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建华  李英  宋丽丽 《河北中医》2013,35(8):1247-1248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根据证候不同,可有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及休息痢之分.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于本病范畴.痢疾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气血阻滞,气血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或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肠,使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所致.2012-05-2012-12,我们对门诊痢疾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红专 《河北中医》2010,32(1):126-127
痢疾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或寒湿留滞所致。多发于夏秋季节,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运用四诊八纲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将痢疾大致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和休息痢等。每个证型都具有各自的病因和机体反应特点。故临床护理中我们应力求辨证施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民间常用夏枯草治疗痢疾,疗效甚佳。笔者儿时曾患痢疾,即用夏枯草煎汤内服而愈。遂于日后诊务中,每遇痢疾等病,或单味或在复方中加用,每获良效。中医认为,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而形成。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在治疗时加用夏枯草能提高疗效,尤其是辨证属于湿热痢且热重于湿者,用之更佳。如治王某,男,20岁,因腹痛  相似文献   

4.
例 1.刘某某 ,男 ,2 5岁 ,1977年 7月 15日就诊。脓血便 3天 ,日数十次 ,里急后重 ,腹痛 ,汗出乏力 ,痛苦面容 ,舌红、苔黄、脉滑数。曾先后口服痢特灵、链霉素 ,静点庆大霉素、甲销唑等无效。诊为急性菌痢。证属湿热挟积滞于肠道。治宜清热燥湿 ,行气导滞。处方 :苦参、黄柏、木香、榔片、大黄各 2 5g ,水煎服 ,日 1剂。次日复诊 ,诉服药后泻浓血便 1次 ,再未便。里急后重及腹痛明显减轻 ,精神好转。继服 1剂 ,诸症消失。按 :急性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属中医的“疫毒痢”或“湿热痢”范畴。由外受暑湿疫毒之气 ,内伤饮食…  相似文献   

5.
聂秋霞 《四川中医》1997,15(2):32-32
白头翁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疫毒痢的常用方。《伤寒论》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又说:“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可知本方所治不是一般湿热痢,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疗效自不必说,但对于治疗慢性痢疾却应用者不多,若用之不当,反有伤胃损正之弊。慢性痢疾乃急性痢疾迁延而成。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等。此病理机制多为初痢治不得法,涩止大早或未及时治疗,使久病正虚、湿热留滞、病根未除,每受外邪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6.
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为主证。“里急”指腹痛窘迫,时有欲便之感;“后重”指肛门重坠,便而不爽,二者同时并见谓里急后重。【病因病机】痢疾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与饮食所伤两类。外邪致痢有湿热、疫毒、寒湿之分,而其中以湿热为主。外邪内犯肠胃,阻滞肠道气血,二者相互搏结化为脓血,则成痢疾。饮食所伤致痢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食肥甘厚味或不洁之物,酿成湿热,蕴结肠道,气血瘀阻而致;二是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阳被遏,寒湿滞肠,气滞血涩而致。痢疾的病机主要是病位在肠;病理关键是邪滞  相似文献   

7.
仇付丽 《河南中医》2011,31(6):616-617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中医应命名为疫斑,按病因及病变性质可分为湿热疫斑和温热疫斑;按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疫斑和伏邪疫斑。温热疲斑为感受温热疫毒所致,来势急,传变快,热象较重;湿热疫斑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起疫缓,变化较少;新感疫斑感而即发:伏邪疫斑非感而即发,乃邪伏入里,逾时而发。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温疫病临床思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属胸痹、心悸的范畴,其病机多为感受外邪、或因湿热、疫疾之邪毒的侵袭,或因情志不遂,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正气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增潭 《中医杂志》1989,30(3):44-49
甲型肝炎是湿热蕴郁而发病,治疗用清热利湿之剂通常即可取效,而慢性乙型肝炎(以下均简称慢性肝炎,编者注)则不然,它的病因是疫毒之邪,其性有似湿热,但与一般湿热不同。患者受疫毒病邪长期慢性损害,其临床表现虽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二个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柏马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73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于下。临床资料 73例中湿热痢66例,疫毒痢7例(依靠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确诊);男52例;女21例;年龄以10~45岁为多。病程2~4天50例,5~10  相似文献   

13.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频。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误区 目前中医界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所致,对其病因病机多认为系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蕴积中焦,胶结不解,加之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诱因,出现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其病因大多认为是温热疫毒,但亦有人认为是湿热疫毒。笔者等通过对江西地区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出血热的病因比较复杂,不仅有温热疫毒,也有湿热疫毒,还有寒湿疫毒。而其中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正确认识湿邪对该病的致病特点,灵活运用祛湿诸法,对指导出血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痢疾为儿科常见疾病,如不及时诊治,易变生它病而危及患儿生命。张士卿教授对此病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小儿易患痢疾,内因责之脾胃虚弱,外因责之饮食不节,感受湿热邪毒;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临床治疗以清热止痢、行气止痛、消积导滞为主。故临证选方以小儿痢疾神方为主方,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染蛊、疫病、火毒等。其病初多为疫毒、湿热、痰浊、瘀血之邪内盛,瘀阻脉络,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阳虚阴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用、基础方加减、单方验方与中成药应用等治法,对肝性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HIV/AIDS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 近 10年艾滋病中医研究概况近 10余年来 ,中医对HIV/AIDS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特别是在用于艾滋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的开发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表明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具有很大潜力[1] 。运用中医理论研究HIV/AIDS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 ,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系感受疫毒———温毒湿热之邪 ,稽留于三焦或伏于血络 ,而其发病和发展更取决于人体精气或元气的盛衰。一旦人体正不胜邪 ,则潜伏的疫毒萌动鸱张 ,由里而发 ,流溢…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的中毒性痢疾与祖国医学的“疫毒痢”及“疫痢”是极相似的。“疫毒痢”病因是服食染于食物的疫毒,使疫毒之邪阻滞肠中,大肠传导失职,气血阻滞,出现痢下脓血。我院用复方白头翁汤,清大肠之热毒,加大黄消导攻下为主,五年来共收治中毒性痢疾5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无一例死亡。现介绍如下:一、休克型正虚邪实,热伤真阴,气虚欲脱。证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