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2.
现报道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一例。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气促10余年,加重10d入院。3年前曾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年前因心力衰竭在外院拟做CRT手术,术前因发现心房颤动(房颤)、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而改为植入ICD(Medtronic GEM Ⅲ VR7231)。有糖尿病史3年,无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3.
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报告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冠心病.方法对反复晕厥或心脏骤停发作的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3例男性患者,年龄40,51和39岁.2例反复发生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风暴;1例运动时室速/室颤.3例血管造影均发现冠状动脉狭窄90%以上,心电图U波明显,晨起或运动时一过性缺血型ST-T改变,室性早搏先于ST-T改变出现.以QRS波形态定位,电风暴起源与罪犯血管的供血区域一致.植入支架解除狭窄后,电风暴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随访8,32个月和7年,未见电风暴发作,1例植入ICD,7年仅有1次不恰当电击.结论冠心病可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植入冠状动脉支架解除狭窄,消除缺血性电风暴的病理基础,可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胸闷、心悸4个月,加重4d"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于2010年12月开始反复出现情绪激动时发作性胸闷、心悸,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并曾出现晕厥1次.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2495次/24 h)、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46阵,最长持续2 min),冠状动脉CT提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粥样硬化,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轻度狭窄.患者于2011年3月15日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Marquis DR 7274,美国美敦力公司).  相似文献   

5.
胸前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种简易的植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的开胸植入ICD系统手术操作繁琐,并发症多,非开胸植入ICD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的经静脉胸前植入ICD.2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了第三代非开胸植入ICD系统,其中18例为单极除颤系统.25例患者中24例(96%)除颤阀值≤24焦耳,而成功地植入了ICD.另一例由于阈值偏高而改用了开胸植人.所有患者的ICD均埋藏于患者的左胸前的皮下组织或胸大肌下的束袋中,除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束袋血肿外,无明显并发症.经静脉胸前植入ICD手术切口少,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将逐渐取代开胸植入系统.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35例次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植入的31例,另有4例更换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3~70个月,平均36.5个月),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725次(VT534次,占73.7%,VF191次,占26.3%),其中719次(96.8%)治疗成功,6次(3.2%)失败.534次VT中,454次(85.5%)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0次(14.5%)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91次VF中,185次(96.9%)经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患者无效放电6次.3例患者发生误放电7次.结论 ICD疗效肯定,须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应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除颤导线故障病例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62例在我院新植入ICD导线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所有导线植入均以锁骨下静脉作为入路。随访中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考虑导线故障:(1)起搏阻抗永久性或间歇性〉2000n或〈250Q;(2)除颤高压阻抗〉200n;(3)心内电图证实除颤导线感知非生理性高频噪声导致误放电。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8(10~46)个月,4例患者(6.5%)诊断ICD导线故障,导线寿命18~38个月;临床均以ICD误放电至医院就诊,同时程控发现ICD导线起搏阻抗异常。其中1例患者放电前闻及ICD导线阻抗报警,4例患者均重新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结论ICD导线故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ICD导线阻抗报警功能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线故障。如程控发现仅仅除颤导线起搏阻抗异常,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可以作为首选的故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9岁,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6年,反复晕厥3年,加重5d"入院.6年前因Ebstein畸形行Glenn手术(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房化右心室折叠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前3年患者反复出现晕厥,在外院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胺碘酮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5d,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呼之不应,伴大小便失禁,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行心电图检查示室速,于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为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入住我院心内科.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及房化右心室增大.三尖瓣隔瓣及后瓣下移,三尖瓣少-中量反流.心内及大血管水平未见确切分流.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口处血流通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新型带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单导线除颤器(A+ICD)植入时及植入后的导线参数及随访情况,评估心房活动所致误放电频率,评价A+ICD的安全性、导线稳定性和识别房性心律失常的能力.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浙江医院和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入选10例植入(Lumax540 VR-T DX,德国百多力公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符合标准的患者,导线植入后测量并记录心房感知、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导线阻抗及除颤阻抗.术后3d内开启家庭监护功能.除常规术后随访外,其余时间由家庭监护系统进行远程监护,包括导线状态,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治疗等.植入0、3、6、12、18个月时记录心房感知,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导线阻抗及除颤阻抗.结果 A+ICD按常规单腔ICD植入方法植入.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导线表现出良好的心房诊断功能和稳定的心房感知能力.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异性.导线功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 A+ICD植入安全、方便,且能长期有效的对心房进行感知,从而降低心房活动所致误放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