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脾淋巴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脾脏淋巴管瘤主要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有分隔及分叶,囊壁及间隔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淋巴管瘤的C T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的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囊状淋巴管瘤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8例。3例边缘清晰,12例边缘模糊。除单发单房病灶及多发单房病灶中1个病灶无分叶状轮廓改变外,余病灶轮廓均显示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病灶内呈稍高密度网格状分隔(除单发单房及多发单房中一个病灶外)及低密度之液性区(除1例出现分层征象,下层为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分隔13例轻中度强化,2例延迟期轻度强化。结论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临床正确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脏炎性假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6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脾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为低信号,信号特点与纤维组织增生、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有关。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动态增强后各期强化不明显。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不完整包膜。本组炎性假瘤病理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间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伴以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本组脾脏炎性假瘤CD68(巨噬或单核细胞标记物)均为阳性。结论:脾脏炎性假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脾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淋巴管瘤.MSCT平扫18例,其中5例增强.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即疏松的间隙组,11例;内脏组,1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最常见的MS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常为多囊,内有分隔,病变大,占位不明显,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肢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旨在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四肢淋巴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囊性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分叶状囊性肿物;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呈网格样改变,可见多发扩张淋巴管;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多房囊腔,周围可见增粗迂曲血管,淋巴管囊内出血可见液-液平面。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四肢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5例,颈部、腋窝、纵隔、腹腔)、内脏组(1例)和体表软组织组(6例,包括胸壁3例、四肢2例和臀部1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有分隔,囊壁菲薄,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依赖于其生长部位及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者20例,腹部包块者9例,黑便者11例,肠梗阻者3例,贫血症状者7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多发结节型L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例LCA患者中3例因腹部不适就诊,4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较大病灶(直径>2.0cm)强化方式为由内向外,出现“花瓣样”改变,可能是其特征性表现;较小病灶(直径<2.0cm)强化方式显示欠清。T2WI上的“雀斑征”、 DWI高信号是LCA的特征性表现。结论:LCA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花瓣样”强化特点、T2WI上的“雀斑征”结合DWI高信号可增加诊断信心,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的CT、MRI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5例ES中,发生于左前臂、左足、右眼眶、左外耳道、左侧阴茎根部各1例.3例行CT扫描,2例呈类圆形,1例呈铸状.1例边界清楚,1例部分边界不清,侵犯周围组织.CT平扫密度均不均匀,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其中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1例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1例中度渐进性强化;1例体积较小,密度均匀.其中2例行MRI扫描,T1WI:2例病灶以等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稍高信号区;T2WI:2例病灶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等或低信号,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内有斑片状坏死区无强化.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5/5),CK阳性率80%(4/5),EMA阳性率100%(3/3),CD34阳性率50.0% (2/4),HMG45阴性率100%(5/5),S-100阴性率75.0% (3/4),SMA阴性率66.7%(2/3),CD31阴性率50.0%(1/2).结论 ES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边缘条状或片状强化;MR 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个月~68岁,平均19.4岁.7例行CT检查纳入研究,其中6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检查;24例行超声检查.结果:CT上病灶均为囊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壁薄.2例病灶呈单房,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并形成多房,增强扫描囊壁及部分分隔强化,囊内未见强化.MRI上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变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其内见分隔.超声声像图上病灶均为囊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影,其中10例病变回声不均质,14例探及条形分隔反射,其中3例分隔为蜂窝状、网状,3例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及囊内及分隔内血流7例.手术病理显示病变全部为囊性,可看到扩张的淋巴管,有些病灶内可见血管,并见一些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成分.结论:淋巴管瘤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囊性,薄壁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与影像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13.
眼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管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与CT表现,患者术前均行CT横断位扫描,其中5例加冠状位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例中,3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椭圆形,位于肌圆锥外间隙;5例为弥漫性肿块,同时累及肌圆锥内外间隙及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3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5例呈混杂密度,其中4例肿瘤内有囊性低密度,1例有高密度;增强的5例中,4例显示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结论常规CT扫描能清晰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加上冠状位扫描能准确判断其位置与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16.5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6例),2例中央出现钙化.4例巨大肿瘤内见杂乱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显示,11例患者Vim (+)、CD34(+)、S-100(-)、CK(-);其中8例CD99(+);9例Bcl-2(+).结论 SF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6例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6例均为原发,其中2例有高血压症状,3例仅术中出现血压波动,1例术前、术中血压均正常。6例肿瘤中良性5例,均有完整包膜,其中3例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恶性1例,包膜不完整,为实性。显微镜下肿瘤周围可见巢状或索条状排列的瘤细胞,其间可见丰富的血管或血窦,中心见不规则变性、坏死及囊变区。6例中病灶位于咽旁间隙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2例,大小为4.0~7.8cm不等,均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平扫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不均匀者5例,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明显强化,瘤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无强化区,其中3例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肿瘤边界清晰者5例,其中1例邻近骨受压吸收,边界不清并远处转移者1例。结论椎旁副神经节瘤的增强CT表现充分反映了其组织学特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