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目诊理论是中医望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详细记载且颇受重视,其中虽无目诊专篇,但从散见于该书各篇中有关目诊的内容来看,其论述甚为全面而精辟。本文试从目诊理论基础、目诊诊法内容、目诊临床意义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黄帝内经》目诊理论,认为《黄帝内经》目诊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法中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整体诊断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目神、目色、目态、瞳子、目下、目之赤脉、目之功能等,其临床意义在于通过目诊来判断不同的病位,反映不同的病因病机,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因此有着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脉诊初探     
《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精湛微妙,内容丰富。在其所述多种诊法中尤其重视寸口诊法,在认识脉象方面着重应用取象比类法,其脉学理论体现了脉应四时、脉证相参、诊法综合应用的整体观,重视胃气理论在脉诊中的应用,为后世中医脉学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是祖国医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与“足诊法”(即按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诊三脉”是我国古代“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自从西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医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诊有十度"可以重新构建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论述"诊之法",对脉、藏、肉、筋、俞5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论述"诊之道"。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中涵"断","断"中寓"诊",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18)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诊法的特色,舌诊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但相关典籍、相对方药及脉学专著来说仍然较少,相对于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中医精确诊断,对舌诊作进一步的研究很有必要。赵凤林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此浅谈舌诊心得,与诸位同道共研习之。  相似文献   

11.
藏医尿诊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诊属藏医3大诊断方法中望诊的范畴,是藏医临床最具特色的诊断手段之一,在藏医学中形象地将尿诊学称之为诊断疾病的明镜。藏医学对尿液的形成、尿液诊病的意义、尿诊的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独到理论见解,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白术传统性状与等级相关性进行评价。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传统性状鉴别指标与白术商品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白术商品规格等级的主要性状是白术横切面油点的数量、横切面颜色、表面颜色、横切面菊花纹、横切面的质地、以及是否空心、走油。该研究指出原有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对白术的商品规格划分不符合实际的市场情况,需要重新制定相应的白术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结合"德尔菲法"实验结果和市场实际情况,拟定了新的白术商品规格等级草案,为最终制定新的白术商品规格等级准则提供参考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以现代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的时代,建设和发展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中医药学,必须注意既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又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集中反映为: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理论的"理想模型"及其数理逻辑;以"黑箱"方法建立的"藏象"理论;"四诊合参"全面诊断的诊法体系与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临床各科的综合治疗体系.本文提出,以现代生命科学作为参照系,对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是在现代生命科学时代发展中医药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散者收之”的病机与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素问》"散者收之"是临床使用收敛固涩法的理论依据。"散者"指人体生命物质的耗散不固,即精、气、血、津液等滑脱不禁、散失不收,主要表现为遗精滑泄、久泻久痢、尿频遗尿、自汗盗汗、各种出血、神志不定等。治疗当用"收之"之法,施以固精、涩肠、缩尿、敛汗、止血、安神等具有固涩作用的方药收敛之,以保护正气。  相似文献   

15.
伊朗传统医学在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方法等都有其特点.本文介绍伊朗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伊朗传统医学在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方法等都有其特点.本文介绍伊朗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梳理现存有关《内经》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有关《内经》学术研究的方法可分为编次分类研究法、随文演绎研究法、经文校释研究法、专题发挥研究法、注家对比研究法、理论系统研究法6类,并对此六类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和评价,围绕方法源流、研究目的、研究代表著作、研究内容及作用进行了述评,以期对《内经》学术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潘毅  高璟 《中医药学刊》2010,(6):1135-1138
目的: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进行计量诊断。方法: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以Bayes逐步判别、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以及频数优势法3种方法,分别结合原诊断标准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原诊断标准指标等不同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结果:以Bayes逐步判别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判别模式,其判别符合率均在92.7%以上,敏感度均在90.2%以上,特异度均在94.6%以上;以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回归模型,其诊断判别符合率均在92.4%以上,敏感度均在92.7%以上,特异度均在92.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及指标不同组合所建立的对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或判别模式均具良好的诊断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古代的诊法专著与临床著作,提出中医诊法研究在四诊合参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探寻诊法之特异度的特点,<伤寒论>所说的"但见一症便是",即是对这一研究特点的表述.诊法的二元结构展示了诊法研究的两个目的:利用人体,特别是利用医生的感觉器官来解读人体的感知研究;提高临床诊断之准确性的研究,其中特别关注对诊断特异性的探讨.认识到中医诊法研究的二元结构,将有益于提高诊法教学研究与诊法临床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推动和发展中医特色的主客观辨识及辅助诊断技术两者合一的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性研究,以及所形成的原创和独立地知识产权进行了概述。同时介绍了现有的单一诊断信息提取识别设备和两种以上多诊合参设备的研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