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近5年小儿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3年1月 - 2007年12月收治的116例尿培养阳性患儿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1.89%(95株),革兰阳性球菌占18.11%(21株).前三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7.24%、屎肠球菌12.93%、肺炎克雷伯菌8.6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大肠埃希菌产酶49株,产酶率62.82%,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酶4株,产酶率40%.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耐药性均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100%耐药.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100%耐药,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较非产ESBLs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的耐药性明显增高.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100%敏感,呋喃妥因敏感性在90%以上.结论 昆明地区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大肠杆菌耐药性明显.治疗前的尿培养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复杂性尿路感染(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UT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住院治疗的181例尿培养阳性的cUTI致病菌的分布并对常见致病菌进行的药敏试验,以观察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革兰阴性杆菌是cUTI的主要致病菌,占63.5%,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42.0%;革兰阳性球菌占32.1%,其中粪肠球菌占15.5%;真菌占4.4%。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89.4%,而添加了克拉维酸钾的羟氨苄西林耐药率明显降低;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均很高(>5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生素(P<0.01);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亦很低(<10%)。粪肠球菌对利福平耐药率高(78.3%),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耐药率低(<10%)。多重耐药菌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7.4%。结论:大肠埃希氏菌是儿童cUTI的主要致病菌,但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相对增高,这些致病菌耐药性高且大部分呈多重耐药,故应尽量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将患儿分为单纯尿路感染组(29例)和复杂尿路感染组(79例),对比两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1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77.59%),革兰阳性菌26株(22.41%)。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在10%左右;对呋喃妥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在20%左右;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其含酶抑制剂耐药率在30%~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在0~20%。单纯尿路感染组与复杂尿路感染组中的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耐药情况的改变,可能需要改变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呋喃妥因可以作为轻症患儿经验性应用的推荐,既往可能低估了单纯尿路感染病原耐药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青海地区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UT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院2006年12月-2008年2月门诊及住院经中段尿细菌培养确诊的UTI患儿229例,对分离出的229株细菌应用改良Kirby-bauer法进行鉴定和耐药性及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UTI主要表现为腹痛、尿路刺激征,伴腹部压痛及尿道口充血。UTI菌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0.13%;其次为肠球菌属(19.21%)、金黄色葡萄球菌(15.28%)、屎肠球菌(7.86%)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白色念珠菌Ⅰ型、表皮葡萄球菌Ⅱ型等。细菌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仅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仍保持较高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极为敏感,余抗生素均耐药,其中对头孢唑啉、诺氟沙星全部耐药。结论肠道细菌是儿童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中段尿培养仍是尿路感染诊断的必要方法,临床医师应结合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尿路感染(UTI)患儿的菌群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1年1~12月住院的97例NS合并UTI患儿(初发53例,复发44例)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S患儿合并UTI的发生率为36.5%,其中NS复发患儿UTI的发生率高于初发者(44.0% vs 31.9%,P<0.05),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为主。病原菌分析示肠球菌比例最高(50.5%),其中屎肠球菌29.4%,粪肠球菌21.1%。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15.6%)、肺炎克雷伯菌(14.7%)。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四环素、莫西沙星耐药率高;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2%和17%(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为25%,产ESBL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曲松几乎无敏感性。结论:复发NS患儿较初发者更易发生UTI;肠球菌已成为NS患儿合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屎肠球菌多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10年间广州市儿童医院泌尿系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3年、2011—2013年泌尿系感染患儿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近10年间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的比例无明显变化,大肠埃希菌仍是引起儿童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细菌;2011—2013年肠球菌的检出率为18.3%,较2001—2003年(7.5%)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成为第二位致病菌。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2011—2013较2001—200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10年间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一直保持在100%,对加酶抑制剂抗生素和呋喃妥因亦有较好的敏感性。不同种属的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结论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在不断变化,应密切关注本地区及本院流行病学变化,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8.
Zhang L  Wang XL  Huang C  Shen W  Liang QJ  Li XC  Xie YQ  Deng KF  Li JS  Wu J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2):927-931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变化规律。方法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1—2006年住院患儿所分离的2888株病原菌进行分析,试验方法严格按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最新标准进行。结果(1)2001—2006年分离株中格兰阴性菌占优势(1845株,63.9%),排列在前8位的儿科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2)血培养常见病原菌158株,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非发酵菌、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3)痰培养常见病原菌2018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他非发酵菌。(4)泌尿系统病原菌120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5)脓培养病原菌497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属、其他非发酵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6)各种体液(包括胸、腹腔液体和局部穿刺液等)病原菌85株,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非发酵菌。2001—2003年与2004—2006年相比,病原菌排序发生变化,病原菌总体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2001—2003年和2004—2006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6.7%、17.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0%、70.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合计检出率分别为21.8%、43.8%;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19.4%、39.7%。结论近3年成都地区儿科常见致病菌分布发生变化,病原菌总体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开展区域性耐药菌株监测以指导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10年变迁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及发病年龄有密切关系。及时了解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对于指导临床用药 ,减少耐药性产生 ,降低病人费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 ,但血培养阳性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 ,败血症的报道较多 ,而大样本的报道较少。现收集我院1991~2000年间新生儿科收治的2863例血培养阳性病人 ,对其中2978株病原菌及常见检出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作一分析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一、材料所有血培养标本均采…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尿路感染855株细菌分析及其耐药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儿童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变化及其耐药性以探索和指导治疗,对3296份尿路感染患儿的中段尿标本进行定量培养、鉴定,并对检出细菌作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3296份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855份,分离率为25.9%。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08株(59.4%),奇异变形杆菌91株(10.6%),葡萄球菌86株(10.1%),粪肠球菌62株(7.3%),肺炎克雷伯菌48株(5.6%),屎肠球菌34株(4.0%)。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呈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达80%、70%以上;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呈逐年上升。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机率很高,分别为17%和31.3%。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达28.6%,有12.6%的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呈中等度耐药。提示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其他细菌的比例在上升,尤其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上升较快;致病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的变化,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共997例,无菌留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总结致病菌构成情况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99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有425份培养出致病菌,共分离到菌株498株,总阳性率42.7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51株,占30.32%,革兰阴性杆菌321株,占64.46%,真菌26株,占5.62%.2008至2010年分离率位于前6位的致病菌有变化,铜绿假单胞菌(2.70%、0.42%、0)和副流感嗜血杆菌(2.03%、2.92%、8.24%)3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有降低趋势,而副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真菌在各年度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铜绿假单胞菌在各年龄段之间的检出率无差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随年龄增大检出率增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随年龄增大检出率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3年间耐药表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最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住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较高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细菌在不同年龄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不同.临床应以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依据,合理选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儿童泌尿系感染的流行病学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颖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4):276-279
泌尿系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可引发菌血症而危及生命;肾盂肾炎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儿童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有其独特的特点,临床上又缺乏典型的症状,以至有关儿童泌尿系感染患病率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各有差异.文章结合近年来儿童泌尿系感染的研究进展,讨论该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Antibacterial prophylaxis in children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aim, in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vesico-ureteric reflux by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s to prevent recurrent febri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nd consequent renal scarr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is prophylactic strategy are difficult to evaluate, since the required studies comparing children on prophylaxis with controls (without prophylaxis but under careful supervision) are lacking. Furthermore, the optimal length of prophylaxis needs to be defined. Since risk of renal scarring is believed to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young people, and since recurrent urinary infections mainly affect girls, the age and sex of subjects are important in the design of a prophylactic regimen. Nitrofurantoin and trimethoprim are the most common agents used for long-term, low-dose antibacterial prophylaxis.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still result from non-compliance and from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he latter mainly arising with trimethoprim. Few studies of prophylactic drugs are available that adequately define patient materials and include a random allocation to the different agents. Further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prophylactic agents are called for, preferably combined with fresh insight into the ecological impact on the bowel and periurethral floras.  相似文献   

17.
儿童泌尿道感染中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泌尿道感染中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VUR的认识,提高检出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到2006年11月因泌尿道感染收治入院的患儿106例,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5岁组、>5岁组三组,通过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和直接放射性核素造影诊断VUR;通过肾皮质静态显像(DMSA)检查,了解肾疤痕的形成情况。分析不同年龄组的VUR发病情况、不同等级VUR的程度和肾疤痕的形成分布情况。结果106例中VUR共40例,不同年龄组VUR的所占比例分别是77.78%、46.67%、27.90%(χ2=12.994,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6例中有40例作了DMSA检查,14例形成肾疤痕,三组间肾疤痕的分布情况依次是66.7%、30.77%、28.57%,≤2岁组肾疤痕发生率高。另外,从VUR的等级分布和单、双侧VUR发生的情况来看,≤2岁组中VUR患儿主要是Ⅲ、Ⅳ、Ⅴ级,而~5岁组和>5岁组则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Ⅰ、Ⅱ级的例数增加,Ⅲ、Ⅳ、Ⅴ级的例数减少;而且≤2岁组的VUR患儿双侧VUR的例数也较后两组多。结论≤2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最易形成肾疤痕,VUR的发病率高,且高级别、双侧VUR的发生率高,应及时行VCUG和DMSA,及早发现VUR和肾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