路,250062)金家美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沈祖期马希叔随着微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甲襞微循环检查已得到广泛应用,电离辐射致动物微循环障碍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亚芬在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的73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在放疗开始即应用比亚芬,对照组不予应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Ⅲ级及以上发生率为8.10%(3/37),对照组为30.56%(11/36),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Gy照射剂量之前,对照组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24例,观察组出现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比亚芬可以有效预防鼻咽癌患者严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7岁。因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BP8/6Kpa,心律不齐。心电图示:P-P间期规则,频率45次/min,PⅡ倒置,PavR直立,Pv5、v6倒置。P-P间期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世界范围内针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内多项研究显示使用中医药制剂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有显著效果。沙拐枣在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方面的药效十分可观, 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痛苦。通过试验探索制备溶液型喷雾剂和软膏剂药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对于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病例报告 患者阮××,男,62岁,某矿务局职工医院骨外科医师,自1954年至1987年33余年一直从事于X线下整骨工作,操作时未载铅防护手套及其他防护品,双手直接暴露于X线球管射线辐照下。 该患者从事整骨工作12年后,其双手呈现慢性放射性皮炎的早期症状,皮肤粗糙、干裂、脱屑、无弹性等,20年后,双手指背角质增生,无汗,易破溃,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