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个体化心肺复苏抢救程序,分析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62例,针对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接诊217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按指南要求采用ABCD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39例。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接诊245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56例。结论辨证准确地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2.
心肺脑复苏术(CPCR)是针对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70年代强调心肺复苏术(CPR)要考虑到脑,由于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目前把CPR扩展为CPCR,现对CPCR的抢救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国内外的专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减少致残率。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以Peter Safar和Max Harry Weil等为首的国际先驱们,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对心肺脑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92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2005年复苏指南的出版,从1975年举办的首届国际Wolf Creek心肺复苏高峰论坛到2005年的第八届Wolf Creek心肺复苏高峰论坛,在这一系列现代心肺脑复苏研究过程中,即便作为有多年深厚感情的好朋友,为了共同目标,他们往往为学术上的分歧激烈争辩。正是他们锲而不舍、严谨治学、无私的科学态度,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研究的向前发展。在此我们向这些先驱们致以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4.
使用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应用THUMPER(萨勃 )心肺复苏 (CPR)机对 2 5 7例急诊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抢救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5月我科收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使用“萨勃”CPR机 2 5 7例 (院前心搏呼吸骤停者139例 ) ,其中男 181例 ,女 76例 ,年龄 7~ 85岁。1 2 方法 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后安置“萨勃”机CPR。将背板置于病员肩背部 ,底板插入背板中 ,按压垫置于胸骨中下 1/3交界处 ,通气管连接气管导管。该机是一台以氧为动力的全自动、同步胸外加压、间歇时间周期正压呼吸… 相似文献
5.
6.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丹瑜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6):514-516
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急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角色,及时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新动态,帮助护士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大剂量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使大多数心跳骤停患者得以复苏 ,然而心肺复苏 ( CPR)后的维持和后续处理 ,也是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将我们救治的2 2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患者男 2 0例 ,女 2例 ;年龄12~ 79岁 ,平均 44 .3岁。晚期癌症 2例 ,出血性脑中风 1例 ,缺血性脑中风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2例 ,病毒性脑炎和心肌炎各 1例 ,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各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OPD) 2例 ,阿片类药物中毒 4例 ,一氧化碳中毒1例 ,麻醉意外和高压电击伤各 2例。1.2 抢救方法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开通气道 ,气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犬电击致室颤/心跳骤停(VF/CA)8min后经开胸心肺复苏(CPR)和/或经股静-动脉心肺转流(CPB)心肺复苏对心脏复苏和脑脊液(CSF)内乳酸(L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犬经胸壁电击VF/CA8min,经CPR恢复自主循环(RSC)后观察4h内CSF内LA含量的变化.9只犬分为两组,Ⅰ组(n=5)采用开胸心脏按压等方法复苏,Ⅱ组(n=4)于开胸心脏按压同时经一侧股静、动脉心肺转流,并维持2h.结果Ⅱ组RSC时间较Ⅰ组显著缩短(6.3±2.1minvs13.6±5.9min,P<0.05);Ⅱ组CPB后室颤波幅较Ⅰ组明显提高;Ⅰ组RSC后30、60、120和240minCSF内LA含量均较CA前明显升高(10.7±3.3、8.8±3.8、7.8±3.5、5.6±1.0vs3.2±1.0,P均<0.05),而Ⅱ组RSC后除30min外各时点CSF内LA含量均较CA前无明显升高(4.1±2.6、3.9±2.4、2.6±1.7vs3.0±0.4,P均>0.05),且明显低于Ⅰ组各值(P均<0.05).结论CA后经开胸CPR辅以CPB能提高心脏复苏的有效性,抑制单一开胸CPR后发生的CSF内LA含量升高,提示其能减轻脑内糖无氧代谢,改善脑氧供需关系,对脑复苏有利. 相似文献
16.
241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十二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241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41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0例,最终复苏成功(心肺脑均复苏)仅4例,复苏率分别为4.62%、1.82%。1990至1998年间复苏成功率较低,初步复苏成功率1.38%,最终复苏成功率0。1999至2002年间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初步复苏成功率8.24%,最终复苏成功率4.12%。自1998年我科开展院外急救以来,尚无一例院外心跳骤停者复苏成功。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对室颤患者能否早期除颤及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抢救是一场挽救生命的紧张战斗,因为心脏停搏3~5min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因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我院东病区于2000年1月收治1例以反复活动后胸闷、心前区不适3个月,拟冠心病、心绞痛收入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检验自主研发的心肺脑复苏计时器在复苏过程中的性能,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通过对照实验,探讨心肺脑复苏计时器相比传统回忆计时法在提高Utstein登记模式数据采集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 熟悉Utstein复苏登记模式,掌握登记的时间点;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并记录过程,由工作人员专门计时采集标准时间,30名参加模拟复苏的人员分别采用计时器计时和通过人脑回忆计时两种方法 采集Utstein各操作点的时间信息,并与标准时间相比较,得出各自的误差值,分析各组的误差值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回忆组误差为(21.5±22.7)s,计时器组误差为(3.36±4.2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操作时间延长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38,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86,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着操作项目的 增多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23,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18,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5).结论 相比回忆的方法,心肺脑复苏计时器能减少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因回忆产生的误差,并能减小因为操作时间延长和操作项目增多导致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它是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它能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应用心肺脑复苏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