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脏Hedgehog (Hh)信号的影响.方法 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B)、部分肝切除术+缺血再灌注组(C).A、B和C组于术后48 h取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和肝组织细胞核抗原(Ki-67)、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脑胶质瘤相关的致癌基因2(Gli-2)的表达.结果 C组ALT浓度高于A和B组(P<0.01),B组ALT浓度高于A组(P>0.05).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B组可见较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少数处于不同分裂期的肝细胞;C组可见较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多数处于不同分裂期的肝细胞.B、C组Ki-67、Shh和Ihh、Gli-2表达高于A组(P<0.01),C组高于B组(P<0.05).结论 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可能被激活,从而促进肝脏再生修复.肝脏缺血再灌注可能促进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大部切除术中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肝叶切除组(PH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肝叶切除组(IR组)及缺血预处理组(IP组)。分别取术前及术后0.5、6、12、24、48h等时间点,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残肝组织中Ki67和Cyclin D1表达变化,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IP组术后24h内各检测点的AST和ALT值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术后早期IP组大鼠的血清HA表达量明显高于PH组和IR组(P〈0.05)。PH组大鼠肝细胞Ki67和Cyclin D1表达在术后24h达到峰值,并且明显高于IR组和IP组大鼠(P〈0.05)。其中IP组大鼠术后Ki67和Cyclin D1表达量降低地最显著。结论 在合并肝组织大部缺失时,缺血预处理对残留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消失,它损害了大鼠残肝再生功能。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与肝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其调控机制复杂。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参与肝再生调控,但其作用机制不明,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230 g,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IR组和Ipo组采用阻断肝门60 min再灌注6 h的方法 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模型,Ipo组缺血60 min时再灌注10 s、缺血10 s,反复6次,进行缺血后处理.于再灌注6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然后取肝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及分离肝细胞,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与IR组比较,Ipo组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或0.01).Ipo组线粒体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麻醉药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重要临床问题。挥发性麻醉药可能通过抑制枯否氏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上的氧自由基,减轻中性粒细胞和肝细胞内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提高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能量贮备,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rinCe法肝门阻断所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315例行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进行肝切除时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的分为缺血再灌注组(194例);肝切除时采用CUSA刀、Tissuelink电刀而没有进行肝门阻断的分为非缺血组(121例).采用:检验、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预后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中位年龄为49岁,较非缺血组中位年龄59岁明显年轻(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肿瘤直径5 cm者占55.7%(108/194),非缺血组5 cm者占68.6%(83/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7天AST分别为255 U/L和112 U/L,明显高于非缺血组的128 U/L和35 U/L(X2=4.57,5.89,P<0.05);缺血再灌注组术后第3天Tbil为56 U/L,高于非缺血组的39 U/L(X2=4.79,P<0.05);缺血再灌注组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非缺血组(X2=5.93,8.32,P<0.05).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是否行肝门阻断和有无门静脉侵犯是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采用Pringle法肝门阻断导致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降低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肝缺血再灌注对肝硬化大鼠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和程度。方法 用60%四经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40min(每组各16只);E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F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另外,随机取10只正常肝脏大鼠组成G组,行肝门完全阻断30min。观察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E、F、G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10只、6/10只、4/10只、5/10只、8/10只、6/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变化:后六组均明显高于术前,C、D组高于B、A组,E、F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1)再灌注4h后HA变化:D组明显高于B、E组,F、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再灌注4h后D、C组的AST、ALT均明显高于B组、A组、D组的AST明显高于F组,F组的AST、ALT显著高于E组(P<0.05);C、G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E组损伤重于F组。结论 硬化肝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全身多个器官,门脉静淤血可能是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大鼠耐受肝缺血的最大的时限在30min以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残肝再生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单纯肝叶切除组(PH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肝叶切除组(IR组).分别取术前及术后0.5、6、12、24、48 h等时间点,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残肝组织中Ki-67和Cyclin D1表达变化,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 IR组大鼠术后24 h内各检测点的血清AST、ALT值明显高于PH组(P<0.05);pH组大鼠肝细胞Ki-67和Cyclin D1表达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IR组,分别为6.13±1.33 vs 4.03±0.43,5.92±0.54 vs 3.97±0.45(P<0.05);术后0.5 h及6 h IR组大鼠的血清TNF-α表达量明显高于PH组,分别为7.06±1.71 pmol/L vs 4.66±0.87pmol/L,8.3±2.55 pmol/L vs 5.14±1.11 pmol/L(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会损害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残肝再生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术后早期TNF-α持续过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大鼠全肝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 ,将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O组 )和缺血 /再灌注组 (I/R组 ) ,各 2 0只。于缺血后 3 0min、再灌注后 60min检测CD 62p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小板计数及肝组织MDA以及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 )。结果示I/R组与SO组相比 ,缺血后和再灌注后的CD62p阳性血小板百分数均明显升高 (P <0 .0 1) ,血小板出现明显扣留 ,MDA水平增高 (P <0 .0 1) ,ET -1水平升高 (P <0 .0 1) ,而NO水平下降 (P <0 .0 1)。提示肝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血小板活化和扣留 ,并与微循环的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和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两种不同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指数和肝再生度变化的情况。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 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PH)②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2AAF/PH) ,计算两组模型肝切除术后4、8、12、16、20天残肝肝再生度及肝再生指数。结果 两组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均在第4天明显升高,12天左右达到高峰,超过再生总量的2/3以上,至20天基本达到原肝重。在4、8、12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度比2AAF/PH组高(P<0.05),而到16天时,2AAF/PH组肝再生度则比PH组高(P<0.05)。在4、8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指数比2AAF/PH组高(P<0.05)。在12、16、20天同一时间点内,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再生度与肝再生指数是评价肝再生质量变化较直观和准确的指标,肝再生度在反映肝再生规律方面要比肝再生指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对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45只肝硬化Wistar大鼠行2/3肝部分切除,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术前3 d治疗组(C组).手术当天起,B组给予腹腔注射异甘草酸镁(60mg·kg-1·d-1),A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C组在手术前3 d即给药(60 mg·kg-1·d-1).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7 d处死,检测肝功、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磷脂酶A2(PLA2)、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指数、肝再生率.结果 A组在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分别t=2.831,3.427,均P<0.05),而PLA2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在术后第2天A组BrdU标记指数均低于B、C组(分别t=2.736,3.083,均P<0.05),HGF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A2仍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A组术后第1、2天ALT、AST、TP水平及肝再生率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组AST高于其他两组(A组与B组比较t=4.508,P<0.05;A组与C组比较t=2.967,P<0.05),TP水平及肝再生率则均低于B、C组(TP:A组与B组比较t=2.838,P<0.05;A组与C组比较t=2.743,P<0.05);肝再生率:(A组与B组比较t=3.316,P<0.05;A组与C组比较t=4.093,P<0.05),而BrdU标记指数、HGF、PLA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t=2.831,P<0.05;t=2.836,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可降低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转氨酶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间断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肝部分切除组(PH组)和间断低氧预适应组(IHP组)。PH组切除大鼠的左叶和中叶肝脏,约占70%。IHP组大鼠每日在低氧环境下暴露1h,连续进行1周后行肝切除术。于术后第1、3、5天每组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处死进行检测。称取肝脏重量,计算肝脏再生度和再生指数。取下腔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残余肝组织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率。结果 IHP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残余肝脏的再生度和再生指数明显高于PH组(P<0.05),而术后第5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IHP组和PH组大鼠术后血清ALT和AST水平开始下降,但二者均明显高于SO组,且术后第1天IHP组明显低于PH组(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IHP组残余肝脏的PCNA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O组和PH组(P<0.05)。结论 间断低氧预适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肝切除术后残余肝组织中肝细胞破坏,并且能促进肝脏的早期再生。但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规律及其代偿能力.方法 通过CT计算5例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再生并监测术后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病例1、4的谷丙转氨酶(GPT)在术后第6、4天降至正常;病例2、3、5的GPT在术后10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病例1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21.62%、42.85%;病例2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12.50%、61.84%;病例3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11.32%;病例4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25.98%;病例5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9.32%.结论 该技术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术后残肝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尽量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是减轻术后肝损伤,保护肝再生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在梗阻性黄疸时,不同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155只雄性SD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制备梗阻性黄疽模型,5 d后二次手术分为: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组.动态观察二次手术后24 h、72 h、7 d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肝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的变化,并统计各组死亡率.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行胆肠冉通内引流的同时,大鼠肝切除或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后,肝再生均受抑制,凋亡增多;较之肝切除组和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术后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显著减少,肝细胞再生明显受抑而凋亡显著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时,肝切除量是影响大鼠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实施安全性的重要因素,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影响较小,安全町行;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后肝细胞再生显著受抑制,凋亡增多,死亡率高,应避免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体积肝切除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再生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CCl4腹腔注射方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硬化大鼠模型实施20%肝切除(n=30),以肝硬化假手术组(n=30)和正常大鼠20%肝切除组(n=30)作对照.在肝硬化模型制备至20%肝切除术后3个月的过程中,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的变化,定期检测模型肝功能、凝血功能,采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肝硬化模型制备过程中,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大鼠肝脏逐渐呈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样改变;与正常大鼠比较,肝硬化动物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接受20%肝切除术后3个月,肝硬化模型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同时TGF-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作为对照的肝硬化假手术组(P<0.05),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作为对照的肝硬化假手术组(P<0.05).结论 小体积肝切除有助于促进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小体积肝切除防治肝硬化进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冷缺血对大鼠部分肝移植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冷缺血对移植肝再生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稳定的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 :5 0 %肝切除对照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1组 )和冷缺血 10h后部分肝移植组 (实验 2组 )。观察各组生存率 ,并分别于术后 1d、2d、4d取肝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TNF α、IL 10的表达 ;对各组肝再生增殖及TNF α和IL 10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探讨TNF α和IL 10的变化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5 0 %肝切除组、冷缺血 30min后部分肝移植组和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79%、2 9% ;冷缺血 10h部分肝移植组与冷缺血 30min部分肝移植组相比 ,PCNA、TNF α表达降低 (P <0 .0 5 ) ,而IL 10表达增高 (P <0 .0 5 )。结论 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 ,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TNF α和IL 10在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大鼠部分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I/R模型组),C组(法舒地尔预处理+I/R模型组)。无创伤血管夹阻断肝左、中叶血供45 min(约占全肝的70%)后再灌注,同时切除未阻断的诸肝叶(约占全肝30%)。成模后检测各组术后1,3,6 h各时点血清转氨酶水平,RhoA蛋白的表达,肝组织匀浆中NO和MDA含量及NO,SOD活性,评价Rho激酶抑制剂对肝IRI的保护作用。
结果:C组经法舒地尔干预术后,肝功能较B组改善明显,eNOS,SOD活性及NO含量均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SOD/MDA比值增加,病理示肝细胞损伤减轻。RhoA蛋白在A组有一定程度的表达,B组较A组表达增加,C组水平较B组有所减少。
结论: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在肝IRI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舒地尔可抑制RhoA蛋白的表达,调节NO含量,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促进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少肝脏1/R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不同方式供肝切取术后供者康复及肝脏再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13例活体肝移植供者临床资料.对不同方式供肝切取手术方法、供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及残肝再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供者手术分为不包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切除8例,包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3例.供者肝功能及凝血指标均于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随访情况良好,无供者死亡.术前CT估算供肝体积与术中实际切取供肝重量呈正相关(r=0.838,P<0.01).术后复查CT测残肝体积示:右半肝供者残肝较左半肝供者残肝再生速度快,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供者较带肝中静脉右半肝供者残肝再生速度略高,但供者肝脏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术式活体肝移植供者在规范化围手术期处理、精细手术操作后肝功能均能得到较好的康复,而供肝切取术后残肝再生速度则受切取比例、残肝供血情况、细胞因子调控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动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组;(2)正常大鼠肝切除组;(3)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组,建立大鼠肝切除模型,观察围手术期血清和肝组织匀浆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重/体重、肝再生率,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肝切除后肝硬化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显著,持续时间较长(P<0.05);PCNA在肝切除后肝组织的表达显著延迟(P<0.05),血清ALT和AST水平与肝再生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肝损伤程度和肝再生状态呈负相关,肝损伤的程度影响肝再生状态,肝切除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的变化可以间接的了解肝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