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钴原卟啉(CoPP)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方法:普萘洛尔外涂构建豚鼠的银屑病样模型,豚鼠腹腔内注射钴原卟啉(HO-1特异性诱导剂)或锌原卟啉(HO-1特异性抑制剂),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作为对照, 每周1次,共6周.记录皮损的动态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动物耳部标本中的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结果:CoPP腹腔内注射显著诱导了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CoPP治疗组银屑病样皮损的组织病理学评分和临床皮肤评分显著降低,与PBS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CoPP治疗组的PCNA表达也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结论:钴原卟啉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的过表达对银屑病样皮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钴原卟啉(CoPP)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方法:普萘洛尔外涂构建豚鼠的银屑病样模型,豚鼠腹腔内注射钴原卟啉(HO-1特异性诱导剂)或锌原卟啉(HO-1特异性抑制剂),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作为对照,每周1次,共6周。记录皮损的动态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动物耳部标本中的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结果:CoPP腹腔内注射显著诱导了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oPP治疗组银屑病样皮损的组织病理学评分和临床皮肤评分显著降低,与PBS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CoPP治疗组的PCNA表达也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结论:钴原卟啉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的过表达对银屑病样皮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anti 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作用。方法:应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的正常人AKatuoAb,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AKatuoAb组动物银现样改变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动物血清中可检测人到AKatuoAb。结论:提示AKatuoAb具有促进及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α-促黑素(α-MSH)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TNF-α、IL-10的影响.方法 标本取自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0例健康献血者,用不同浓度α-MSH处理经过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PBMC,用ELISA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TNF-α、IL-10水平,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BMC中TNF-α mRNA、IL-10 mRNA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PBMC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P<0.01),IL-10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各浓度α-MSH均可抑制TNF-α的分泌(P<0.01),浓度为10-13mol/L时作用最强(P<0.01);各浓度α-MSH均可诱导IL-10的分泌(P<0.01,P<0.05),浓度为10-13mol/L时作用最强(P<0.01).浓度为10-13 mol/L的α-MSH下调TNF-α mRNA的表达(P<0.01)、上调IL-10 mRNA的表达(P<0.01).结论 α-MSH可调节银屑病患者TNF-α和IL-10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氨喋呤(MIX)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影响,加深对MTXI治疗银屑病机的了解。方法:全血培养法诱导细胞因子生成,ELISA法测定MTX对植物血凝素(PHA)诱导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IL-10和IFN-γ的影响。结果:MTX可明显抑制IFN-γ的生成,对IL-10生成的影响可表现为抑制和促进作用。但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IFN-γ的抑制,因而IL-10和IFN-γ的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IL 2 0在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中的作用。方法 用 5 %心得安乳剂外涂豚鼠耳背部皮肤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反转录PCR检测皮损中IL 2 0的表达水平。进而观察IL 2 0反义寡核苷酸对皮损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皮肤IL 2 0的表达仅限于基底层 ,且为低表达 ;而实验组皮损中 ,基底层及棘细胞层均有高表达。经过图象扫描后的处理结果显示 ,实验组皮肤中IL 2 0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t =4.874,P <0 .0 1)。应用IL 2 0反义寡核苷酸乳剂外涂皮损后 ,可使其明显好转。结论 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明了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同时说明IL 2 0在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因工程抗角蛋白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因工程抗角蛋白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银屑病模型,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抗角蛋白抗体Fab段以肌注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水平评价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将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MTT法观察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抗角蛋白抗体Fab段可以促进豚鼠银屑病模型的恢复,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结论提示抗角蛋白基因工程抗体具有促进豚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对银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置换肽(APL)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表皮增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APL外涂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APL组动物银屑病样改变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APL具有促进豚鼠银屑病样模型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换肽(APL)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血清IFN-γ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APL组和对照组皮损处分别外涂APL及对照药物,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变化,分析涂药前、后各组内及组间的差异。结果APL组动物血清IFN-γ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的APL对IFN-γ的抑制作用更强。结论提示APL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血清IFN-γ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血红素氧合酶同工酶1(HO一1)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TNF-α和IL-10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PBMC,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中HO-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TNF-α和IL-10水平。结果:CoPP(HO-1特异性诱导剂一钴原卟啉)可诱导健康者和银屑病患者PBMC表达HO-1蛋白.表达量随CoP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不同浓度CoPP所诱导的HO-1均可抑制TNF—d的分泌和增强IL-10的分泌,其抑制和增强作用均在CoPP101xmol/L浓度下达高峰。结论:HO-1可调节银屑病患者PBMCTNF-Ot和IL-10的分泌,从而可能对银屑病起到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脾养血祛风方对脾虚型湿疹豚鼠血清中Th细胞因子(IFN-γ及IL-4)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豚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慢性湿疹组、脾虚慢性湿疹空白对照组、脾虚慢性湿疹中药治疗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脾虚慢性湿疹西药治疗组。中药组以健脾养血祛风方进行治疗,西药组以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的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脾虚慢性湿疹豚鼠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IFN-γ水平下降、IL-4水平上升,中药治疗高剂量组及西药治疗组能上调血清中IFN-γ水平、下调血清中IL-4水平,但中药治疗高剂量组及西药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养血祛风方对于脾虚湿疹豚鼠模型Th(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IL-2与IL-10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 (HZ)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Z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HZ患者急性期血清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IL 10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恢复期血清IL 2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 ,而血清IL 10则明显下降 (P <0 .0 1) ;且HZ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IL 2与IL 10呈负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Z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调 ,在HZ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对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皮损中细胞增殖性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0g/L普萘洛尔乳剂外涂豚鼠耳背皮肤,制备银屑病样模型,然后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I)、低剂量组(II)、中剂量组(III)、高剂量组(IV),依次给予生理盐水、100mg/kg,200mg/kg,400mg/kg当归多糖腹腔注射。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皮损中PC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豚鼠耳部上皮PCNA阳性表达率与涂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II,III,IV组治疗后皮损中PCNA阳性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当归多糖对普萘洛尔诱发的豚鼠耳背银屑病样模型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皮损中PC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麻风康复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比、IL-10的表达水平,探讨麻风康复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5例麻风康复者和20名健康者对照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麻风康复者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CD25+Treg淋巴细胞的比率和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7.45±1.43)%和(13.45±3.61)p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89±1.21)%和(9.23±1.51)pg/mL(P<0.01)。麻风康复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血清中IL-10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麻风康复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血清中IL-10高于正常对照,麻风康复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甲状旁腺素(PTH)(1-34)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6和IL-8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分子机理。方法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研究中设空白对照组、骨化三醇组、骨化三醇和PTH(1-34)联合组以及1.0×10-7mol/L~1.0×10-10mol/L4个不同剂量的PTH(1-34)给药组。48h后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分泌至培养液中IL-6和IL-8的含量。结果在1.0×10-7mol/L~1.010-10mol/L四个梯度浓度PTH(1-34)及联合骨化三醇处理48h后,HaCaT细胞分泌IL-6量和空白对照组、骨化三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8的分泌量明显降低(P<0.05),且1.0×10-7mol/LPTH(1-34)处理组IL-8分泌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PTH(1-34)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可能部分通过调节IL-8的表达和分泌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3、白介素15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白介素13(IL-13)、白介素15(IL-15)与显性梅毒的相关性。方法:设立42例显性梅毒患者为实验组,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出静脉血,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IL-13和IL-15。结果:实验组IL-13和IL-15浓度均数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显性梅毒中,随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增加,IL-13和IL-15的浓度也上升,浓度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IL-13和IL-15两者之间浓度的高低不存在相关性。结论:IL-13和IL-15参与了梅毒的免疫过程,并随着梅毒血清滴度的增加,IL-13和IL-15浓度随之增加,但未发现TH1向TH2漂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性激素对豚鼠表皮郎格罕细胞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五组豚鼠分别皮下注射麻油、雌二醇、黄体酮、丙酸睾丸酮及外用丙酸睾丸酮。二周后作表皮LC计数。用两酸睾丸酮的两组豚鼠表皮LC数较前三组明显减少(P<0.01).同时各组动物用DNCB致敏。激发前一周各组仍继续使用上述药物。二周后激发ACD,丙酸睾丸酮的两组皮肤反应以及真皮内单一核细胞浸润较另三组明显轻微(P<0.01),提示丙酸睾丸酮可抑制豚鼠的AC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沙利度胺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外周血中CXCR3和CC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节Th1/Th2平衡的可能机制。方法用20只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模型对照组与沙利度胺组;另取10只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不作预处理,将其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沙利度胺组大鼠给予沙利度胺片悬液6.875mg/(kg.d)灌胃处理,4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同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以Th1-Th2-Th3Microarray基因芯片、realtime RT-PCR和ELISA法检测其CXCR3和CCR4基因及蛋白水平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XCR3和CXCR3/CCR4比值升高,CCR4明显下降;而经沙利度胺处理后,其CXCR3和CCR4表达均下降,CXCR3/CCR4比值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沙利度胺可同时下调CXCR3和CCR4的表达,以CXCR3为甚,从而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体内不同Th细胞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调节Th1/Th2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Th17细胞、IL-17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h17细胞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CA患者及24例对照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89±0.15)%,健康对照组为(O.02±0.0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蛋白水平为0.90ng/L,高于对照组的0.1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9,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量为(16.78±23.19)×10^-4,对照组IL-17mRNA的表达量为(8.54±6.10)×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结论:CA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升高,其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同样存在异常,提示Th17细胞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