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骶丛根性撕脱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唰并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板,在神经孔外撕断右侧L<,4-6>神经根,左侧为对照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大鼠进行受试鼠行为学运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并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刺激电位检测,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永踪,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行双侧对比研究,以评价造模效果.结果 (1)一般情况:19只大鼠存活,1只大鼠死亡,存活率为95.0%.实验大鼠BBB评分为(10.78±3.15)分,而正常大鼠为21分;(2)SEP检测:17只大鼠患肢未在双侧大脑皮层检测到SEP,造模成功率为89.5%;(3)HRP示踪:2只大鼠脊髓L4-6节段内可见阳性反应,17例阴性,造模成功率为89.5%;(4)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电镜检测撕脱侧肌肉出现萎缩、细胞核中间移位及出现肌卫星细胞等失神经支配征象.结论 通过大鼠椎管外撕脱L4-6造模,是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一种可而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显示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菡  徐孝秋  沈钧康  张洋   《放射学实践》2009,24(3):324-326
目的:探讨PROSET序列在腰骶神经根显示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受检者行常规腰骶部脊柱MRI扫描后加扫PROSET序列,比较PROSET和常规T2W1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神经根锐利度、椎管内神经根显示数目、神经根的定位及神经根显示的完整性。结果:PROSET组图像CNR值大于常规T2WI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神经根锐利度、椎管内神经根的显示数目、神经根显示的完整性方面,PROSET组优于常规MRI序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神经根的定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T2WI。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的退变规律.方法 选用体重200 ~ 250 g成年SD大鼠60只,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4,6,8,10,12周取大鼠脊髓L4~6节段切片,行HE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TUNNEL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 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2周(92.1±4.7)%,4周(83.6±3.7)%,6周(43.6±4.2)%,8周(32.1±3.5)%,10周(18.4±3.7)%,12周(12.1±3.3)%.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凋亡指数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升高,6周时升高比较明显.结论 大鼠骶丛撕脱损伤术后6周可作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术宜在此前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电生理检查,了解C7前、后股移位至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效果.临床探索健侧C7前、后股移位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手术方法. 方法 SD大鼠12只,将C7神经根游离至中干,分出前、后股处切断;将上、下干在锁骨上缘水平切断,建立全臂丛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将C7前、后股近端分别与上、下干远端吻合.临床上对8例合并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年轻患者,采用健侧C7神经根前、后股移位,取双侧腓肠神经桥接,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结果大鼠神经修复术后6周电生理检查显示,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电位.临床8例患者均Ⅰ期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3例患者在探查损伤的下干时需要牵开锁骨断端显露下干;6例患者出现健手桡侧皮肤一过性感觉过敏.患肢功能最终的恢复结果仍在随访当中. 结论大鼠C7前、后股移位至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临床上,健侧C7神经根前、后股移位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手术Ⅰ期完成并且保留了上肢所有神经功能恢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伸经根撕脱后Semaphorin3A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脊神经根撕脱模型;半定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Semaphorin3A(Sema3A)的表达,原位杂交与荧光免疫组化双染法行组织定位检测。结果脊神经根撕脱后,Senva3A在脊髓中表达减少,伤后3d降至最低点,下降70%(P〈0.05),至28d仍保持低水平(P〈0.05);Sema3A在脊髓神经元细胞中表达,而不在胶质细胞中表达。结论脊神经根性撕脱后,Sema3A在脊髓运动神经元中表达的下调是与创伤相关的适应性反应之一,提示Sema3A的表达可能受远端神经或肌肉细胞成分的逆行性信号调控。  相似文献   

6.
股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股神经移位至大小鱼际肌支对手部肌的保护功能。方法在股部切取股神经分支移位于大小鱼际肌支,以腹股沟皮管覆盖移位神经。待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在近腕部获得神经再生后进行Ⅱ期手术,将股神经断离,大小鱼际肌支与再生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吻合。结果本组7例行Ⅰ期手术均获得大小鱼际肌的恢复。5例行Ⅱ期手术后骨间肌、拇内收肌恢复M21例、M12列、M02例。股神经供区无影响。结论股神经移位对大小鱼际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Ⅱ期手术疗效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反射、肌电图(EMG)检测对腰骶神经根病患者神经根损伤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80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常规EMG、H波检查。比较患者的EMG检查结果及H波检查结果,并分析EMG检查联合H波检查诊断神经根损伤的效能。结果EMG检查异常者59例(73.75%),H波检查结果异常者49例(61.25%),EMG和H波联合检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者76例。EMG和H波两者联合检测腰骶神经根病的曲线下面积和准确性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EMG检查联合H反射检测大大提高了腰骶神经根病的诊断准确率,对评估该类患者神经根损伤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尸体解剖10例,临床应用2例。将健侧颈7神经近端游离至神经根孔,远端游离至前后股处,于前斜角肌后椎体前建立通道,将健侧颈7神经引导至患侧颈血管鞘和甲状腺间隙处,然后患侧行下干、内侧束、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广泛游离,患侧屈肘屈肩关节后,将健侧颈7神经直接与患侧下干无张力下吻合。结果共12例,均成功将健侧颈7与患侧下干直接在无张力状态下吻合,未发生副损伤及并发症。结论健侧颈7经椎体前路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既减少了桥接神经所致的吻合口,又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从而可大大提高神经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杜雷 《创伤外科杂志》2006,8(6):492-492
翼状胬肉头颈部与角膜浅层黏连较紧密,手术剖切分离较困难。现报告1例钝性外力致胬肉头颈部完全松解崩脱的治疗,现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神经假体和手术方法进行简化和改良 ,将 6只犬经T10 平面截瘫后 ,随机分为 2组 ,组 1完全切断两侧L7~S3 后根 ,组 2交叉组合切断两侧L7、S2 、S3 后根和S1前根 ,观察术后膀胱压力容积曲线(CMG)变化 ;另外对 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 ,分别电刺激S2 、S3 和S4神经根并测定膀胱压力的变化。结果发现 ,组 2因完全打断了膀胱脊髓反射的同平面反射弧 ,其CMG曲线与切断全部后根的组 1相似 ,形成弛缓性膀胱 ;在国人 ,S3 对膀胱的支配效能占 5 2 2 % ,S4占 4 4 9% ,S2 占 2 9% ,(S3 S4)提供了膀胱压力的 97% ,S2 无论在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面作用均很小。提示用 1根导线携带 2个电极安放在S3~ 4神经根上 ,同时交叉切断S3~ 4后根或再加上S2 前根 ,即可获得良好的膀胱排尿和贮尿功能 ,其优点是能降低神经假体费用 ,扩大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去细胞异体神经桥接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修复面神经缺损寻找一种理想的材料。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和自体胫神经移植组,制成面神经缺损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及下唇肌肉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两组的运动功能恢复、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等相似(P〉0.05)结论去细胞异体神经有可能用于修复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维容积采集水脂分离技术(CUBE-FLEX)序列全身神经根成像在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MRI全身神经根成像检查,利用一次定位,自动进床和水脂分离技术三维容积采集,分4段行冠状面扫描,即颈段、胸段、腰骶段、下肢段,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后处理,将4段扫描图像自动无缝拼接显示全身神经根图像,评估图像质量及病变的空间位置。结果:本组20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19例的CUBE-FLEX序列后处理图像能整体、直观、全面、清晰地显示周围神经根、神经纤维瘤以及两者的空间关系;1例因原始图像分段扫描过程中患者体位发生变动,致使脊髓正中层面发生错位导致拼接失败,从而影响全视野神经根的观察。神经纤维瘤病在全身神经根成像中表现为沿神经纤维走行分布的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影,病变多发、弥漫且大小不一,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界清楚。结论:3.0T MRI CUBE-FLEX序列全身神经根成像能整体、全面、清楚地显示神经根、神经纤维瘤及两者的空间关系,且有利于发现小的神经纤维瘤病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至脊髓后 ,神经纤维能否再生并有效恢复对靶器官的支配。 方法 健康SD大鼠 2 4只 ,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动物模型 ,分别于术后 3,6个月行神经元的逆行标记、神经电生理学、功能学测定、肌肉称重和神经肌肉HE染色等检测 ,评价回植术后肌皮神经再生和肱二头肌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 3,6个月 ,在相应的C6 脊髓前角均出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 ,肱二头肌的肌肉动作电位恢复率 3个月时为 (30 .15±7.5 2 )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5 6 .0 1± 11.6 2 ) % (P <0 .0 1) ;肌肉收缩力恢复率 3个月时为 (2 3.14±5 .72 )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46 .91± 8.35 ) % (P <0 .0 1) ;肌肉湿重恢复率 3个月时为 (5 9.31±3.4 3)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77.5 9± 5 .79) % (P <0 .0 1)。但将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进行比较时发现 ,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 ,神经纤维可以再生 ,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靶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许旺细胞对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促进作用. 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10只),制成而神经缺损12 mm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许旺细胞、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等检测. 结果 A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恢复率(术侧/健侧)为(35.8±2.5)%,潜伏期恢复率(健侧/术侧)为(65.8±2.9)%;神经移植段再生轴突数为(1 570±188)个,髓鞘厚度为(0.383±0.031)μm.A组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许旺细胞植入去细胞异体神经可促进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高选择性神经损伤联合皮肤缺损模型,研究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只.包括A组:后根感觉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B组:前根运动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C组:假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伤后2,7,14,21 d测定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伤后1,3,7,14 d取创面皮肤组织采用RT -PCR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的表达情况;3,7,14,21 d取创面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伤后2dA、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B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dB、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组均可见CGRP mRNA的表达,并逐渐增强,伤后1,3dB、C组表达均较A组高(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dC组>B组>A组(P<0.05);14 d B组>A组>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伤后3d各组Bcl -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dC组表达较A、B组强(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dC组>B组>A组(P<0.05);21 dB组表达高于A、C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纤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较运动神经纤维显著,神经损伤(尤其是感觉神经)不利于创面愈合,完整的神经支配是创面正常愈合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myelographic findings of enlarged nerve roots in a patient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is found to be identical to those of Hypertrophic Interstitial Neuritis and Neurofibromatosis. The hypetrophy of the roots may represent a single response to different noxious stimuli.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ifferentiation are given for the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