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并对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25例,发生率为2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性别、关节炎、置换髋关节类型、术后主动锻炼、术中使用肌松剂、合并高血压和贫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均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避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病人积极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工作,同时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结果 15例老年病人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均康复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2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所有患者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监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合并疾病的治疗等. 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6例,发生率59.3%.其中1例麻醉后发生心肌梗死致死亡,1例术后心律失常,4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合并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经加强围手术期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 结论 重视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1-59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40例年龄>65岁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全麻方式行髋关节置换术,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7d内行下肢彩超检查,以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2.86%,女性、肥胖、应用骨水泥、血型为"O"型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其中血型为"O"型是保护性因素,其他都为危险因素,性别、应用骨水泥和肥胖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OR值依次为10.03、8.03、3.07。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临床上应注意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对于危险因素较多的老年患者,应在术后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以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以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两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空心钉内固定,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 A )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发生率为11.1%。死亡1例,病死率为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是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常见,与年龄、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等相关,需加强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基础疾病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采用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基础疾病老年股骨颈骨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老年患者经随访12~15个月,无失访病例。按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优1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全组于术后2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无坠积性肺炎、心衰、褥疮、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X线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积极控制合并基础病是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基础疾病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选取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整体护理中,实施积极治疗患者合并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在治疗护理中注意回避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积极应对术后并发症,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下肢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仅3例经B超证实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 本护理方法 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疗效,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9例高龄股骨颈骨折.结果 29例经6个月以上随访,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小、术后康复快的优点,适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值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29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CRP最佳临界值,分析在众多可能影响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冠心病、是否开放性损伤及CPR值)CRP是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确定CRP的最佳临界值为33.95 mg/L,将患者分为高CRP组(CRP≥33.95 mg/L)与低CPR组(CRP <33.95 mg/L).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体重指数及CRP是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体重指数及CRP均是影响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CRP值是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是否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09年4月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者共96例,股骨颈骨折49例,头缺血坏死3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4年,发生并发症27例,其中疼痛6例,假体脱位3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股骨骨折4例,假体松动4例,髋臼磨损3例;双下肢不等长5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假体质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合理选择人工假体,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方法:36例高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锻炼,术后3天使用下肢关节活动仪(CPM)行功能锻炼及髋关节主动活动.结果:本组术后32例患者伤口I/甲愈合,无下肢深静脉栓塞、肺部感染、切口浅感染等;2例出现脱位,予再次切开手术复位而愈;2例死于其他疾病.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固定良好,无松动、断裂、下沉等情况.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8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94%.结论: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切口小,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较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研究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半髋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髋关节评分的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9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患肢侧别、伴随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90例,半髋关节置换术20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8例。男145例,女345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75.3±9.5)岁。骨折类型主要为Garden IV型,摔伤是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半髋置换组对比全髋置换组,患者年龄更大、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大,优良率越低(OR=1.139,P<0.001),术式对患者髋关节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336)。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老年女性,多由摔伤等低能量损伤导致。半髋置换术较全髋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患者年龄越大,术后髋关节功能越差。年龄较大、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可考虑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龄较小、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46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中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65min。1例合并肝硬化由于肝功能受损,术中出血约400 mL,术中给以输血2 U。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31例,良9例,可4例,差2例。无坠积性肺炎、心衰、褥疮、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X线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时间短、出血少,减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髋关节置换术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使用,加上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1],在术后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从而引发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为了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本院对收治的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5月,共收治脑卒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全部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行半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尽早恢复半坐卧位,常规抗感染及原发病的治疗。麻醉失效后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髋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运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1周。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年~4年2个月,平均2年,16例髋关节功能在术后2~4.5月(平均3个月)恢复至近似于受伤前的状态,4例髋关节功能较之前稍减退,1例死亡。结论对脑卒中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充分评估,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掌握好适应证,选择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可取得比较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凤莲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17-1518
目的:总结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的最佳对策。方法:回顾分析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男12例,女19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18例;陈旧股骨颈骨折5例;髋臼发育不良、骨性关节炎4例4髋;股骨头坏死4例4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16髋;全髋置换术15例15髋。年龄61~96岁,平均70.5岁,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因肺感染死亡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全部病例恢复行走功能,无疼痛及跛行。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防治和护理,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采用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磺达肝癸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穴位贴敷安慰剂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为对照组,术后采用磺达肝癸钠联合穴位贴敷活血通络膏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采用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磺达肝癸钠进行治疗,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帮助改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探讨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70~94岁,平均80.5岁.关节置换方法有人工双极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全部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血栓再通.住院期间患者无死亡.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适宜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