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目前临床多使用抗组胺类、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但均存在着疗效较差、停药后病情易复发等缺点。为评价依巴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自2006年1月以来应用依巴斯汀治疗156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gE的变化及其抗组胺点刺试验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脱敏治疗和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共振脱敏治疗和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疗程中及疗程结束后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和统计。结果传统抗组胺药物组在疗程第1个月末治疗有效率98.3%,生物共振组有效率56.7%。疗程结束2周后抗组胺药物组治疗有效率53.3%,即复发率47.7%;生物共振组有效率89.3%,复发率11.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物共振系统较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远期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耳穴压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抗组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目前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本病效果不显著,我们采用王不留行籽压耳穴联合西替利嗪治疗3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数月到数年顽固难治。目前多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停药后易反复发作,我科自20082009年以来应用左旋西替利嗪联合玉屏风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赛特赞和特非那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江苏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包军(南京210008)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迁延难愈,一般首选抗组胺药治疗。传统抗组胺药因副作用明显,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新一代抗组胺药物则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笔者对新一代抗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慢性荨麻疹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情况,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本中心皮防所600张慢性荨麻疹处方进行分析,并对抗组胺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600张处方中,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DDDs所占比例为99.66%,抗组胺药物DDDs居于首位的是地氯雷他定,其次是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的使用也较多,抗组胺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占81.67%。结论本中心皮防所基本能够合理应用抗组胺药物,但是还有不规范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物的现象,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匹多莫得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取匹多莫德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采取抗组胺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对照组为73.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匹多莫德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方法用黄芪注射液于足三里处进行穴位注射配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并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显愈率为80.00%,对照组显愈率为51.85%,经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用黄芪注射液于足三里处进行穴位注射对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程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我科2008年11月~2010年9月应用卡介菌素多糖核酸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一枫 《浙江医学》2009,31(3):389-390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变态反应疾病,其发病率占慢性荨麻疹的70%~80%,而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部分患者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科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抗组胺新药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病共70例,有效率达95.7%。本药吸收较快,显效较速,作用亦较持久,初步认为本药抗组胺作用,较优于目前常用的其他抗组胺药物,可应用于一些变应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于千佛山医院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并进行治疗的资料完备的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70例)单纯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4和s VCAM-1的影响。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IL-4、s VCAM-1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可通过改善体内炎症因子与黏附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慢性荨麻疹病程迁延反复,一般抗组胺药物如H1受体拈抗剂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于近期应用万应胶囊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门诊慢生荨麻疹患85例分为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给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止痒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在给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止痒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2.5%,无副作用。结论: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笥荨麻疹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辨证用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2例采用辨证用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抗组胺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UAS、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s评分比较,P〈0.05;DLQI评分比较,P〈0.01)。[结论]辨证用药配合穴位注射能较快地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UAS、DLQI评分,疗效优于单纯抗组胺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抗组胺药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目前已经明确4种组胺受体:H1、H2、H3及H4.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是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本文所讨论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17.
西替利嗪与特非那丁治疗荨麻疹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替利嗪和特非那丁是H1受体阻滞剂,临床用于抗过敏治疗。其主要作用机理相似,但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有一定差异。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荨麻疹除积极寻找致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外,抗组胺药物是常规用药。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西替利嗪和特非那丁的临床疗效,我们对167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用低剂量他克莫司治疗重度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JU)的初步结果。19例重度CJU患者用他可莫司治疗12周,2例患者因为副反应于1周后退出试验。治疗3月后,17例患者中12例(70.5%)有效。其中9例患者症状显著改善(荨麻疹评分0~1)而停用抗组胺药物,而且2例患者可停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另3例患者中度改善(荨麻疹评分2)。停用他克莫司3月后,有效的10例患者中3例痊愈(荨麻疹评分0),3例轻度恶化(荨麻疹评分1~2),不过单用抗组胺药物可控制症状,4例患者完全复发(荨麻疹评分3)。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他克莫司可作为治疗严重C IU的备选药物。他克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药物组和仪器组,联合组病人服用左西替利嗪,同时接受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治疗,药物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仪器组仅使用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不服用药物。治疗12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组胺浓度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组胺比正常对照组高,治疗后组胺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组胺降低比仪器组和药物组显著,(P0.05)。结论 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效果明显,能降低炎症介质组胺。  相似文献   

20.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西医治疗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容易复发。针灸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常见的变态反应皮肤病的针灸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