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河滩禁牧对汉川市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方法 2005~2007年,在汉川市汉北河流域实施河滩禁牧综合措施,分别选择上、中、下游沿堤各1个村进行观察,分析耕牛粪便污染和螺情、病情变化.结果 2004年基线调查显示:3个村存栏耕牛多,相应的汉北河段面河滩和防浪林牛粪污染严重,感染性钉螺密度高,人群感染率均>8.9%;2005~2007年实施禁牧后,3个村耕牛逐年减少,至2007年全部淘汰,汉北河河滩和防浪林牛粪及阳性粪数量逐年减少.感染螺平均密度逐年下降,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但上游2006年河滩牛粪污染严重,感染性钉螺密度显著增高.结论 汉川市汉北河河滩禁牧3年后,防治效果显著;在同一流域整体同步实施禁牧,能有效降低感染螺密度和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评价繁昌县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终期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繁昌县血防资料, 分析 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全县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 938人次, 扩大化疗64 256人次; 治疗 病畜12头次, 扩大化疗2 745头次; 累计开展药物灭螺7 758.1 hm2 , 环境改造灭螺36.0 hm2 ; 所有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 制措施。至2014年,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27%; 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和耕牛感染率降为0; 钉螺面积下降至 103.20 hm2 ; 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 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 控制钉螺、 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性血防策略效果显著, 全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4-2008年公安县、江陵县开展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无害化厕所建设、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和安全用水等策略的年报资料。结果与2004年策略实施初期相比,2008年公安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4.43%和74.18%,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9.42%;江陵县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3.29%和63.60%,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75.78%。2县连续3年均未发生突发疫情,散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均降为0。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掌握松滋市新江口镇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方法 方法 收集松滋市新江口镇2004-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4-2013年全镇有螺面积在193.2~185.3 hm2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最高的 年份为2007年、 达0.000 70只/0.1 m2 ,2011年以后则未再查见感染性钉螺。2005年居民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 为9.46%和7.36%, 2013年则分别下降至3.27%和0.57%。2004年和2005年曾发生7例急性感染病例, 2006年以后则未再 发现。2004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18.27%, 2007年起降至5%以下, 2013年则淘汰了全部耕牛。结论 结论 新口镇血吸虫病 流行已降至较低水平, 但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必须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江陵县3个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选择江陵县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的血吸虫病流行村,比较其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人、畜和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问卷形式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流行村200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7%、2.72%、2.89%;2010年实施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11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67%、1.91%、1.75%,下降幅度分别为29.78%、64.17%、39.45%;完全淘汰耕牛的金旗村和玉古村2011年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花章村2011年仍有耕牛35头,未发现耕牛感染,但感染性钉螺面积为0.52 hm2。3个村群众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达89.21%。结论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但以机代牛政策后期的落实还有赖于必要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3年防治效果,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试点村),开展改厕和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兴林抑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居民人均收入等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防治,与试点工作前比较,试点村钉螺面积下降17.5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4.22%,阳性螺密度下降77.21%,钉螺感染率下降73.47%;平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6.38%;家畜存栏头数下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8.01%;人均收入较试点前增加40.78%。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和近年来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血吸虫病防治统计数据和2004年以来的血防年报表数据,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省推算血吸虫病人19 816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 199例;现有钉螺面积27 396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5hm2,复现钉螺面积8.6hm2;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数41 949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1%;全省共有9个县(市、区)、76个乡(镇)、191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个乡(镇)、14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2013年全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在2.73亿m2~3.10亿m2间波动。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的分布状况仍不容乐观。为实现2015年前全省达到传播控制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加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0.
观察芜湖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08-2011年芜湖县人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等调查资料,以及逐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和防治效果。结果2008-2011年,全县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0.73%下降至0.25%,家畜感染率由0.37%降至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密度分别由2.58 hm2和0.005 4只/0.1 m2降至0.46 hm2和0.001 6只/0.1 m2。结论芜湖县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流行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评价长江武汉段铁板洲以平整滩地、 翻耕种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2011-2015年, 在综合防治前后, 每年春季均在铁板洲进行螺情调查, 并对洲滩相邻的花园社区6~65岁居民进行病情调 查; 2014年7月下旬开展哨鼠监测。此外, 对综合开发治理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2011年综合治理前人群感 染率为0.72% (3/414), 2012年综合开发后人群感染率为0.37% (2/536), 2013年降为0.31% (1/326), 2014、 2015年未再查 出血吸虫病病人。与2011年相比, 2015年铁板洲有螺面积下降了22.18%, 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7.83%, 活螺平均密度 下降了98.25%, 各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哨鼠监测未发现阳性哨鼠。与综合治理前相比, 铁板洲治理后每年净收入 增加233.33%。结论 结论 铁板洲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后血吸虫病病情及螺情均显著下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分析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实施以机代牛措施 为主的湖北省江陵县和公安县、 实施封洲禁牧措施为主的湖南省沅江市和华容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 对 2007-2013年人群、 耕牛、 野粪和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湖北省6个行 政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措施, 湖南省7个行政村实施封洲禁牧为主措施。2007-2013年调查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 下降趋势, 从3.95%下降至0.69%, 下降了8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8.376, P < 0.05); 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2 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83.08%和81.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32, P > 0.05)。耕牛血吸虫感染 率从3.66%降至0.65%, 下降了8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92, P < 0.05)。2013年13个村有螺环境野粪调查 157.44 hm2 , 检获野粪625份, 均为牛粪, 平均密度为3.97份/hm2 , 血吸虫卵阳性7份, 阳性率为1.12%。2007年后, 13个村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均逐步下降, 2011-2013年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安乡县以淘汰牛羊为重点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12年安乡 县淘汰牛羊、 查治病、 查灭螺等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疫情逐年变化情况。结果 安乡县人群、 家畜及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 呈逐年下降趋势 (P均﹤0.001), 分别由2004年淘汰牛羊前的11.23%、 17.06%、 1.07%下降至2012年的0.58%、 0及0。感染 螺平均密度由2004年的0.003 4只/0.1 m2 下降为0。结论 以淘汰牛羊为重点的传染源综合控制措施效果显著, 能有效控 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观察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方法 收集、整理汨罗市1996—2011年血吸虫病有关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变化。 结果 洞庭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措施,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不明显,维持在0.29~0.63只/0.1 m2和0.003 4~0.037 9只/0.1m2,人群患病率维持在2.13%~3.68%,耕牛感染率维持在1.10%~4.36%之间;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52只/0.1 m2下降至0.18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从0.003 8只/0.1m2下降至0.000 7只/0.1m2,钉螺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第一阶段的0.72%以上下降到0.38%以下,人群患病率从2.86%下降至1.25%,耕牛感染率从2006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5.92%,又下降到2010年的1.70%。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散发为主,1996—2009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49例,血吸虫病例以7~14岁组为多,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多见,因游泳戏水感染最多,多为垸外感染,秋季和夏季为高发期,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的2010—2011年未发生急感病例。 结论 血吸虫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加强在易感地带查灭阳性钉螺,减少垸外人畜活动,重视宣教,严防儿童在夏、秋季节发生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适宜开展人畜同步化疗,依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螺环境野粪检测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作用,查找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 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按水系抽取湖北省荆州市沮漳河滩、嘉鱼县长江外滩、天门市汉北河滩、钟祥市长寿 河滩4个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和野粪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结果4处环境均有钉螺分布,均有家畜放 牧,且有牛和(或)羊粪便污染有螺环境,4处环境均查到阳性牛粪,总的孵化阳性率合计为47.62%。结论血吸虫病流 行区有螺环境牛粪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较高,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