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老年人无不追求健康长寿。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做好养生保健。养生保健虽无定式,却有规律,即顺应天时地利,善待自我生命。古今名人的养生之道各显其妙。清乾隆皇帝享年89岁,是历代帝王中最长寿者。乾隆养生注意"十常"与"四勿":"齿常叩、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动、肛常提、腰常伸";"食勿言、卧勿语、酒勿醉、色勿迷。"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无不追求健康长寿。要想达成所望,必须做好养生保健。养生保健虽无定式,却有规律.即顺应天时地利,善待自我生命。古今名人的养生之路各显其妙。 清乾隆皇帝享年89岁,是历代帝王中最长寿者。乾隆养生注意“十常”与“四勿”:齿常叩、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动、肛常提、腰常伸;食勿言、卧勿语、酒勿醉、色勿迷。  相似文献   

3.
健康长寿,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想得到的。纵古观今,那些真正可谓是“长寿”的人,大多都有一套重在养生的“长寿歌”。在此,笔者向朋友们介绍几则,供朋友们闲暇时品味。 清代的乾隆皇帝可称得上是帝王中的“寿星佬”,活到83岁,仅皇帝就做了60余年。他生前自编了一套42个字的“长寿养生语”: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肚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清代杰出的农学家杨琛,一直活到99岁,在他98岁高龄时还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研究。他的养生之道是30个字的“长寿诀”:心常静,骨力劲;胸怀开,筋骸  相似文献   

4.
《健康必读》2007,(1):17-17
中国皇帝寿命最长的首推乾隆,活了89岁。清宫医案专家研究认为:乾隆爱好运动,喜欢狩猎,洗温泉和听音乐。乾隆还注意“节饮食,慎起居”。他说:“老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据记载,他有16字养生之道:“吐纳肺腑”,即黎明即起,起身后做深呼吸运动;“活动筋骨”,即多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十常四勿”,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动,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适时进补”,即进入老年之后,需要营养较多,要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滋补品。乾隆皇帝养生妙法…  相似文献   

5.
《家庭育儿》2007,(7):27-27
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要"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立不跛",《弟子规》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时要站好,用现代话来讲,你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都不可以随便.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语、意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  相似文献   

6.
健身三字文     
《rrjk》2010,(9)
<正>早起床,勿过急,到户外,炼身体睡觉前,把脚洗,心宁静,睡安逸。三日餐,要注意,宜清淡,少油腻。细咀嚼,勿咽急,八分饱,身得益。做事情,要量力,累则止,防劳疾。白天热,多休息,午小睡,蓄精力。种花草,看文艺,读诗书,找乐趣。身心好,康而乐,要争取,活百岁。坐勿歪,站勿斜,卧勿语,走勿跳,气勿生,脾勿暴,怒勿发,性勿燥。人勿懒,劳勿累,神勿疲,逸勿少,  相似文献   

7.
纵观古今,那些真正可谓是“长寿”的人,大多都有一套重在养生的“长寿歌”。 清朝的乾隆皇帝可称得上是帝王中的“寿星老”,活到83岁,仅皇帝就做了60余年。他生前自编了一套42个字的“长寿养生语”: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无语,饮勿醉,色勿迷。清代杰出的农学家杨琛,活到99岁,98岁高龄时还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研究。他的养生之道是30个字的“长寿诀”:心常静,骨力劲;胸怀开,筋骸硬;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神跟定;腰腿健,精魄正。 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一生虽经历坎坷,但也活到了100岁以上,他也自有一套经验之谈的“长寿三字经”:风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  相似文献   

8.
少吃能增寿     
少吃增寿,是传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古代养生家的一致主张。孔子曾说,"不多食","食勿求饱"。东汉末年逾百岁的青牛道土主张"食欲常少"。晋代张华在《博物志》分析少吃增寿的原因时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当时已认识到多食会导致心脑血管阻塞,危害人的寿命。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结合自身的体验指出"饱食终无益,要求做到"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宋代娄居中阐述食勿求饱时说,"食物勿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和而顺。颐养也;若贪生务饱,淤塞难消,徒积暗  相似文献   

9.
《家庭育儿》2007,(8):33-35
【主持人语】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碰上或这或那的教育难题。《家庭·育儿》杂志推出"教育碰碰车"栏目,特与蓝袋鼠教育沙龙联合主办"教育碰碰车系列话题讨论活动"。每期均有家长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希望您能把自己的经验与蓝袋鼠朋友以及《家庭·育儿》的广大读者分享。文长勿超过350字,若您的观点被采用,将赠当期杂志一本。  相似文献   

10.
四时顺摄,物来顺应,口勿妄言,勿为无益,行住量力,坐卧顺时,悲哀喜乐,爱憎得失,寒暖适体,动止有常,呼吸清和,诗书悦心,儿孙孝养,身心安逸,救苦度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事过心宁、,可以延年。意勿妄想.,可以延年。当慎有损,可以延年。勿为形劳,可以延年。勿令身怠,可以延年。勿令过情,可以延年。揆之以义,可以延年。。,勿侈华艳,可以延年。言谈有节,可以延年。安神闺房,可以延年。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僮仆顺承,可以延年。四大闲散,可以延年。济困扶危,可以延年。《寿节保元·延年良箴》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碰上或这或那的教育难题.<家庭·育儿>杂志推出"教育碰碰车"栏目,特与蓝袋鼠教育沙龙联合主办"教育碰碰车系列话题讨论活动".每期均有家长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希望您能把自己的经验与蓝袋鼠朋友以及<家庭·育儿>的广大读者分享.文长勿超过350字,若您的观点被采用,将赠当期杂志一本.……  相似文献   

12.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必须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健康.祖国医学历来就非常重视通过劳动和运动来增进健康和祛病延年.汉代名医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并提出了"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劳逸适度养生原则.据我国对百岁老人的调查情况来看,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勤劳好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与"仁"常比肩而语,如"智士仁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等,位列"五常"(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的优秀品格。"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荏苒千年。  相似文献   

14.
十语铭     
知足心常乐,能忍身安宁。敬老行李道,教子学才能。常是自己过,勿与邻友争。习武身康健,勤奋事业兴。谦让是美德,和气可长生。十语铭@李钦芳~~  相似文献   

15.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患者及家属之秘密,竭诚协助医师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相似文献   

16.
<正>春季开始,地球的北半球受到太阳光的青睐,气温开始升高,植物萌发新芽,鲜花陆续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鸟类开始迁徙,故我们也把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人类的心理和生理也随着春季气温和环境而产生变化。《黄帝内经》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  相似文献   

17.
轻松一阅     
北京体育大学张一民副教授告诫老人,运动时勿跟风、勿逞强。"锻炼的目的是身心舒畅,感觉吃力时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学者说,在闹市骑车最伤心脏,因在汽车尾气多的环境下用力,容易引发心脏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养生家石成金认为,"养心"的要义就在于"常怀乐意"。他列举了8种"乐"法,即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颇有乐趣。清代大臣张英在谈到致寿之道时也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可见,以快乐愉悦的心情、欣愉达观的胸怀对待生活,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不过,"乐"的最基本体现是摒弃烦恼,笑口常幵。"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体现了人们追求笑口常开、青春永驻的愿望。台湾著名人士、百岁老人张群先生曾把"勿烦恼,多笑笑"视为"不老"的妙法。此观点与古代《孙真人卫生歌》"世人欲识卫生道,理顺修身去‘烦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平居不得嗔,不得大语大叫大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忌。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已。亲故邻里来相访问,携手出游百步,或坐,量力  相似文献   

20.
<正>出生于1915年1月的原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虽然已经步入百岁高龄,但依然能走、能读、能写、能说,尤其是他那浑厚的嗓音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马老的身体为何这样康健?在"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上,他公布了自己的《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饮酒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可谓,寿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