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南京段水位变化及其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长江南京段代表性水文站水情资料,以及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结果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1-4月长江南京段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上升,春季(5月)和汛期(8月)平均水位较建坝前明显降低,且汛期退水时间提前,11-12月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下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100%,2012年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48.45%、100%和95.76%。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需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解析未来气候变化后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动态特征。 方法 选取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8县实测气温、 降水量、 螺情调查数据以及防治等资料, 选取日降雨量、 月平均温度?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基础温度、 潜在蒸散率等因子, 构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模型, 分析鄱阳湖区各区域内血吸虫病传播指数的变化。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指数分布趋势图, 预测血吸虫病传播; 利用泰尔系数分析鄱阳湖区有螺洲滩空间格局的分布区域总体差异、 区域间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在湖区各县域内空间变化也较大。 结论 鄱阳湖区适宜钉螺、 血吸虫的生境已向北移动, 存在血吸虫病疫情传播向北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影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的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 湖北省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及其对沿江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方法 收集 2002-2012年湖北省典型水文站水情资料, 以及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血吸虫病疫情 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三峡工程运行后, 长江湖北段1-3月水位较建坝前稍有上升, 春季 (5月) 和汛期 (8月) 平均水位均较建 坝前 (2002年) 降低, 且汛期退水时间提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 湖北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 年, 居民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和耕牛感染率分别较建坝前 (2002年) 下降了2.97%和92.64%, 血吸虫病病人数和病牛数分别 较建坝前 (2002年) 下降了48.35%和94.48%。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 湖北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 势,但仍需要持续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论证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的影响,并针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了解控湖工程总体规划设想,以及大坝建成后水位调度方案的构思;收集鄱阳湖区钉螺分布与生态研究资料,结合以上水位调度方案,从理论上预测建坝蓄水对钉螺生存繁殖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程度;重点调查3个中型建坝蓄水工程的坝内水位变幅。及其在不同水情条件下钉螺消亡的时限和血吸虫病疫情演变的历程。结果 在控湖工程前期论证中,对建坝后的水位排蓄,存在“16-18m”和“14-16m”两种方案之争,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确认建坝蓄水能消灭坝内钉螺,执行16-18m方案灭绝钉螺需4年左右,“14-16m”方案则需8年;“蓄水灭螺”的机理,并非完全归因于“水淹”,坝内水位变幅缩小引起的高位有螺洲滩干旱和低位渊滩淹涝,以及中位洲滩 在不同特征水位年份出现的干旱和淹涝,将为导致钉螺消亡的真实原因;建坝蓄水后的病情下降将与螺口逐年减少相一致,且无反弹现象;控湖工程实施当年,春季水面尾蚴可能剧增,必须强化防护和当年的人群化疗,在钉螺尚未灭绝的数年内,尚需加强疫情监测与处理。结论 人工控制和综合开发鄱阳湖,能在较短期限内消灭钉螺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九江县赛城湖建坝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控制作用 ,为未来的大型建坝蓄水工程—“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的利弊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①收集 1995~ 2 0 0 1年逐年坝内外 4~ 9月份水位资料 ,分析坝内水位变幅对钉螺生存繁殖的影响 ;②调查蓄水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历史演变状况 ;③对 195 8年建坝的红星村进行一次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洲滩钉螺密度的现况调查 ,确认目前流行态势。结果 ①赛城湖的钉螺分布于高程为 14~ 18m的洲滩上 ,建坝蓄水后 4~ 9月份的坝内水位波幅显著缩小 :最低水位高于坝外 2m± ;最高水位低于坝外 0 5~ 1 5m ;②赛城湖区域内的小城门湖、大城门湖和赛湖北岸的历史查螺资料均显示 ,在上述水情条件下 ,消灭钉螺所需年限为 4~ 6年 ;③当地建坝蓄水前的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甚高 ,随着坝内螺口的逐年减少 ,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 ,本次现况调查未发现钉螺、病人和病牛。结论 建坝蓄水能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江苏段江滩钉螺孳生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方法 收集三峡水库 运行前后长江江苏段水情资料、 江苏省沿江地区江滩滩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并结合典型滩块现场钉螺调 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 三峡水库蓄水后, 长江江苏段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建坝前 (2002年) 相比, 三峡水库蓄水 175 m后,1-3月份水位提高0.41 m, 4-12月份水位降低0.32 m。在水库建成逐渐运行期间, 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呈下降趋势, 2012年全省沿江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降为0, 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0.73%,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 0.004%。结论 结论 三峡水库运行后, 长江下游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鄱阳湖湖沼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试点的长期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爱国、新和、光辉3个村为试点,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收集2009-2014年人群病情和螺情数据,比较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和水体危险性的变化。结果 2009-2014年,3个试点村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牛洲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六○圩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基本持平略有下降,2个洲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哨鼠未发现血吸虫成虫。结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以使血吸虫病疫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湖区5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等疫情资料,以及相关水域警戒水位、实际水情等数据。以流行县(市、区)为单位,统计2013-2019年湖区5省累计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和阳性牛数、2019年钉螺分布面积、2020年7月12日水位等数据,并以此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累加值,分析血吸虫病传播综合风险水平。结果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后,湖区5省基于粪检阳性人数、粪检阳性牛数、钉螺分布等单项风险指标的血吸虫病传播高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5个和9个;基于综合风险指标的5级和4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个(湖南省洞庭湖区8个、江西省鄱阳湖区2个)和15个(湖北省4个、湖南省7个、江西省4个)。结论 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是受2020年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可能加剧这些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需加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传染病, 流行区温度、 水文、 植被、 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均可影响 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和流行程度。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区也是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之一。随着全 球气候变暖、 三峡水库运行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 鄱阳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 变化, 特别是与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较为密切的水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该区域血吸 虫病的流行和传播。本文就鄱阳湖区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建坝后库区上游的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影 响。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 2001-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资料、 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 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及三峡相关课题研究数据等文献资料, 调查人群、 家畜和钉螺的情况。选择距离库区最近的简 阳市五指乡前进村开展钉螺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 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呈持续下降态势, 全省于2008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截止2012年, 65.07%的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当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为2 415.80 hm2 , 比2000年减少了60.64%, 自2006年起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简阳市五指乡前进村查螺246框, 调查面积17.14 hm2 , 未查见钉螺。结论 结论 三峡建坝后,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和有螺面积已明显缩小, 上游流行区疫情向库区扩散的可 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