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冉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CPR)后、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低温麻醉、高热惊厥或超高热、感染巾毒性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等患者。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耗氧量,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含氧量,促进有氧代谢.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使用亚低温治疗.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再配合物理降温 ,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 ,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 ,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改善血管通透性 ,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提高血中氧含量 ,促进有氧代谢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及颅内感…  相似文献   

5.
刘喜英 《全科护理》2009,7(35):3234-3234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耗氧量,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含氧量,促进有氧代谢。  相似文献   

6.
冀金莲 《全科护理》2008,6(35):3238-3239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的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温状态。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是脑部严重损害的结果,体温升高又加重了脑缺血,使脑梗死面积增大。因此,开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亚低温治疗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
当深部体温〈35℃时称作亚低温,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人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并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血一脑脊液屏障,减轻脑缺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2005年9月-2007年6月我科使用亚低温治疗3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作为一种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研究逐渐增多,被多种指南所推荐并使多种危重症患者获益[1-2].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专业发展委员会主席陈永强[3]先生强调,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本文就亚低温的发展与现状、方法及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当深部体温〈35℃时称作亚低温,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并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血一脑脊液屏障,减轻脑缺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2004年5月~2005年6月我科使用亚低温治疗1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冬眠低温治疗是指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使病人的体温降低,使机体处于冬眠和低温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该治疗方案在神经外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院自1999~2005年对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冬眠低温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指用人工方法 ,使人体脑部温度下降 2~6℃达到治疗目的。亚低温治疗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HIBD后 3h内实施降低脑温 2~ 6℃并持续 3~72h ,脑损伤程度减少 2 5 %~ 80 % [1] ,显示亚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目前视为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成人脑外伤病人应用亚低温治疗取得成功[2 ] ,国外已有临床多中心研究新生儿HIBD亚低温治疗报道[3,4 ] 。亚低温治疗中对病人的监护非常重要 ,护理贯穿于全程治疗中 ,现就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亚低温对缺氧缺血脑损伤的…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大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33℃~35℃的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压,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亚低温状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的刺激,降低新陈代谢从而保护机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心肺脑复苏(CPCR)时人工亚低温是有效的,并可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2005年11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成功救治了1例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院对 5 2例重度颅脑损伤高热患者行躯体降温 ,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良好的保护。临床显示 ,亚低温疗法常规配合药物肌松冬眠合剂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降温效果明显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5 2例 ,12~ 76岁 ,平均 3 8岁。使用亚低温治疗 3~14d ,平均 6d。使用前体温 3 9~ 40℃ ,使用 4~ 12h后体温降至设定温度 3 2~3 5℃ ,患者病情好转 ,昏迷变浅至清醒。5 2例中无 1例冻伤及其他并发症。1 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亚低温冬眠疗法 ,降温采用冰毯机 ,头部…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1]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 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 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 ~ 27℃和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2~16℃.江基尧教授于1993年首先将28 ~35℃轻中度低温统称为亚低温.并且证实亚低温对实验性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2].目前所指的低温治疗即是控制性降低患者核心温度至亚低温范围,以减弱初始损伤之后带来的继发性器官损害.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利用低温治疗来避免或改善各种类型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3].近年来也将低温治疗应用于一些心脏损伤的治疗[4].另外,最近一些研究显示低温治疗也可能对于急性肾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指用人工方法,使人体脑部温度下降2~6℃达到治疗目的。亚低温治疗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HIBD后3h内实施降低脑温2~6℃并持续3~72h。脑损伤程度减少25%~80%,显示亚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目前视为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1周脑水肿程度轻度和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GC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病人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1].体温过低是指个体处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体温低于28℃时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近年来,我国通常采用亚低温32℃~35℃,我科2006年1月-2008年6月用物理方法使体温低于36℃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0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8-06-2009-12 56例24 h内入院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冬眠患者护理方法。结果治愈11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9例。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正确、及时选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同时施以全面有效护理(各种生命参数的监测、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保护),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存率、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证实.目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状态的改变,尚未见到相应报道.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变化规律,揭示亚低温治疗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析因设计.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对象:选择1998-08/2000-01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65岁.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内/外减压术6例.方法:所有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室内应用体温调节毯进行全身降温,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400 mg)持续静滴.采用Neurotrend-7TM多参数监测系统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总分15分,正常为15分,分数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深)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结果: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氧代谢的变化趋势:氧分压亚低温后18 h明显高于降温前[(2.23&;#177;1.29,1.29&;#177;0.57)kPa,t=2.449,P<0.05].二氧化碳分压亚低温后6 h明显低于降温前[(7.32&;#177;0.92,7.75&;#177;1.07)kPa,t=2.446,P<0.05].pH值达低温时明显高于降温前[(7.06&;#177;0.15,6.83&;#177;0.20),t=5.164,P<0.05].颅内压达低温时明显低于降温前[(2.03&;#177;1.01,2.57&;#177;0.93)kPa,t=2.948,P<0.05].脑灌注压亚低温后6 h明显高于降温前[(9.40&;#177;1.80,7.80&;#177;1.59)kPa,t=2.365,P<0.05].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分压在低温24 h时的数值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r=-0.699,P<0.05).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脑氧代谢持续监测安全、有效,有利于早期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