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较高。引起病毒性脑炎(ViralEncephalitis,VE)的病毒种类很多,由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虫媒病毒引起的脑炎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属于流行性脑...  相似文献   

2.
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伴随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也日趋深刻。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性疾患一般可归纳为3类:(1) 脑膜炎;(2)脑炎;(3) 脊髓灰质炎。有时某两种病损同时存在,故有“脑膜脑炎”、“脑脊髓炎”等名称,但常以其中某一种表现为主。自1925年 Wallgren 提出“无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3.
迄今,已发现300多种病毒可侵犯神经组织,而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繁多尤其是疱疹病毒脑炎。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便在人体内无限期地存留,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出现一些不寻常的临床特征。近年来,对疱疹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约占病毒性脑炎的10%,是急性坏死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因,约占20~75%,故本文予以重点综述。疱疹病毒组除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B病毒(即猴疱疹病毒)、EB病毒等可感染人类的病毒外,还有  相似文献   

4.
蜱传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儿童病情较轻,极少数可能出现永久性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该文介绍蜱传脑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总结生物学和病毒学方面,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和传播。在我国蜱传脑炎病毒是通过全沟硬蜱传播的一种黄病毒,可引起急性脑膜脑炎。血清学诊断通常是简单直接的。该病无特效治疗存在,免疫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病脑)为各种病毒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诊断进展1.1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各年龄组均可因病毒感染引起脑炎,可引起脑炎的病毒种类众多,并不断有新的病毒被发现。根据病毒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不同,分为非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肠道病毒68~71型等),疱疹病毒科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副粘病毒属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在我国主要是由蚊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和由蜱传播的森林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脑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多种不同的病毒引起,以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为多,其病原为肠道病毒、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国内外文献均认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胃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胃肠炎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良性惊厥、脑炎、脑膜炎、瑞氏综合征等,可能与病毒通过血液或淋巴途径播散、NO代谢产物、细胞因子作用或微血管炎等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ECHO病毒为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4、6、19、11、16、30型流行株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毒性脑炎流行。我科于2005年5~7月共收治30例ECHO6型病毒性脑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常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通常病毒分离技术难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而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查已成为常用的诊断方法.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位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虽然较肠道病毒发生率低,但多以脑炎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MRI和CT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有时可提供晕要的诊断依据.脑电图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对急性期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脑膜炎和轻型脑炎预后良好,重型脑炎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期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肠病毒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感染EV71后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重症感染.EV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主要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及并脑疝形成的致死性脑炎等.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病毒性脑炎60例脑脊液中NO的含量,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患儿作对照组,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NO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者脑脊液NO含量明显低于未用地塞米松治疗者。结论:1、NO参与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的过程;2、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治疗中,若能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使NO调控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即能抑制病毒复制,又不引起脑损伤,将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3、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毒性脑炎(病脑)为各种病毒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脑炎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43.8%),脑脊液MPIgM阳性率为12.5%(2/16),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阳性率为62.5%(5/8)。结论MP脑炎可直接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起病,脑脊液MPIgM阳性率低,MRI检查有助于诊断MP脑炎。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VE)是由病毒直接侵袭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小儿VE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临床表现、脑损伤程度及预后与病毒类型、患儿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检测是确诊VE的金标准,但受实验室条件所限尚未普遍开展,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综合分析仍是我国诊断VE的主要依据。目前,VE的针对性治疗非常有限,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处理,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止惊、减轻脑水肿,重症也可选用甲泼尼龙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检测及意义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121001)张玉枝,朱明宝,袁霞,王立新解放军第202医院病毒研究室李薇,王长虹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为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病情重、预...  相似文献   

16.
业已证实许多病毒能同时在孕妇与子宫内的胎儿中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牛痘病毒以及天花病毒等均已在胎盘组织中检出,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日本脑炎病毒对猪无有害影响,但母猪在妊娠早期感染此病毒时,可能会引起死产或畸形的仔猪。但过去未曾有报导过经人胎盘传染日本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2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9例MP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占66.7%(6/9),3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占33.3%;血清MP-IgM 9均为阳性,脑脊液MP-IgM阳性3例(33.3%);头颅MRI检查7例异常,占77.8%(7/9);9例中治愈7例,2例遗留有癫(癎).结论 肺炎支原体可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有助于发现.MP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MP脑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后果取决于病毒和宿主免疫系统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该文从中枢神经系统抗病毒感染和病毒感染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两方面阐述了病毒性脑炎、脑脊髓膜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目前在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脑炎16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43.8%),脑脊液MP.IgM阳性率为12.5%(2/16),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阳性率为62.5%(518)。结论MP脑炎可直接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起病,脑脊液MP-IgM阳性率低,MRI检查有助于诊断MP脑炎。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质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