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瞻性门控扫描技术减低X线辐射的效能及前瞻性门控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使用双源64排CT机,对50例心率≤70次/min患者行前瞻性门控,50例心率≤70次/min及50例心率>70次/min患者行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成像,对成像质量和X线剂量进行对比研究,经统计学处理分析2种扫描模式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差异及X线剂量差异.结果 2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瞻性门控组中图像质量积分3分以上均达98%以上,全部病例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2种扫描模式下X线剂量参数总剂量长度乘积值、总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前瞻性门控扫描较回顾性门控扫描下心率>70次/min及心率≤70次/min的X线总有效剂量分别下降75.15%及79.56%.结论 当受检者心率≤70次/min时,可选择时间窗为R-R间期70%前瞻性门控扫描,图像质量优良,并且能大幅度降低冠状动脉成像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扫描与靶向扫描方式在320层冠状动脉成像中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2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门控窄窗扫描和靶向扫描方式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Prospect-ive CTA前瞻组,70%~80%的窄曝光窗)和T组(Target CTA靶向组,固定期相75%曝光窗),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P组和T组各有1500(15×10 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T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m m)难以评估分别占3.53%(53/150 0)、3.8%(57/1500),可评估节段占96.47%(1447/1500)、96.2%(1443/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评估冠状动脉节段中,P组的1分、2分、3分及4分图像分别占98.82%(1426/1443)、0.9%(13/1443)、0.27%(4/1443)及0,T组的为95.02%(1376/1447)、1.93%(28/1447)、2.41%(35/1447)及0.55%(8/1447)。P组和T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T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36±0.21)m Sv、(2.31±0.2)m Sv,P组和T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CT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门控窄窗扫描的图像质量及扫描成功率优于靶向扫描。前瞻性门控窄曝光窗扫描可替代靶向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在儿童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心率为100~120次/分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相位扫描技术,重建40%、45%、50%、70%、75%和80%R-R间期的6组图像,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成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 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高心率患者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双源CT冠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412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增强扫描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0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美国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0例患者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115.6±11.8)次/min(101~139次/min),平均屏气时间为(5.7±1.2)s。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424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3.9%(398/424),图像质量为2级者占5.0%(21/424),图像质量为3级者占1.2%(5/424)。结论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双源CT用于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脉冲(ECG-Pulsing)技术和Mindose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按照不同扫描方法随机将拟行双源CT扫描的1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标准组49例采用标准的ECG-Pulsing扫描,优化组87例采用优化后的ECG-Pulsing条件合并Mindose技术扫描。记录扫描后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扫描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评分。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优化组CTDIvol值及ED值明显低于标准组(42.82±18.00mGy vs64.86±10.63mGy,11.72±5.16mSv vs17.26±3.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5、t=-7.575,P<0.01),平均剂量降低约33.41%。标准组和优化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0.38分vs3.60±0.24分,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应用ECG-Pulsing合并Mindose优化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适当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按所用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三组,所用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20 mgI/ml、350 mgI/ml、370 mgI/ml,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然后对重组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面降部的CT值进行测量,对其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85,P=0.675).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0.992、P值=0.376;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527、P值=0.224,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206、P值=0.307;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703、P值=0.191,各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低浓度对比剂(320 mgI/ml)能够满足冠状动脉CTA的诊断要求,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时心房纤颤(AF)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心率对图像质量和重建时相的影响.方法:对29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29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2组,慢心率组(<80次/分)12人,快心率组(≥80次/分)17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以4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比较慢心率组与快心率组的图像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慢心率组和快心率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26±0.55)和(1.49±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3,P<0.01).慢心率组的最佳重建时相约一半出现在舒张期,快心率组的最佳重建时相多出现在收缩期.总体上29例患者97.4%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评价.结论:拥有高时间分辨力的双源CT能够为大部分房颤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心率对图像质量和重建时相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64 CTCA)对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 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527例患者资料,测量CTCA发现MB的长度、厚度和MCA狭窄程度,与CAG表现对比分析。结果 527例患者经64 CTCA检出MB 118例(22.4%),而该118例MB患者经CAG仅检出48例(9.1%),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 CTCA发现MB的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6.1±2.5)mm、(2.5±1.6)mm,MCA狭窄程度为(47.3±11.3)%;与CAG检出的MB长度与MCA狭窄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 CTCA对MB和MCA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 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强化值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64例均完成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100 HU组130 HU组在触发时间和冠状动脉血管评价上无明显差异,但160 HU和190 HU组有明显差异,四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升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 tracking技术可以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理想的扫描延迟时间,自动触发阈值选择在100~130 HU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 Flash Spiral扫描模式下,270碘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及正弦确认迭代重组(SAFIRE)技术在改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将平均心率< 65次/分的8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采用管电压120 kV、350 mgI/mL的对比剂,重组图像采用滤过反投影(FBP)法;B组40例,采用管电压80 kV或100 kV、270 mgL/mL的对比剂,重组图像同时采用FBP法(BI组)和SAFIRE法(B2组).A、B两组均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60%.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A组与B组两种重组法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内CT值和图像噪声(SD),计算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A、B两组的ED分别为(1.18±0.21) mSv、(0.55±0.19)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P<0.01);A组与B组两种重组法B1、B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57 ±0.60、1.85±0.59、1.55 ±0.60,SD分别为(17.62±2.44) HU、(27.25±8.06) HU、(19.21 ±6.21) HU,B1与B2组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与B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强化CT值、SNR、CNR B2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双源CT Flash Spiral扫描模式下,270碘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及SAFIRE技术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 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6例,搭桥术后随访9例.除9例搭桥患者外,其余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证实. 结果 EBA可评价的冠状动脉中,对左主干和前降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尤其是近段,其次为右冠,对回旋支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较低;16例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共放置支架47枚,EBA准确定位45枚(95.7%),对支架内开通诊断的符合率为74.5%;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共搭建冠状动脉桥血管27支,EBA对桥血管开通与否诊断的符合率为81.5%. 结论 EB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术前筛选价值,对术后的随访也有较大的潜力,是一项很有优势的无创性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明确MB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DSCTCA,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观察记录MCA近、远端2 cm以内血管及MCA本身有无动脉硬化(atherosclerotic,AS)。结果 (1)MB检出率为27.8%(30/108),以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53.3%,16/30),MB平均长度为(19.17±6.43)mm,MB的平均厚度为(2.02±0.80)mm。MCA收缩期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8.41±17.09)%;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910,P<0.01),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176,P=0.362>0.05)。(2)所有MCA未发现明显AS斑块,相邻2 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AS斑块14例,其中近端12例,远端2例。近端AS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及MCA(χ2=9.32,P<0.05;χ2=15.00,P<0.05)。结论 DSCTCA对MB的检出率高,并可判断MB的形态特征,是检测MB安全、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