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1 病例资料患者 ,女 ,33岁 ,因右足肿物 1年、踝关节不适 1个月于 1999年 8月 10日入院。患者 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外踝下方有一肿物 ,偶于劳累后感踝关节不适 ,休息后自行缓解 ,近 1个月轻微活动后右踝关节酸胀不适 ,休息后无缓解。查体 :一般状态好 ,头颈部、心肺及腹部、脊柱、双上肢未见异常。双足外踝下均有突出物 ,质硬 ,无活动性 ,以右足明显 ,约 1 5cm× 1 5cm× 1cm ,无压痛 ,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正位片 :胫骨远端与腓骨远端重叠较少 ,胫骨前结节与腓骨重叠 1mm ,外踝较宽 ,腓骨长、短肌沟较明显 ,跟骨外侧突出物 1 5…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53岁,因"右小腿发现包块3个月"入院。查体:右小腿腓骨中段外侧可触及质硬肿物,大小约4 cm×3 cm,无活动度,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皮肤表面皮温不高,无压痛。右下肢感觉、运动无异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示(图1a)右腓骨中段后外侧见一宽基底突起高密度影像,垂直于腓骨干,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诊断考虑为骨软骨瘤;CT检查考虑诊断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图1b)。入院后实验  相似文献   

3.
腓骨长肌肌腹内腱鞘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7岁 ,因左小腿肿块伴小腿及足外侧疼痛 2a,于2 0 0 2年 4月 2 1日入院。局部检查 :左小腿上段外侧有一8cm× 5cm大小的肿块 ,质地中等 ,边界清楚 ,活动度良好 ,按压时足背外侧疼痛 ,足踝背伸肌力正常 ,足背外侧痛觉过敏。X线片示 :左胫腓骨未见异常 ,小腿上段外侧软组织阴影。CT示 :小腿上段外侧肌间隔内有一 6cm× 4cm× 3cm的肿块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CT值为 30HU(见第 94页图 1 )。术前诊断 :左小腿肌纤维瘤。手术方法 :腰麻下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上 ,以肿块为中心取切口 ,显露腓骨长肌 ,见腓骨长肌肌腹呈梭形肿胀 ,纵…  相似文献   

4.
腓骨肌腱滑脱症在少见的肌腱滑脱症中是比较常见的。作者 1990~ 2 0 0 2年采用外踝骨挡治疗肌腱滑脱症 6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均为单足 ,其中男 4例 ,女 2例。年龄最大的 60岁 ,最小的 2 2岁。 6例患者均有踝关节外伤病史 ,4例有外踝部位骨折 ,另外 2例有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确诊时间最长2 6年 ,最短 6个月。2 手术方法采用外踝后外侧入路 ,显露外踝和腓骨长短肌肌腱 ,将脱位的腓骨肌腱复位 ,注意保护腱鞘 ,显露外踝部 ,在外踝尖上约 0 .5cm上切取一长约 3cm、宽约 0 .6cm、厚约 0 .5cm的骨块 ,将其向…  相似文献   

5.
逆行岛状腓骨肌皮瓣再造足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逆行岛状腓骨肌皮瓣的血供基础及足跟再造。方法应用解剖学的方法研究腓骨肌皮瓣血供及跟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1998年5月为1例右足跟爆炸伤后2个月,全足跟缺损患者采用腓血管蒂逆行岛状腓骨肌皮瓣移位修复,腓骨瓣长14cm,带部分腓骨肌及(口)/(止)母长屈肌,皮瓣为14cm×12cm。结果①腓动脉下端与胫前、胫后动脉有丰富且粗大的吻合,完全可提供逆流供血;血管蒂旋转点因手术需要而定,最低点为外踝上6cm,此处血管蒂解剖可长达20cm;②该瓣的形态与跟骨的生物力学特征相适应,临床应用者术后腓骨肌皮瓣成活好,随访10个月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逆行岛状腓骨肌皮瓣可修复足跟严重缺损,尤其为跟骨及骰骨完全缺失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40岁,2013年不慎扭伤左踝,随后出现足踝外侧疼痛、肿胀,疼痛呈持续性,经休息及外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一直肿胀,长距离行走后疼痛,1年后觉左踝外侧肿块逐渐增大,来我院就诊,行MRI检查后,考虑"左外踝腓骨肌腱鞘巨细胞瘤",2014年1月收住院手术。患者无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查:左外踝部可见约8 cm×6 cm椭圆形包块,隆起约2 cm,质硬,边缘不清,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3例截瘫患者外踝褥疮,均为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2.6岁.褥疮发生至手术修复时间分别为3、4、6个月,平均4.3个月.褥疮面积为2.0 cm×3.0 cm~5.0cm×7.0 cm.结果 3例患者腓骨长肌逆行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原褥疮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褥疮未再复发.结论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对非截瘫患者的应用尚需慎重.  相似文献   

8.
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和手术方法。方法在5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腓骨长肌腱形态及血液供应,并进行肌腱拉伸破坏实验。设计腓骨长肌腱移位重建跟腱的术式,2001年3月~2004年7月临床应用1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2~54岁。跳跃伤6例,砸伤2例,踏空伤及自发伤各1例。新鲜伤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7d;陈旧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d~3个月。其中完全性断裂8例,不完全性断裂2例。结果腓骨长肌起于胫骨近端及腓骨头,止于第1跖骨基底及骰骨内侧表面,肌腱长13.5±2.5cm;起始部宽0.9±0.2cm,厚0.3±0.1cm;外踝尖平面宽0.7±0.1cm,厚0.4±0.1cm;骰骨头平面宽0.7±0.1cm,厚0.3±0.1cm。有多个血供来源。肌腱拉伸破坏实验示最大拉力:跟腱、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及胫骨后肌腱分别为2292.4±617.3、1020.4±175.4、752.0±165.4及938.2±216.7N。临床应用10例术后切口均期愈合;获随访18~24个月,无再断裂发生,无皮肤坏死等手术并发症。按照AmerLind-holm评定标准优7例,良3例,跟腱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闭合性跟腱断裂,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跟腱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置于仰卧位,从第5踱骨基底外侧做3~4cm 切口,显露腓骨长短肌腱,牵拉腓骨长肌腱,使近端肌腱紧张隆起。然后在外踝上5~7cm 处做第2切口,显露腓骨长肌腱用丝线缝合留做引线,于引线下切断近端编织入腓骨短肌,远端由  相似文献   

10.
带蒂腓骨移位修复胫骨股骨长段骨缺损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总结修复胫骨上段,中段及股骨下段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1974年5月 ̄1997年8月应用四种带蒂腓骨局部移位术修复胫骨,股骨头段骨缺损25例,其中胫骨上端良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带蒂腓骨移位,膝关节融合9例,胫骨干良性长段骨肿瘤或瘤样病变者,截除后带肌蒂腓骨移位,行胫腓骨融合术9例,胫骨中下段广泛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截除后血管蒂腓骨向远端内侧移位,胫腓骨融合2例,股骨下端良性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1.
踝关节骨折中的腓骨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业  何引飞 《中国骨伤》2001,14(4):220-221
腓骨的外踝参与踝关节的组成 ,而在踝关节的骨折中 ,由于力的传导 ,会引起腓骨不同部位的损伤 ,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 :1 腓骨的作用  为了踝关节有良好的功能 ,腓骨必须有 :①正常的长度 ;②腓骨在胫骨沟内有正常的位置 ;③通过胫腓下韧带有效的固定于胫骨[1] 。在维持踝关节的功能上 ,是整个腓骨参与 ,而不仅仅是外踝 ,腓骨通过杠杆作用维持着外踝的位置 ,腓骨的损伤会引起踝关节功能的改变。有实验证明单独切断三角韧带不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2 ] ,当切断内踝及上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试验下 ,对踝关节的影响也不大 ,当切断外踝及下…  相似文献   

12.
腓骨肌腱滑脱症是指腓骨肌腱从外踝后方正常位置发生滑移,在腓骨远端的外侧面斜行向前滑出,从而产生疼痛、弹响等系列症状。Escalas等[1]发现腓骨肌腱滑脱症发病率为0.56%。本病发病率较低,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于2010年9月手术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固定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5月12例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先采用定位导针即直径1.0 mm的克氏针定位,进针方向正位自外踝尖进针,和腓骨长轴有10°~15°外翻角,侧位位于腓骨髓腔中心的延长线上,进针深度一般2 cm;然后使用直径2.8 mm的空心钻打通腓骨远端髓腔,深度也是2cm,再选取直径2.5~3 mm弹性髓内针,沿腓骨通道置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6.35±1.24)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移位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15±5.36)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8例,良4例。[结论]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固定腓骨中下段骨折,操作更加精准,避免改锥开口出现偏差时引起腓骨尖部空洞以及偏内对腓骨关节面的破坏。尤其适合腓骨多段骨折及小腿外侧软组织损伤不允许钢板固定者。  相似文献   

14.
腓骨移植与儿童踝关节生长紊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儿童腓骨移植后对供区踝关节发育有无影响。对4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儿童进行了临床及X线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9~12年,平均10年。结果,自述供侧肢体无不适,整体生长情况正常,步态正常。X线片示:胫骨远端骨骺呈内高外低的“楔样变”,骨骺线与胫骨纵轴线角度正常,胫距关节间隙向外倾斜,关节间隙正常。距骨呈外高内低改变,均有踝穴外翻。内外踝发育较小,胫骨外侧骨皮质较内侧皮质厚。其中1例骨骺外侧半出现坏死改变,踝穴外翻、变浅。认为,破坏儿童腓骨的结构完整性——无论切取多长腓骨,必然引起踝关节生长紊乱。强调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儿童腓骨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18例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1~62岁,平均55岁。病程10~15年,平均1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强直。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出现脂肪液化1例,切口边缘发黑坏死1例,经对症治疗后愈合。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踝关节均于术后12~16周达骨性融合,平均14.4周。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无畸形愈合及骨性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显露充分、利于操作、固定强度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43岁 ,泥瓦工 ,2 0 0 1年 2月间因右侧外踝部无明显诱因的肿痛 ,行走后加重 2月余来诊。查体见右外踝尖近段4cm至外踝尖远侧 3cm处局部梭型肿胀、沿腓骨长短肌腱腱鞘走行有压痛 ,腓骨长短肌肌力 4级 + ,腓侧通道挤压试验阳性。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抗“O”及类风湿因子均阴性、血沉略快。诊断 :腓骨肌腱炎。处理 :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口服、局部热敷、理疗、外用药物、患侧穿轻度外翻位鞋等措施治疗半年 ,休息时疼痛及肿胀略有减轻 ,行走时痛及行走后痛无改善。遂于 2 0 0 1年 8月份收住院行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 ,沿外踝后缘腓骨…  相似文献   

17.
男性,1岁,主诉右下肢短、马蹄足畸形。母孕期无致畸影响,家族中无同病患者。查体双侧大腿等长,右小腿短缩1.5cm,左足内外踝间距4cm,右足踝间距6cm,右内踝细小后移,外踝宽大前置,跟腱紧张。无其它畸形。X光片可见双股骨远端、双胫骨近端及左胫骨远端骨骺骨化核正常,右股骨远端骨骺骨化核未出现,右胫骨腓骨自中下段始分离,侧位可见二者交叉,上胫腓关节分离,胫骨较腓骨稍短;距骨发育小,脱位于分离的胫腓骨远端之间;(足母)趾及第一跖骨发育不全(图1)。诊断先天性下胫腓关节分离Ⅱ形。一期延长跟腱,3个月后行踝关节重建术。术中将胫腓骨远端之间的异常软组织清除,胫腓骨远端肠线捆绑合拢,长螺钉固定,修整畸形的距骨后复位,克氏针固定于胫骨。摄X光片证明复位满意(图2)。术后5个月随访,右下肢短缩2.5cm,足外形正常,踝关节屈伸受限。胫腓骨内固定取出后,将行肢体延长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切迹腓骨远端后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 B型腓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8例Weber B型腓骨骨折采用低切迹腓骨远端后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37例获得随访7~26个月,平均13.3个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及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89.3分。结论低切迹腓骨远端后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Weber B型腓骨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腓骨退旋延长术治疗伴外踝畸形愈合的踝关节二期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41例踝关节二期创伤性关节炎行踝上截骨术治疗,对其中21例伴外踝畸形愈合的患者行腓骨退旋延长术治疗,17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17例获得14~43个月(平均21.5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3.3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2周(11~15周).术前踝关节AOFAS评分为23~46分(平均27分),术后12个月评分为55~91分(平均80分),其中优5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76.5%.术后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术后出现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2例患者在最近X线片显示关节炎有轻微进展.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伴外踝畸形愈合的踝关节二期创伤性关节炎采用腓骨退旋延长术治疗,近期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旋腓骨颈动脉蒂腓骨上段骨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目的为以旋腓骨颈动脉为蒂腓骨上段骨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侧经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旋腓骨颈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旋腓骨颈动脉始于胭动脉,起点在腓骨头尖下(3.3±1.1)cm,干长(1.4±1.0)cm,外径(1.4±0.5)mm,其上行骨膜支与膝下外侧动脉下行骨膜支有恒定吻合。结论以旋腓骨颈动脉为蒂的腓骨上段骨瓣移植术具有手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