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悦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294-1296
目的:观察并分析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4例。联合组采取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仅予温针灸治疗,电针组仅予电针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计分法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温针灸组、电针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8%、77.78%、94.44%,联合组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2周、3周、4周后,面神经功能H-B量表计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其它2组(P0.01),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接诊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对比治疗疗效、治愈所用时间、患者治疗满意度、临床症状、消失所用时间以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6.8%,对照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为一侧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偏向健侧,进食时齿颊间滞留食物残渣,面部表情肌失调。本文36例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电针加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1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加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电针加超短波对1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与单纯电针组68例作对照,评定疗效并对其原理进行探讨。结果 综合治疗结果。电针加超短波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9.8%和99.2%;单纯电针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8.2%和92.7%。结论 电针加超短波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毫火针法。电针治疗每日1次,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和Portmann评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B功能分级疗效及Portmann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安全性和疼痛耐受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引起的急性面神经麻痹[1]。诱发因素多为外感风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的面神经麻痹,进而表现出耳后或乳突区疼痛、口眼歪斜等相应症状[2]。其中约有1/3患者为部分麻痹,2/3为完全性麻痹,后者中约16%周围性面瘫患者不能恢复,常可伴发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连带运动[3]。面部功  相似文献   

9.
<正>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重点观察电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技术,丰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均为2013年19月期间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针推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 ,古人认为本病是由于中了风邪所致。风邪中人之后 ,留于经络之间而不去 ,阻碍了经络中的气血循行 ,受风邪的一面机能上产生了丛缓现象 ,被无病的一面所牵引发生了口眼歪斜症状称之为面瘫。该病好发于青壮年 ,以春秋多见 ,多发于男性 ,左侧面瘫多见。我科采用经络疏通仪与电针仪治疗本病 1 0 0例 ,对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0 0例中男性 6 4例 ,女性 36例 ;左侧面瘫 6 2例 ,右侧 38例 ;年龄最小 9岁 ,最大 75岁 ,以 2 3~ 35岁居多。病程最短 1天 ,最长者 2 1天 ,多数患者 7天内来就诊。患者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11.
早期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属中医"中风"、"口眼歪斜"范畴,病机为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筋肉纵缓不收。笔者近5年采用早期电针加隔姜灸治疗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2000年8月,笔者采用以五味消毒饮与牵正散化裁而成的牵正消毒饮,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本科收治4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加传统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6~81岁,平均56.3岁;发病24 h内就诊29例,48~72 h就诊12例,2例在5~7 d就诊.本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电针正容穴治疗周围性内面瘫59例。痊愈52例(88.14%),显效7列(11.86%),总有效率100%,每次只用1-2针,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参照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实验组予以面肌训练、电针刺激、牵正复瘫汤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对称评分及面瘫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P<0.05);治疗后,实验组口眼、鼓腮、鼻唇沟、额纹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部对称评分高于参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面肌训练、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减轻面部神经障碍,改善面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在针灸治疗面难过程中,为什幺有的疗效程好.而有的疗教较差,甚至有的见效甚微呢?经研究发现面瘫病人发病后采用针灸治疗的时间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以一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目不紧或露睛,笑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露气,漱口漏水,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或动作幅度减小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面瘫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 MET)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集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组均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温电针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口服甲钴胺),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ET治疗周围性面瘫,所有治疗方法每日1次,共6周.分别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电针加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7例的疗效。方法:运用针剌后加电针和艾灸治疗为主。结果:治愈80例,显效7例,无效为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能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脉冲电疗能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电针与艾灸合用,相互协调,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穴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方法 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地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 扫描.以SPM 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 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左侧合谷穴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中回,左扣带回;信号升高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岛.电针左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脑干,小脑蚓,右侧海马回. 结论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和地仓穴可引起大脑相应的功能区激活,而电针后溪穴未见和前两者有相似的激活区域,推测穴位与大脑的联系与其所属的经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