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43岁 ,右内踝痛伴足底麻木逐渐加重 1年。在外院多次拟“踝管综合征”行封闭治疗 ,疗效欠佳 ,现因行走不便入院。查体 :右内踝下方无红肿 ,内踝尖下方压痛明显 ,麻木放射足底和第 4、 5趾 ,足底及第 5趾触痛觉减退 ,踝关节活动正常 ,第 4、 5趾活动受限。X线片示踝关节及右足未见异常。入院后于局麻下行屈肌支持带切开胫后神经减压术 ,术中见屈肌支持带压迫胫后神经 ,张力高 ,完全切开屈肌支持带 ,见胫后神经松驰 ,但胫后神经屈肌支持带部分呈梭形肿大 ,直径约 0 8cm ,长约 3cm ,质软 ,受压后患者感觉足底麻木。…  相似文献   

2.
<正>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或三角韧带复合部,分为浅、深两部分,浅部为屈肌支持带,从内踝前下方约25~31 mm,向后下斜向跟骨内下方,抵止部宽32~50 mm,呈梯形,途经并覆盖从前到后宽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母长屈肌腱,形成腱间隔,融于各肌腱外被的滑液鞘上,分隔并约束三腱和胫后动、静脉与胫后神经,维持踝内侧各部组织不会前后移位和叠压[1](图1)。深部是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 ,34岁。因右足趾旋转撕脱性离断 2 h急诊入院。检查 :右足趾皮肤从跖趾关节内下方斜向第一趾蹼撕脱 ,长伸肌腱及趾骨从近节中份离断 ,长屈腱抽出 ,跖趾关节尚完好。急诊行断清创再植术 ,术后 5 d再植断因静脉危象而坏死 ,术后 14d行断解脱术 ,咬除部分残存的近节趾骨 ,保留第一跖趾关节完整性 ,趾近断面软组织扩创后 ,趾残端形成一个约 3.0 cm× 4.2 cm大小创面 ,为覆盖裸露的骨质和关节 ,决定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趾残端。沿内踝后下胫后动脉搏动点与第二趾趾尖连线标记足底内侧动脉走行 ,确定第二…  相似文献   

4.
1995年4月我科收治了一例胫后肌腱脱位的16岁女体操运动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在入院前2周训练时突觉内踝疼痛,不能活动,同时发现内踝皮下有一从后上向前下的硬索,足跖屈位并以手推硬索可使之回纳于内蜾后方。以后该现象反复出现。入院体检发现右内踝后略肿胀,轻压痛,踝关节活动正常,当足跟内翻足背屈位时用力跖屈,则有一硬索样物从内踝后向前脱出,位于内踝皮下,将足置跖屈位,以手推可回纳。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在该病例,我们采取了手术治疗。在跟骨阻滞麻醉下对患者做沿内踝后下缘的6cm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屈肌支持带撕裂,胫后肌腱紧贴内踝后下缘,将足内翻背屈时胫后肌腱可脱出,肌腱滑车较浅。于踝尖上2.5cm处的胫骨内侧面做一1.6cm×1.6cm,厚0.5cm的滑行骨瓣,肌腱复位后,将滑行骨瓣向后滑动0.5cm,挡于肌腱内侧(附图),以一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骨瓣,而后于骨瓣外修复屈肌支持带,最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在足跖屈位行膝下石膏托固定6周。石膏拆除后行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右踝活动范围如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18岁.因交通事故致左足与右小腿毁损伤2 h急诊入院.检查:右小腿从胫骨平台下8 cm至踝关节平面呈环形毁损性不全离断,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小腿主要血管神经断裂与缺损,趾端无血供.但肢体远端从踝关节以远损伤较轻.左足背侧从第五跖趾关节至踝关节前内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 cm ×12 cm),骨和肌腱外露,足背动、静脉和(足母)长伸肌腱缺损6 cm,胫后动脉博动良好,趾端血供和足底感觉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足母)长屈肌腱转移联合界面钉固定重建慢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 2004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32例35足慢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1例22足,女11例13足;年龄32~8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132 d.29例有患足用力蹬地史,3例无明显诱因.均有走路无力症状,Thompson试验阳性31例33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56.09±7.25)分.MRJ示跟腱断裂裂隙为0.5~5.0 cm.术中足内侧小切口联合跟内侧切口或直接跟内侧切口取(足母)屈肌腱,所切取近端(足母)长屈肌腱长度超过跟骨结节3 cm,界面钉于跟骨固定肌腱.结果 1例因伤口张力过大术后1周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4个月.术后12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4.22±4.6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28例,良3例,可1例.无腓肠神经及胫后神经损伤、跖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 (足母)长屈肌腱转移联合界面钉固定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具有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臃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 ~10 mm.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锯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1岁。于1995年6月9日早晨在井下作业时不慎从1.5米高的矿车上跌下,半蹲左足外翻位着地,随即又被重约100kg的物体压在左膝上,当时左足内侧皮破、流血、骨质外露,左足变形呈勾状足,未作处理12h后送入我院。X线片示左距下关节脱位、跟骨及舟骨等向外移位、距骨仍在踝穴中。立即在局麻下清创复位。术中见左内踝下横形伤口4cm×7cm、伤口为煤渣污染,距骨外露,胫后动脉断裂栓塞、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腱被拉长,以趾长屈肌腱尤甚、拉长约4cm,三角韧带中的跟胫韧带断裂。清创后结扎胫后动  相似文献   

9.
烧伤瘢痕挛缩致踝关节完全性前脱位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男 ,8岁 ,右足背烧伤致背屈畸形 7年余 ,于 1 994年 1 1月 2 9日入院。出生后 3个月右足背 ,踝部、小腿烧伤 ,换药愈合后瘢痕挛缩。查体 :右足跟后侧着地 ,跟骨结节特重跛行 ,足背屈 90°与小腿平行 ,足背与胫前皮肤瘢痕粘连 ,足底正对前方 ,右下肢长度较健侧短 1 0cm ,X线片示 :踝关节向前方完全性脱位 ,足骨与胫骨平行发育正常。诊断 :右下肢皮肤瘢痕挛缩并踝关节完全性前脱位。治疗  1 994年 1 2月 9日在全麻下行右小腿踝部瘢痕切除松解 ,见趾伸肌腱短缩 ,被动将足踝复位困难 ,将诸伸趾肌腱Z形延长 3cm ,距骨复纳踝关节呈 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 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6例高压电烧伤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其中单侧缺损者11例、双侧缺损者5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为25~75岁。彻底清创后拟用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4.0 cm~12.0 cm×8.0 cm。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充分评估患肢血管损伤程度, 明确血管网的分布和交通吻合情况, 及早应用具有可靠血运的带蒂轴型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13.0 cm×8.0 cm。供瓣区创面采用头部刃厚皮或大腿中厚皮修复。统计足踝部各区创面采用的皮瓣情况, 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患者行走功能。末次随访,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并评级。结果采用逆行足背皮瓣修复2个趾区创面, 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3个内踝区创面、2个足跟区创面, 采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 采用逆行足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5个足...  相似文献   

11.
距下关节不全离断再植成活一例汪枚初,向治民,裴新华,钟继平,南少银,李圣华患者男,23岁。1989年7月22日压断右距下关节,伤后9小时入院。检查:右距下关节,大、小隐静脉,足底动、静脉,皮神经、隐神经、胫神经、跟腱、股趾长屈肌腱、腓骨长、短肌腱均完...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34岁。因右足趾旋转撕脱性离断2 h急诊人院。检查:右足趾皮肤从跖趾关节内下方斜向第一趾蹼撕脱,长伸肌腱及趾骨从近节中份离断,长屈腱抽出,跖趾关节尚完好。急诊行断清创再植术,术后5 d再植断因静脉危象而坏死,术后14 d行断解脱术,咬除部分残存的近节趾骨,保留第一跖趾关节完整性,趾近断面软组织扩创后,趾残端形成一个约3.0 cm×4.2 cm大小创面,为覆盖裸露的骨质和关节,决定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趾残端。沿内踝后下胫后动脉搏动点与第二趾趾尖连线标记足底内侧动脉走行,确定第二跖骨纵轴中点为皮瓣血管蒂的旋转点,根据受区面积和距旋转点之间的距离,设计皮瓣的切取范围和位置。沿设计线切取皮瓣,并在深筋膜和跖腱膜之间,由近向远分离皮瓣所携带的血管蒂至旋转点,务必保证血管蒂及其分支包含于皮瓣之中,并将足底内侧神经的一半从主干中分离出,使其连带于血管蒂中,待皮瓣仅余远近两端血管蒂与足部相连时,阻断近端血供,见皮瓣血运好,切断近侧端血管神经蒂,将皮瓣通过切开皮肤转移至受区,皮瓣携带的神经与趾腓侧趾神经残端吻接,皮瓣完全包裹创面,供区植中厚皮闭合。皮瓣成活顺利,随访8个月,皮瓣色泽外形俱佳,感觉已恢复,两点辨别觉18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术式.方法 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动脉造影,观测躅横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躅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观察足内侧皮瓣内的动脉吻合和分布范围.临床上应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2~54岁,平均32岁.皮肤缺损面积2.5 cm×3.5 cm~7.5 cm×9.5 cm.结果 <足母>横动脉与躅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足母>展肌表面形成动脉网.临床上采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均获得成功.皮瓣切取面积3 cm×4 cm~8 cm×10 cm.全部病例随访1~3年,平均2年,皮瓣全部成活,无破溃、臃肿,足、踝部功能正常,足部血供佳.结论 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皮瓣旋转点最远可前移至<足母>趾近节趾中点,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好、手术方式简便、切取后对足部血供影响较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4.
在足底浅层有两块相并一起的扁平形肌肉,其内侧是外展(足母)肌,靠外侧为屈趾短肌,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由跖管进入足底分为跖内外侧动静脉及足底内外侧神经支,分别行走于外展(足母)肌、屈趾短肌深面营养肌肉及皮肤,临床上形成了以胫后动静脉末端及保留支配肌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修复足底前部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的皮瓣,对20侧成人足底内侧血管进行了观察。 一、足底内侧动脉自(足母)展肌起点深面,起自胫后动脉,距起点约2cm处,分为浅、深2支,浅支布于足内侧缘皮肤,深支在(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前行。其末端有5种情况:①参予十字吻合,7/20;②与第一跖底动脉吻合,占8/20;③与足底动脉弓吻合,  相似文献   

16.
微创切取长屈肌腱重建慢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切取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22例22足慢性跟腱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8岁。21例有患足用力蹬地史,1例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为27~1 025 d,中位时间51 d。均有走路无力症状,Thompson试验呈阳性。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53.04±6.75)分。MRI示跟腱缺损长度为4.2~8.0 cm。术中作中足足底内侧切口和趾间关节跖侧平行横纹的小切口分步切取长屈肌腱,切取长度为超过跟骨结节10.5~13.5 cm,作3束反折编织缝合。界面螺钉或锚钉于跟骨后结节固定肌腱。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2.98±5.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03,P=0.000);获优1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9%。随访期间均未见胫、腓肠神经损伤、跖底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微创切取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小腿及足部严重外伤常造成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外露,有时合并主要血管损伤。只有用大块皮瓣,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肢体,但由于主要血管损伤,已不可以作为血管蒂使用。我院2004年5月-2005年10月应用游离胸脐皮瓣串连对侧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病例1:男,25岁,右小腿及足砸压伤后出现下肢筋膜室高压,右足皮肤自踝前大部分坏死,皮肤软组织缺损约18 cm×12 cm,足背伸肌腱裸露,第1、2足趾坏死(图1 a、1b)。CT示胫前血管自小腿中1/3闭塞,胫后动脉完好。病例2:男,32岁,右小腿挤压伤致右足踝部…  相似文献   

18.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胴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9cm×4 cm.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趾短屈肌肌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足底内侧皮穿支,供养足底内侧皮瓣;向<足母>展肌和舟楔骨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足内侧皮穿支,供养足内侧皮瓣.11例足内侧穿支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2 cm×3 cm~11 cm×5 cm.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 以足内侧穿支血管营养的足内侧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 cm.结论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24-628
患者1 男性, 26岁, 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 大小便可部分控制, 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 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 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 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 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 患者拒绝,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 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 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 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 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 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 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 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 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 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