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囊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类具有潜在及低度恶性的肿瘤,根据胰腺上皮是否存在及特征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因其病理类型复杂且胰腺位置较深,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缺乏典型性而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介绍了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血清学检查、囊肿穿刺抽液分析以及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胰腺囊性肿瘤方面的进展,指出需要多种检查综合分析,方可进一步提高胰腺囊性肿瘤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不同病变影像学表现。方法79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SCT检查,并进行手术或穿刺活检标本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SCT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9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分别为浆液性囊腺瘤29例,黏液性囊腺瘤31例,黏液性囊腺癌10例,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MSCT诊断浆液性囊腺瘤29例,黏液性囊腺瘤32例,黏液性囊腺癌9例,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41%。结论MSCT检查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有较高敏感性,且不同病变有其影像学表现特征,能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胰腺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肿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本文仅就胰腺外分泌的上皮性肿瘤的主要类型加以介绍。其中包括胰腺导管腺癌及其主要的变型和腺泡细胞癌、胰母细胞瘤等。文中还包括了浆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和导管内乳头状嗜酸性肿瘤以及实性一假乳头状肿瘤,对上述个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特点和分子特征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19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囊性肿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是其主要诊断手段,但均不能准确区分其病理类型,与术后病理对照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9%(11/19)和68.4%(13/19).肿瘤位于胰头颈部5例,胰体尾部14例,最大直径3~15cm.19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16例,总切除率为84.2%.术中误诊误治4例(21.0%).病理证实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2例.获得随访15例(78.9%),3例囊腺癌患者中1例切除者已存活4年,无复发;2例未切除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7个月病死.12例囊腺瘤患者目前均存活,肿瘤无复发.失访4例,囊腺癌和囊腺瘤各2例.结论 加强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是减少误诊误治的关键;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疗效满意,故一经诊断即应积极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刘西禄  赵小琳 《山东医药》2013,(40):84-87,9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指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上皮细胞,形成大体可见的乳头状(偶见扁平状)、产黏液的,并伴有不同程度胰管扩张的一类肿瘤,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1982年由Ohashi等首先报道,并命名为产黏液胰腺癌;IPMN曾被称为绒毛状腺瘤、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癌、胰腺黏液导管扩张症及胰腺产黏液性肿瘤等[1].2000年,WHO将胰腺产黏液性肿瘤分成IPMN及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根据细胞及组织异型程度,IPMN又被分成非浸润性IPMN(包括低级别、中等级别及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浸润性IPMN;根据累及胰管的范围,IPMN又被分为主胰管型(20%)、分支胰管型(40%)及混合型(40%)[2].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相似文献   

7.
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分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主要为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s),肿瘤性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等。  相似文献   

8.
秦成坤  穆庆岭 《山东医药》2008,48(35):103-104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群健康查体意识的提高,无症状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逐渐增多.胰腺囊性病变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CA)、黏液性囊腺瘤(MCA)、胰腺假性囊肿、潴留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囊腺癌等.其中黏液性囊腺瘤和IPMN均被视为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异位胰腺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形成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国内鲜见报道,主要位于胃、肝内胆管和小肠。本文报道1例病例,病变位于胃壁,术前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下层,内部回声局部呈中高回声,可见囊腔样无回声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为异位胰腺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胃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胰腺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肿物,腹痛,上腹不适等,无特异表现,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本组2例均行手术切除,疗效满意.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