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血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5例及体检健康者40名,比较3组受试者血糖及血压。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FPG、2 h PG、FINS、Hb Al C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与健康者(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占比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脉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病(N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N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NGT组的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9.09%,明显高于NDM组。N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非杓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92例代谢综合征(MS)、8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C反应蛋白(CRP)、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应用免散瞳眼底拍照行眼底筛查。分析DR与年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程、血糖、HbA1c、血脂、BMI的相关性。结果MS组DR发生率高于DM组(P〈0.05)。DR组CRP、餐后2小时血塘、HbA1c、甘油三脂、血压、MS患病率高于非DR组(P均〈0.05),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长于非DR组(P均〈0.05)。DR与糖尿病病程和CRP浓度正相关(β=0.250、0.354,P=0.000、0.007)。结论DR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以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h血糖(2hPG)〈10.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12周后不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仍能血糖达标者为完全缓解。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NFα、SOD。结果强化胰岛素治疗后,17例患者12周后完全缓解;FPG、2hPG、HbA1C、SO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或〈0.05)。结论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纠正高血糖的同时,对血脂代谢也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7例为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压、扩血管、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两组患者均测定血压(B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对比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脑神经损伤程度高于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血压、血糖水平、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治疗效果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致残率高,糖尿病为急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纠正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研究其降压作用及降压机理。方法:3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口服罗格列酮(文迪雅)4~8mg/d,共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瘦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胰岛素(PINS)均明显降低(P均〈0.05);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IR)显著下降(P〈0.05)。结论: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索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具有升高瘦素水平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因素,为DN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267例,其中DN患者102例(DN组),单纯糖尿病无。肾病165例(NDN组),采集血糖等临床资料,进行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显示,DN组与NDN组的年龄、糖尿病(DM)病程、BMI、吸烟、高脂饮食、合并高血压、FPG、2hPG、0.5hPG、HbA1c、TC、TG、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DN的发生与DM病程、TG、HbA-C、FPG、2hPG和合并高血压有关(P〈0.05或P〈0.01)。结论TG、DM病程、HbA1C、FPG、2hPG和合并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与亚临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筛选伴腹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60例设为A组,同期观察健康体检者60名设为正常对照组(B组)。对两组人群同时随访观察,为期3年。如伴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设为C组,对3组人群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症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40例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45例老年高血压不伴餐后高血糖(高血压组)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组血清TNF—α、IL-6和hs—CRP水平分别为(30.25±6.49)pg/ml、(19.91±5.22)pg/ml和(9.96±0.69)mg/L;高血压组分别为(19.11±3.01)pg/ml、(12.31±3.57)pg/ml和(6.79±0.25)mg/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18±2.89)pg/ml、(2.55±1.67)pg/ml和(3.06±0.23)mg/L;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组高于对照组,也高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症反应较不伴餐后高血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严重,提示在降压的同时还应积极控制餐后高血糖以减轻炎症反应,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保健处和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91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病及OSAS分为对照组、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病合并OSAS组。比较3组之间非勺型昼夜血压曲线的比例、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夜间平均血氧水平以及呼吸紊乱指数(AHI)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病合并OSAS组患者呈非勺型昼夜血压曲线的比例以及HRV时域指标值与频域指标值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并且夜间平均血氧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而AHI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OSAS导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非勺型、HRV增强、夜间平均血氧水平下降、AHI明显增加,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积雪草提取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并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积雪草低剂量组、积雪草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模型组与正常组。观察体重、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IRI=FINS×FPG/22.5)的改变。结果:①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OGTT、TG、T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药物治疗后,积雪草组及二甲双胍组体重、血糖、血脂、IRI均明显降低(P〈0.01);③积雪草高剂量组在降低血糖、血脂水平方面与二甲双胍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IRI方面与二甲双胍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及IR,积雪草可明显降低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及IRI,其降低血糖、血脂水平的作用与二甲双胍相当,其降低IRI水平的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5.
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撅讨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51例原发性高血压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使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每天1次,治疗12周比较两组血压、空腹以及餐后血糖、空腹以及餐后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观察组空腹以及餐后血糖、空腹以及餐后血胰岛素、HOMA-IR显著降低,ISI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届著性(P〈0.05)。但血脂无显著改变。结论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增强作用,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与血压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70例高龄高血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尿白蛋白排泄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根据尿检结果将其分为白蛋白尿组(n=32)和非白蛋白尿组(n=38)。比较两组之间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以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血压变异曲线。结果白蛋白尿组与非白蛋白尿组问比较,年龄、性别、糖尿病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非白蛋白尿组比较,白蛋白尿组患者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下降(P〈0.05)。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dSBP和dDBP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P〉0.05),但白蛋白尿组nSBP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反杓型曲线比例更高(P〈0.01)。结论夜间收缩压升高,即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4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组,每组2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压、ABI、空腹血糖(FPG)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PG为(8.56±2.96)mmol/L,治疗后为(5.99±0.76)mmol/L(P〈0.05),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FPG为(8.38±2.06)mmol/L,治疗后为(5.51±0.56)mmol/L(P〈0.05),两组FPG均下降明显。治疗后常规治疗组EDD为(4.78±2.79)%,坎地沙坦酯组为(5.31±3.02)%,两组ED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ABI为1.17±0.14,坎地沙坦酯组为1.24±0.16,两组ABI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空腹血糖,可以提升其踝臂指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空腹血糖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状态,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46例高血压患者、40例血压正常者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同步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结果 高血压组OGTT检出糖耐量减低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8.3%和8.7%,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与血压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2±0.3和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以OGTT同步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的方法来检测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状态,不仅可使部分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得以早期诊断,而且可初步评估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