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妇女腰椎骨密度QCT测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放射科凌华威,唐敖荣,陈贤民,鞠兰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王曙,罗邦尧本文的目标在于用QCT方法测定不同年龄层次的上海地区妇女的腰椎骨密度(BMD),以求得上海妇女在不同年龄层次上的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黑龙江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分布情况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为本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预防与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低剂量胸部CT与QCT椎体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对2352例20~89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值测定,比较骨密度值变化,并将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照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年龄标准化,计算50岁以上男女OP发生率。结果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为年龄(r=-0.697,P=0.000),身高(r=0.161,P=0.000),体重(r=0.028,P=0.178),BMI(r=-0.076,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多元r=0.681,多元r2=0.463,仅年龄回归分析P=0.000。骨密度值峰值男性为175.14±30.04mg/cm3,女性为184.42±24.80mg/cm3。年龄标准化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男性为11.57%,女性为20.09%。结论 黑龙江地区腰椎骨密度值与年龄显著相关。女性40岁后骨密度值降低趋势显著;男性骨密度值虽下降趋势平稳,但男性50岁以上OP发生率较高。加强黑龙江地区人群对骨骼防护的认识,建立OP早干预、早发现、早诊断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445例Q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445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值,其中男性190人、女,255人,年龄为10~80岁。结果表明:男、女腰椎松质骨骨密度的峰值均在10~19岁年龄组,女性峰值不低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变化情况不同于美国女性;女性骨丢失在40~49岁年龄组后较为显著。认为在诸多影响骨丢失因素中,雌激素变化可能是我国妇女骨量明显丢失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怀化地区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的正常值范围,探讨其年龄、性别的变化规律,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 怀化地区常驻居民160例,按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组,定量CT方法分别检测腰椎骨密度,组间检验方法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以及同一年龄组间不同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腰椎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高而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老年组女性腰椎骨密度值较男性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方法简单、安全、准确性较高,检测结果对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4例20~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20~24岁,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速率大于腰椎,二者累积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的测量值较腰椎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潍坊地区健康妇女腰椎骨小梁的骨密度值,建立正常骨密度定量CT参考值,并探讨骨密度的定量CT的应用价值,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干预及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在医院体检的潍坊地区健康妇女1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9岁.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组,每组30例.利用定量CT软件测量研究对象L1,L2,L3椎体小梁的骨密度,确定潍坊地区健康妇女骨密度参考值.结果 潍坊地区~29岁的健康受试妇女L1~L3平均骨密度值为(168.86±17.34)mg/cm3,~39岁组妇女骨密度值为(160.36±18.59)mg/cm3,~49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43.35±19.56)mg/cm3,50~59岁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20.31±18.36)mg/cm3,60~69岁年龄段妇女骨密度值为(99.66±15.64)mg/cm3,~59岁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P<0.01).骨质疏松的骨密度临界值为112.26mg/cm3;骨密度年丢失百分率为1.58%;平均年丢失量为2.40mg/cm3.结论 使用定量CT可测量并建立该地区健康妇女的骨密度值,明确骨质疏松的临界骨密度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干预、预后和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定量CT测量男性及女性中老年人群体积骨密度(vBMD)不同年龄段、不同胸腰椎间的差异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因外伤、腹部疾病、健康体检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202名,男性、女性分别为107名、95名,并根据年龄段进行分组。使用美国定量CT软件分别测量T11~L4椎体松质骨vBMD。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感兴趣胸腰椎vBMD在不同分组中的分布情况及各椎体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胸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结果 (1)不管是中老年女性,还是中老年男性,其T11~L4椎体vBMD皆负向相关于年龄,皆表现为显著相关(皆P<0.05)。(2)仅男性40~49岁分组不同椎体vBMD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组不同椎体vBMD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即vBMD均依次从T11到L3持续降低。(3)男性与女性所测胸腰椎各椎体间vBMD相关性均很强。结论本研究可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椎体的骨健康管理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与正常人群间的胸腰椎椎体骨密度(BMD)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T2DM病人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基于定量CT测量T11~L4椎体的BMD。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和性别分为不同亚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分组胸腰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不同BMI分组胸腰椎BMD和不同性别分组胸腰椎BMD。结果:观察组病人BMI和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受试者胸腰椎BMD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观察组从T11~L4椎体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随着年龄增加,2组T11~L2椎体发生OP的概率增加(P<0.01)。当BMI<24 kg/m2,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女性组,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惠州地区中老年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分布规律和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对人口≥45岁的896例惠州居民的腰椎骨量进行测定,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惠州地区腰椎骨密度在45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50岁后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50~59岁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60岁后趋缓;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结论惠州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为惠州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了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数据分布特征 ,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 应用美国NorlandXR 2 6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武汉地区 618名成年人的腰椎 (L2~ 4)骨密度进行检测 ,全部数据经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后生成地区性骨密度分布模型。结果 腰椎骨密度值不论男性和女性 ,均在 30岁左右达峰值 ,以后随年龄增长 ,骨密度值逐渐降低。 5 0岁以前 ,男性与女性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 0岁以后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且在 60~ 65岁期间出现第 2峰 ,随后很快下降。结论 武汉地区成年人腰椎骨密度值分布基本符合亚洲人骨密度分布特征 ,但各年龄段骨密度均值均偏低 ,故该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必须稍作修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定量CT (QCT)测定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接受QCT检查,并于1 d内行双源CT腰椎检查的58例患者,分别测量L2~L4椎体轴位及冠状位上骨髓CT值、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混合比0.5)的CT值、钙浓度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与QCT所测得L2~L4椎体的骨密度(BMD)值。以BMD值为标准,将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Pearson检验对双能量各测量值与QCT所测得B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74个椎体中,骨质疏松46个,骨量减少52个,骨量正常76个,除骨髓CT值与脂肪含量百分比,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0、156.64、202.89,170.63、218.83、131.79,P<0.05),各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与相应椎体的BMD呈显著正相关(r=0.543、0.545、0.531、0.549、0.553、0.516,P<0.05),同一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者进行骨密度C 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岁~30岁最高,男性170 m g/cm,女性180.6 m g/cm.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岁~5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岁~60岁女性骨密度40%低于骨折阈值(100~110 m g/cm),而61岁~70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者占70%,男性则在61岁~70岁始有低于骨折阈值者占30%.结论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健康体检者行常规骨密度(BMD)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导致骨密度降低高危因素,为有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指导,从而有效降低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 351例不同职业健康体检者给予骨密度测定,同时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运动程度、生活饮食习惯(如烟酒不良嗜好、饮茶及咖啡习惯),并根据检查结果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结果分析,同时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运动程度、生活饮食习惯(如烟酒不良嗜好、饮茶及咖啡习惯)的相关性。结果:①在1 351例检查人群中,骨量减少率为37.88%,骨质疏松率为4.89%。②体重指数、户外运动程度与骨密度(BMD)减低率呈反比,年龄与骨密度(BMD)减低率呈正比。③长期吸烟、饮酒、饮浓茶及浓咖啡,骨密度减低率明显增高。结论:通过对照同龄人的检测结果比较,普及受检人员对自身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知晓年龄、体重指数、户外运动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该人群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骨质疏松,对于骨量减少的人群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定量CT(QCT)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血尿酸(SUA)与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此文随机取体检者80例为观察对象,均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入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接受腰椎QCT,以QCT对体检者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骨质疏松的QCT诊断标准将体检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正常骨量组,分析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BMD水平:男性群体中,高尿酸组略高于正常血尿酸组,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高尿酸组较正常血尿酸组第,差异明显(P<0.01).血尿酸与骨量关系:男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着骨量的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不明显(P>0.05);女性群体中,血尿酸水平随骨量减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顺序逐渐升高,差异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男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不明显(P>0.05),与年龄为负相关关系(P<0.01);女性群体中,腰椎BMD与血尿酸水平、年龄均为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女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为负相关关系,血尿酸升高会导致腰椎BMD降低.在男性群体中,尚未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其腰椎BMD的关系,这可能与此次研究所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对于男性群体血尿酸水平与腰椎BMD的关系仍需纳入大量样本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个旧市健康汉族人群骨密度变化情况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汉族人员共1 269人(年龄20~80岁),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腰椎及左髋部进行骨密度测量,按性别及年龄段分组,每10岁为一年龄段,一共有12组,并进行基本体征测量以及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1)个旧市男女性峰值骨量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2)男女性骨密度丢失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丢失阶段;(3)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低于女性各组,其中7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旧市健康汉族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50岁后骨密度丢失率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OP)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确定OP的高危人群.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重庆地区5 868名健康人群进行跟骨强度指数(SI)检测,按照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重庆地区健康人群SI峰值(男性:SI=100.68±16.82;女性:SI=97.27±15.74)年龄为20~29岁,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30岁以上女性SI(SI≤95.10±16.31)明显低于男性(SI≤98.41±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质量指数越高,SI越高,即低体质量者(SI=84.04±20.02)小于正常体质量者(SI=91.50±18.15),正常体质量者小于超体质量者(SI=93.94±17.39).(3)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22.03%)明显高于男性(≥18.61%).结论 男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低体质量者和围绝经期女性是OP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QCT(定量CT)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研究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定量CT技术测量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骨密度,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