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红细胞悬液替代全血在输血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 对 80名输血量在 80 0~ 1 2 0 0ml的外科手术及外伤手术患者 ,随机分组 ,输注全血和输注红细胞悬液 ,观察患者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变化 (t=1 78P >0 .0 5 ) ;全血组输血反应率为 1 5 .0 0 % ,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反应率为 2 .5 0 % ,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5 0P <0 .0 5。结论 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能取得满意疗效 ,证明红细胞悬液可以替代全血广泛用于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结肠肿瘤患者术前贫血不同输血处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2008年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普通外科手术的结肠肿瘤术前贫血患者42例,随机分两组:I组患者23例,于术前一天输2U浓缩红细胞悬液;Ⅱ组患者19例术前未输任何血制品。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输血量。结果I组患者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浓缩红细胞悬液56U加冰冻血浆2000m1)少于Ⅱ组患者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浓缩红细胞悬液83U加冰冻血浆6400ml),两组比较为输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I组围手术期大量输血率(8.71%)低于Ⅱ组(42.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轻度贫血结肠肿瘤患者术前一天输2U浓缩红细胞悬液比术前不输红细胞悬液的输血处理方案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稀释式自身输血(HAT)在外科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2年至今使用HAT的60例外科择期手术病例为治疗组;使用异体输血法的70例外科手术病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接受不同输血治疗的情况,对其输血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AT能避免和减少输用异体血液;治疗组无输血不良反应;免疫功能指标和免疫球蛋白变化:在治疗组输血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常规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AT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手术患者自体贮血式输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围手术期高龄患者28例(A组)进行自体贮血式输血与同期手术非自体贮血式输血的高龄患者26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贮血200~800mL,平均600mL,贮血全部回输;除1例因贮血不足加输异体血200mL外,其余均未用异体血。血液采集、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B组平均输异体红细胞悬液2.5U(200mL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为1U),输血过程中除1例发生轻微发热反应外,其余均无异常。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临床效果满意,它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适用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钙在预防肝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选取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需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输血前实验组给予葡萄糖酸钙,对照组给予苯海拉明,观察两组输血反应和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及低钙血症引起的症状情况。结果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实验组3.3%,对照组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5,P〉0.05);低血钙症状发生率实验组2.0%,对照组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6,P〈0.05)。结论葡萄糖酸钙更适用于肝病患者输血前给药以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成分输血观念的提高 ,手术和外伤急性失血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调查了部分输血患者输注全血和红细胞悬液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对全血及红细胞悬液优缺点对比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两组分别为输注全血组和输注红细胞悬液组。均为外科手术及外伤手术病例 ,出血量在 6 0 0~ 10 0 0 ml。输注全血组 4 0例 ,年龄 2 0~ 5 6岁 ;输注红细胞悬液组 4 0例 ,年龄 2 2~ 6 0岁。1.2 方法  1红细胞悬液 :由本站制备并提供 (MAP)添加剂 ,ACD保存液三联袋 ,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制备过程 :三联袋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对照组输注未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白细胞滤除处理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对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浓度无影响(P>0.05)。血液制品经滤除白细胞处理后,Na+、K+、pH值、细菌、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回收率等项目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血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输血不良反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发生发热不良反应的31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组,发生过敏不良反应的45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组,随机抽取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用 EDTA-Na2抗凝管采静脉血5 mL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并比较。【结果】发热组和过敏组的输血后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发热组与过敏组输血前后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成分输血和输全血在产科大出血急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解放军第457医院符合临床大出血输血指征的29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成分输血治疗组(22例),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订成分输血综合治疗方案,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另一组(7例)在抢救过程中给予全血输注。两个治疗组在输血前和输血2~4 h 内分别采血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测定,监测输血治疗的效果。结果成分输血组在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全血治疗组(P <0.05);凝血功能在输血后的降低程度,成分输血组明显小于全血治疗组(P <0.05);成分输血组使用红细胞总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全血治疗组(P <0.05)。结论成分输血较输全血在产科大出血的抢救中具有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悬液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成分输血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而成分输血中,以红细胞悬液的输注及应用占主要地位,其不但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能减少或消除因输全血而引起的输血反应。笔者自1995年3月~2003年3月统计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中使用红细胞悬液后的临床疗效及输血反应,结果临床疗效满意,平均输注2U红细胞悬液可提高血红蛋白9.76g/L,输血反应较输全血大为减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骨科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应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骨科就诊的患者67例,分为异体输血组(A组)和自体输血组(B组),分别为31例和36例。A组采用异体输血并常规护理,B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加用预见性护理。输血前及输血后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输血后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客较输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输血后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两组输血后与输血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红细胞聚集性较A组表现出下降趋势。A组异体输血后CD4+、cD4+/CD8+、NK细胞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较输血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输血后与输血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输血后免疫功能变化,B组CD4+、CD4+/CD8+、NK细胞较A组明显增高(P〈0.05),CD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采用循证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维持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并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配合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输血患者中的输注疗效以及血小板质量。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组使用白膜室温过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组使用即时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较3种模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容量以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PLT)均较输注前显著升高,输注24h后PLT均较输注1h后降低(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PLT以及PLT校正增加值(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以及患者的输注疗效、安全性均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与控制性降压(CH)复合应用于脊柱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脊柱手术病人48例,随机分为AHH组(A组,AHH联合CH)和对照组(B组,常规输液),每组24例.两组病人均行常规手术麻醉,同时给予A组病人6%羟乙基淀粉(130/0.4)复合硝酸甘油CH.观察两组病人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病人的例数;AHH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AHH前后和术毕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病人AHH前后HR、MAP和CVP无明显区别,AHH后尿量明显高于AHH前(P〈0.01);A组病人AHH后及术毕、的Hb和Hct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但仍然在代偿范围内;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机能只有A组APTT在AHH后时间点较AHH前明显延长(P〈0.05),其他无明显区别;A组Fg在术毕时间点较AHH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AHH复合CH可安全用于脊柱手术病人,并可明显减少此类病人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需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4组患者的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5,P=0.011).其中,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HCT最高[(34.4=4.8)%],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19).④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0,P=0.007).其中,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14.5 d(9.5~16.0 d)],长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注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944).结论 临床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的自体输血方式,首选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其次为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和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在不能达到自体输血要求时,可选择异体输血.临床医师需要转变观念,逐步降低异体输血率,广泛、有效地开展自体输血工作,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从脐静脉导管采集血液标本化验的可行性和正确采血方法.方法 将留置脐静脉导管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40例,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采血组40例在暂停输液30 s后先抽出一定量的血液(观察1组2 ml、观察2组4ml)再采血标本,对照组同时在外周血管穿刺采血标本,检测3组标本的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血组和非采血组脐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观察1组采血法即在脐静脉导管暂停输液30 s后先抽出血液2 ml再采血检验对结果影响不明显;脐静脉导管采血对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可反复采集等优点,可作为NICU采集血标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侯筱菲  魏琴  王姝楠  高远 《现代护理》2007,13(8):720-722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29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以发生发热反应的32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反应组、发生过敏反应的46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反应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输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输血后发热反应组和过敏反应组CRP分别为27.9±10.7 mg/L和16.7±9.3 mg/L,高于输血前的12.7±9.6 mg/L和10.0±6.3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发热=3.238,P发热<0.05;t过敏=5.041,P过敏<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输血不良反应组输血前后CRP比较,t=2.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0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400例,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vWF、ET-1、L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红细胞(RBC)平均值、血红蛋白(Hb)平均值和血细胞比容(HCT)]。并统计输血情况相关指标[平均输血量和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589.73±48.54)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6.48±65.43)m L(P0.05);观察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为(38.64±5.83)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9±4.35)d(P0.05)。治疗后,两组RBC、Hb、及H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RBC、Hb、及HCT水平分别为(3.58±0.32)×1012/L、(81.82±4.92)g/L、(0.42±0.08)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0.36)×1012/L、(73.27±4.52)g/L、(0.35±0.04)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P0.05)。结论成分输血比全血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红花化瘀汤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KOA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红花化瘀汤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逐渐缓解,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两组治疗后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红花化瘀汤熏蒸对于KO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膝关节功能的调节及术后疼痛、肿胀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高KOA临床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