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乙状结肠造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结肠造瘘术的手术技巧。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0月间应用管状吻合器施行乙状结肠造瘘术5例,其中包括直肠下段癌4例和直肠癌伴肠梗阻1例。手术方式是乙状结肠单腔造瘘4例,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1例。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人工肛门出血、坏死、内陷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平均1.8(1.1—2.9)年,造瘘口的吻合钉在术后1年后逐渐脱落,人工肛门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进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造瘘口形态一致,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管形吻合器在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42例,按手术组不同和患者要求采用管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单腔造瘘20例(吻合器组),采用传统的手工缝合造瘘22例(手工缝合组),对2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总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手术均成功。2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工缝合组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分别为造瘘口坏死2例、造瘘口旁疝2例,均再次手术治愈,吻合器组未出现并发症。吻合器组手术时间短[(165.0±16.3)min vs.(221.0±20.2)min,t=-9.734,P=0.000],肠功能恢复快[(43.8±3.5)h vs.(52.5±2.6)h,t=-9.081,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2.7±2.9)d vs.(15.7±2.1)d,t=-4.009,P=0.000],需要镇痛者少(8例vs.21例,χ2=15.074,P=0.000),但住院总费用高[(2.30±0.11)万元vs.(2.16±0.24)万元,t=4.009,P=0.000]。结论吻合器在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中的运用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在技术上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易护理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需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45例为实验组(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45例患者为对照组(传统方法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围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独立t检验;患者满意度、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结直肠吻合口漏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口袋首次渗漏时间(3.54 d)显著长于对照组(2.04 d),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3%)较对照组(31.1%)明显降低(P<0.05)。两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8.9% vs.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113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13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并预防性末段回肠双腔造口,术后3月造瘘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4例,肠梗阻9例,造瘘口旁疝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3~24月,吻合口处肿瘤复发1例。结果表明,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术预防腹腔镜TME术后吻合口漏的65例(造口组)及同期未行预防性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85例(未造口组)病人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低位或超低位吻合后,造口组于距回盲瓣30~40cm处回肠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处行双腔造口,回肠沿与纵轴垂直方向切开达1/2周,近端做蕈状乳头高于皮肤0.5cm,远端回肠平坦式缝合于皮肤。骶前放置双腔引流管。术后3~5个月闭瘘。未造口组仅骶前放置双腔引流管。结果造口组病人粪便转流彻底。无造口周围皮肤严重腐蚀与不耐受,无死亡病例,无吻合口漏。未造口组5例出现吻合口漏,3例4~8周后愈合,2例行手术造口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回肠蕈状双腔造口术预防腹腔镜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漏是可行的,造口护理方便,闭瘘创伤小,粪便转流彻底。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吻合器在颈部胃食管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25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的胃食管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min vs.55±5 min, 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 vs.4.8%, 0% vs.9.5%,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中的技术方法,总结其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2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7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术,151例行手工吻合术。结果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管状吻合器组手术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管状吻合器适用于多数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吻合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对于颈段食管直径过细、胃长度不足等情况更宜手工吻合。术中切除胃小弯制作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对成功进行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桥袢式回肠造口方法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因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联合回肠造口80例病人资料。根据回肠造口方式不同分为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病人比较,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造口旁疝及造口处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3.3)min vs.(21.2±3.8)min,15.0%(6/40)vs.17.5%(7/40),0(0/40)vs .2.5%(1/40),P均>0.05];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在术后VAS评分、DET评分及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均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下降[(0.8±0.7)vs.(2.5±1.4),(1.8±1.5)vs.(6.4±3.6),2.5%(1/40)vs.62.5%(25/40),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狭窄;护士及病人对造口满意度评分调查比较,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均高于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2.9±0.3)vs.(2.6±0.5),(2.4±0.7)vs.(2.0±0.7),P均<0.05]。结论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更具优势,可显著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增加护士、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评价保护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开腹根治性低位前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在完成结直肠吻合后行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B组35例行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C组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术。观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总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0%。A、B、C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6.1%(2/33)、5.7%(2/35)和3.1%(1/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8,P〉0.05)。68例行保护性造口患者(A+B组)和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患者(C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8)和3.1%(1/32),无统计学差异(P=0.922,P〉0.05)。4例(A、B组)有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症状较轻,而1例(C组)无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症状较重。A组中仅2例在拔除回肠置管后发生腹壁瘘口短暂的溢肠内容物现象,经换药后很快愈合。而B组中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9/35),后期造口还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8/35)。结论保护性造口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但能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症状。传统的保护性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具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是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末端回肠悬吊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住院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B组行Dixon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C组行Dixon加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比较三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营养学指标,外周血电解质浓度,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对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吸收利用未产生显著改变。B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F=0.004,P<0.05),二次手术率(100.00%)与A、C组的3.33%(1/30)相比显著升高(χ2=81.562,P<0.001)。A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各1例(6.67%),B组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2例(6.67%),C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3.3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4,P=0.809)。 结论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能有效降低造口还纳手术率,减轻患者因造口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二次手术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9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并预防性肠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3例,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横结肠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6.06%),末端回肠造瘘组4例(8.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造瘘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P0.05),其他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两组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横结肠造瘘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采用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防止吻合口瘘方面效果相似,但末端回肠造瘘术在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横结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杂交以及Keyhole2种方式治疗回肠代膀胱造口疝相关并发症的比较研究。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住院治疗的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造口疝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杂交法组14例,Keyhole组16例。比较其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周肌酐变化,统计术后泌尿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杂交法组与Keyhole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血肌酐、术后1周血肌酐、回肠膀胱术后至出现造口疝时间、出现造口疝至手术时间、疝囊大小、疝环大小、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法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Keyhole法组,杂交法组术后第1天血肌酐明显高于Keyho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周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肾积水发生率Keyhole组为0%,杂交法组为21%(3/14);其中术后7 d内有2例患者出现双肾积水,均于回肠膀胱造口留置尿管后解除;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双肾积水,通过双肾穿刺造瘘后解除尿路梗阻。 结论对于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造口疝患者,杂交法及Keyhole均为有效手术治疗方式,杂交法较Keyhole法出现术后短期一过性肌酐升高及肾积水的概率更高,但经保守治疗大部分可于短期内缓解,故推荐使用Keyhole法治疗回肠代膀胱造口疝。  相似文献   

14.
管状胃对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管状胃对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改善作用.方法 比较597例食管切除术后接受管状胃成形术的食管癌患者(研究组)与同期行常规手术(未做管状胃)的600例食管癌患者(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5/597)和4.8%(29/600),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1.2%(7/597)和3.3%(20/600),胃排空不良发生率为0.7%(4/597)和2.2%(1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瘘、喉反神经损伤及乳糜胸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状胃有助于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结肠内旁路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14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研究组(78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的基础上,用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及避孕套在吻合口上方5cm处做成结肠内旁路以保护吻合口;一组为对照组(70例),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基础上,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等生理、病理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为2~5天(P〉0.05)。研究组吻合口瘘发生率6.4%(5/78),吻合环自然排出时间为术后14~23天(平均17天),无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有5.1%(4/78)的病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7.1天;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0%(7/70),37.1%(26/70)的病例伴有造口相关并发症,6个月后有30%(21/70)的病例出现吻合口轻度狭窄,5.7%(4/70)的病例出现吻合口重度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后引流时间平均18.2天。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吻合口瘘后骶前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相比,结肠内旁路技术简单,安全,可有效保护吻合口,降低了吻合口瘘带来的风险,减少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弧形切割吻合器在双吻合器技术中的作用.方法 30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弧形切割吻合器组,90例)及直线型闭合器(直线型闭合器组,219例)进行双吻合器吻合,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保肛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弧形切割吻合器组保肛率(57.8%)高于直线型闭合器组(44.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可以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5年来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方法为在腔镜下完成低位/超低位吻合后,充分游离回盲部,扩大主操作孔至3cm,拉出回盲部,切除阑尾,经其残端向未段回肠置入气囊导尿管,气囊内注水至肠壁稍发白,于水囊远侧缘以可吸收线穿回肠系膜打一结扣,抽出水囊内液体,回盲部回纳腹腔,按原注水量打入气囊,确保水囊位于线结扣近端,尿管截口引出,盲肠壁与侧腹壁固定.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早期1例粪便转流不够彻底,其余患者粪便转流彻底,无肠梗阻发生,无切口感染及癌种植,拔管后无粪漏及腹膜炎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是可行的,粪便转流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道吻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268例预行胃肠道吻合术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吻合环组89例,吻合器组93例,手工缝合组86例.比较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142例患者(吻合环组62例,吻合器组39例,手工缝合组41例),比较各组术后吻合口炎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吻合口瘘:吻合环组无,吻合器组发生3例(3.2%),手工缝合组7例(8.1%).吻合口出血:吻合环组无,吻合器组发生1例(1.1%),手工缝合组2 例(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吻合环组(50.0±9.0)h,吻合器组(50.3±10.0)h,手工缝合组(53.5±12.0)h,吻合环与手工缝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口炎症:吻合环组发生2例(3.2%),吻合器组4例(10.3%),手工缝合组15例(36.6%).结论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吻合口炎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标准化的肠道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吻合后附加TTI,造瘘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造瘘引流量、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附加手术时间、再手术率、造瘘维持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TI组和造瘘组病人造瘘平均引流量分别为(520±60)mL/d和(630±80)mL/d;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45.2%(14/31);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32)和38.7%(12/31);附加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min和(40±24)min;再手术率分别为0和67.7%(21/31);造瘘维持时间分别为(17.6±3.4)d和(117.0±22.5)d;治疗费用分别为(31 500±3600)元和(40 300±3900)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附加TTI简单易行,转流肠内容物效果较好,对生活质量影响小,对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有保护作用,且无需造瘘回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