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膜性结肠炎是指以点状伪膜形成为特征的急性结肠黏膜损伤,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名称,可由各种原因,包括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与败血症等)时所致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或因应用抗生素所引起。病损可只累及小肠,称伪膜性小肠炎,或小肠与结肠均累及时,称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2.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指一组以慢性水样性腹泻,一般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结肠黏膜活检有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临床疾病。临床上,显微镜下结肠炎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一种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另一种为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两种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根据结肠黏膜活检有无胶原带增生而区别。近10年以来,随着内镜及其他检查手段的发展,显微镜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考虑可能与多因素相关,本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难以详细定义,但已有许多免疫异常的发病机制的报道,显微镜下结肠炎通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包括麸质过敏症,多种药物可使本病发生,大部分明确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质子泵抑制剂,但尽管病因学上有联系,但无明确致病证据,在现阶段大部分小样本试验中,多种药物可对显微镜下结肠炎有治疗作用,但布地奈德是有最详细的研究及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治疗效果,因此建议有慢性非血性的水样腹泻,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必须考虑有显微镜下肠炎的可能,建议行肠镜下组织病理学活检。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 ,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特发性炎症性结肠疾病 ,临床少见。患者男 ,6 4岁 ,腹泻 1个月 ,每日水样泻 30余次 ,时而伴有黏液 ,有里急后重 ,夜间腹泻频繁影响睡眠 ,有消瘦 ,1年前因便血 ,肠镜见降乙结肠交界处癌而作降乙结肠切除 ,横结肠与直肠吻合 ,病理为Ⅰ级腺癌浸润至浅肌层 ,淋巴结无转移 ,术后化疗 3次 ,情况良好。此次起病于 2个月前 ,有右髋关节痛 ,历时 3周 ,患者因血黏度高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已年余。入院时体检无阳性体征 ,血、尿、粪常规正常 ,在门诊曾服抗生素 ,致粪便球杆菌比例失调。血液生化 ,…  相似文献   

4.
目的 缺血性结肠炎(IC)通常有比较好的预后,不过当缺血仅仅孤立影响右半结肠时,预后可能往往不好。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缺血仅发生在右半结肠与缺血发生在结肠其他部位患者的临床结局,以探讨其预后,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170例住院的IC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IRCI)患者为一组,另一组为除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外(non-IRCI)的IC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确诊。结果 共采集170例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IC患者。其中36例(21.18%)为IRCI,内61.11%经治疗后病情仍有恶化,而non-IRCI患者仅8.96%病情恶化;18例(50.00%)IRCI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而non-IRCI患者仅7.46%需要手术治疗;IRCI患者死亡率为16.67%,而non-IRCI患者仅2人(1.49%)死亡。结论 总共170例经结肠镜明确诊断的IC患者,其中包括36例(21.18%)病变仅发生在右半结肠的患者。IRCI患者的预后比病变发生在结肠其他区域的患者更差。  相似文献   

5.
疾病波及范围和病程作为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本研究旨在验证反流性回肠炎 (backwashileitis,BMI)是否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方法  1 982年~ 1 998年间 60 9例行结直肠切除术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 ,590例符合研究标准。BMI为肉眼和组织学证实末端回肠粘膜炎症且病变长度不小于 5cm。病人根据炎症的范围分成 3组 :①有BWI的全结肠炎 ,共1 0 7例 ;②没有BWI的全结肠炎 ,共 3 69例 ;③左半结肠炎 ,共 1 1 4例。分别评估 3组病人与CRC的关系。研究调查了性别、溃疡性结肠…  相似文献   

6.
夏侨  吴汉平 《胃肠病学》2015,(3):191-19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以胃肠道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病,由Kaijser于1937年首次描述。多数EGE患者病变主要累及胃和近端空肠,结肠受累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病变局限于近端结肠的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eosinophilic colitis,EC)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colitis cystica profunda, CCP)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均无特异性,既往大量文献报道CCP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本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在剥离病变过程中可见黄色油性液体流出,用尼龙绳与钛夹荷包缝合创面。ESD治疗CCP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留了结肠的完整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调控突触可塑性和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近年研究证实BDNF参与痛觉的调控。目的:研究BDNF在结肠炎后内脏高敏感小鼠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结肠内灌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结肠炎后内脏高敏感模型。将小鼠分为BDNF+/+对照组、BDNF+/+TNBS炎症组、BDNF+/-对照组和BDNF+/-TNBS炎症组。行结肠和膀胱组织学检查,以ELISA法测定背根神经节内BDNF蛋白表达,记录各组对结直肠扩张的反应和膀胱敏感性。结果:TNBS对两种基因型小鼠均可诱导明显的结肠炎症。同一基因型小鼠TNBS炎症组背根神经节BDNF表达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同时伴有结肠和膀胱敏感性上调(P〈0.05)。BDNF+/-TNBS炎症组和对照组BDNF表达分别显著低于相应BDNF+/+小鼠(P〈0.05),BDNF+/-TNBS炎症小鼠的结肠和膀胱敏感性显著低于BDNF+/+TNBS炎症小鼠(P〈0.05)。除结直肠扩张压力≥60 mm Hg外,BDNF+/-对照小鼠的结肠和膀胱敏感性与BDNF+/+对照小鼠无明显差异。结论:BDNF对结肠炎后结肠高敏感和牵涉性膀胱高敏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肌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或)饮饮谷氨酰胺(GLN),防治大鼠乙酸性结肠炎。结果提示联合应用EGF,GLN,能增强组织培养,提高ATP酶活性,促进肠粘膜细胞代谢和增生,防治结肠炎症,保护结肠粘膜细胞。  相似文献   

10.
陆宗海  朱道明  林琳 《胃肠病学》2010,15(5):288-291
背景: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明显上升,但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寻求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抗体对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的影响。方法: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和HMGB1抗体治疗组,后两组以3%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小鼠结肠炎模型,HMGB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HMGB1抗体。实验第7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通透性,分别以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结肠通透性以及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HMGB1抗体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结肠通透性和HMGB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HMGB1参与了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过程,HMGB1抗体可有效抑制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HMGB1表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对UC结肠黏膜损伤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但有慢性非血性水样腹泻的一类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两种类型。近十余年来MC的发病率有所增高,相关研究愈来愈多,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尚很有限。为此,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息肉状结肠炎—结肠Crohn病的少见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肠息肉多为单发,或为少数多发性;如呈密集多发性分布于结肠某肠段或全结肠者,则为息肉病。其常见原因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有明显家族史,系由先天性因素所致;少数则可由炎症等所致,如溃疡性结肠炎时所见者,文献上称为息肉状结肠炎。现将我们所遇由结肠Croh...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慢性非血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两种亚型。目前,多项研究提示多种药物对MC治疗有效。本文就MC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CD44v3和CD44v6在溃疡性结肠炎与其他类型结肠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CD44v3和CD44v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与对照组(包括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其他类型结肠炎)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患者结肠粘膜CD44v3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UC组患者CD44v3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8%和56.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5).UC组与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性结肠炎病及克罗恩病分别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44v3和CD44v6的检测有助于鉴别UC和感染性结肠炎等其他类型结肠炎.  相似文献   

15.
伪膜性结肠炎(PDC)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粘膜并覆有伪膜的急性坏死性炎症。本病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常在服用抗生素治疗后发病;说明本病由抗生素所诱发,是一种医原性并发症。能诱发PDC的抗生素主要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等;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这些抗生素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PDC多在老年人中发病,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发病率直线上升、如英国老年人PDC的发病率以1982年至1993年的12年中增加15倍。 PDC的诊断步骤如下:首先,在服用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特别是在水样粪便中混有粘液及淡黄色伪膜应高度怀疑PDC。第二,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出现轻度或中度充血和淡黄色或淡灰色斑块,病情较  相似文献   

16.
通过1例报道罕见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所致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疗,增强临床医师对粪性结肠炎的认识,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肌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或)饲喂谷氨酰胺GLN防治大鼠乙酸性结肠炎。方法:Sprague-Dawley系大鼠体重200—220g,40只分为乙酸组、EGF组、GLN组、EGF GLN组各10只,从大体.光镜、电镜(透射、扫描)观察结肠粘膜的损伤情况。结果:上述4组结肠粘膜损害的指数分别为3.11±0.93,1.78±0.97,1.30±0.48及1.10±0.32(P<0.01)。镜下观察也有明显疗效,以EGF GLN组为最佳。结论:EGF及GLN对结肠粘膜细胞形态结构具有保护作用,且优于两者单独作用,这为表皮生长因子、谷氨酰胺用于防治人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一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而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只有结肠组织活检在显微镜下才能诊断的疾病。一般包括2个疾病: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以下简称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 colitis,LC),分别于1976年及1989年被描述为独立的疾病。因为二者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相似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在近年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称为显微镜下结肠炎。近年国外对MC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由于该病较少见,加之人们认识不足,常常难以正确诊断。本文结合有关的资料,对MC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自 1 976年首次认识胶原性结肠炎以来 ,有关本病的治疗效果尚未被系统描述过。因此作者进行了这项回顾性研究。方法 收集MountSinai医院病理科 1 991年~1 994年门诊病人结肠镜活检标本 ,所有切片均由一个病理学专家评估 ,胶原性结肠炎诊断标准按Giardello等所述标准 :上皮下胶原层弥漫性增厚 >1 0 μm ;表面上皮损伤 ;胶原层炎症。凡活检标本仅有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而无上皮下胶原层弥漫性增厚者均被除外。所有病人粪便检查虫卵、寄生虫、细菌性病原体和艰难梭菌毒素均阴性。复习病人的人口学、症状、体征、治疗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背景:自由饮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鼠类急性结肠炎模型均一性欠佳,动物死亡率较高。目的:评估2%DSS自由饮用或定量灌胃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和均一性。方法:予ICR小鼠2%DSS自由饮用或定量灌胃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检测并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两组模型小鼠的症状出现时间和频率、疾病活动指数(DAI)、DSS消耗量、死亡率、结肠长度、结肠损伤大体评分(MACD)、结肠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两组模型小鼠均出现类似人类UC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肠显著短缩,DAI、MACD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DSS自由饮用组相比,DSS定量灌胃组小鼠症状出现时间更为一致,症状出现率显著增高,动物死亡率和DSS消耗量显著减低。结论:2%DSS定量灌胃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能较稳定地模拟人类UC,均一性高,动物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