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炎症性疾病,以形成乳腺组织肉芽肿为主要病理表现。目前,临床上关于GLM出现反应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的报道较为少见,近期我科收治了GLM伴反应性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患者一例,通过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院15 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结果 15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病理结果证实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临床认为此病虽属良性,但易误诊为乳腺癌及乳腺导管扩张症,最终诊断依赖病理结果,一旦确诊应积极的行象限或区段切除.  相似文献   

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病变.治疗手段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以及手术,临床上常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GLM病程长,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8例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1例手术治疗辅助术后中药治疗病人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手术加术后中药治疗能有效防止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26岁。主因发现右乳肿物1.5个月入院。患者1.5个月前发现右乳有一肿物,如核桃大小,右乳偶有乳头溢液,溢液为淡黄色,无表皮红肿及静脉曲张,肿物逐渐增大。15d前,自输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自发病以来,最高体温37.5℃。患者31个月前行"剖腹产"手术,产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刘晓雁  佟琳  罗强  徐飚  赖米林  王蕾 《广东医学》2016,(16):2454-2456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原菌分布情况,探讨细菌感染在该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组织块、脓液、分泌物等标本,经培养分离后再鉴定,并用 K -B 法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190例患者中,66例患者标本提示细菌阳性,阳性率为34.8%。其中49例分离出棒状杆菌,占74.2%(49/66),以水生棒状杆菌、微小棒状杆菌为主。通过延长培养时间、改善培养条件、留取脓肿周围组织等方式,棒状杆菌阳性率逐年升高。此外培养阳性率较多的细菌还有表皮葡萄球菌11例(16.7%),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3.0%),铜绿假单胞菌2例(3.0%)。结论棒状杆菌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7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6-45岁,以乳晕外肿块就诊。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是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田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60-2661
目的探究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6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理特点。结果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后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且容易误诊为乳腺癌,所以行病理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结论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行病理检查,对其术前诊断,术中确诊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女,36岁,已婚,妊娠年龄31岁,妊娠1次,产2次(双胞胎),自然生产0次,手术产1次,因乳头先天性发育不良未哺乳。无吸烟史,无长期服用避孕药史。有过敏史,多次发生原因不明的全身皮肤过敏伴局部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0.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牦床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临床发病病因不明,标本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均查不出致病原因,多为单侧乳腺受累。临床多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我院199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26例住院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连成  赵敏霞  郑享珍 《吉林医学》2011,(21):4442-4442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与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例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治疗资料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经产妇,平均年龄34岁,单侧乳腺肿块,超声检查可见低回声结节,组织学表现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经过手术治疗后,都痊愈出院,随访1例复发。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应用手术治疗,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形成乳腺组织肉芽肿为主要病理表现。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手段之一,常用的方式包括口服、静滴、局部封闭等,局部外用治疗该病国内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分析1例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GLM的临床资料,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扩大切除手术方式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60例入选本研究,均经石蜡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采取扩大切除治疗,观察2组疗效差异。结果:经随访,观察组治愈28(93.3%),复发2(6.7%),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23.3%),P<0.05;观察组对乳房外形满意度16(53.3%),与对照组17(56.7%)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扩大切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疗效较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泌乳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泌乳素对GLM的促炎作用.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外科就诊并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LM的患者64例及健康体检女性30例,对GLM患者与健康人群的泌乳素水平进行比较;观察GLM患者的乳头凹陷情况、乳头溢液情况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深圳地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棒状杆菌感染与GLM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67例深圳地区G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菌培养检测棒状杆菌情况,根据是否感染棒状杆菌将其分为感染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2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GLM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96.2%)患者有生育史,17例(65.4%)有积乳病史,5例(19.2%)产后未哺乳;10例(38.5%)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6例(23.1%)有乳房外伤史。26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核心穿刺活检20例(76.9%),麦默通微创(MMT)术后确诊6例(23.1%)。9例病变范围局限者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7例病变范围广泛者术前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病灶范围缩小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后治愈。结论 GLM的发病可能与乳汁淤积、乳头凹陷及乳房外伤相关。GLM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需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控制GLM患者的病情,但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痰邪致病"的理论研究出发,结合痰邪致病的特点,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发病特点与中医痰湿体质之间的关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痰邪贯穿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的全过程,认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以痰邪致病为主要病邪所引起的结块性疾病,与中医"痰湿夹杂"侵及肌肤相关。临床辨治应从痰论治,从肾、脾、肝入手,将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希望痰邪致病理论能够为GLM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思路提供新的启发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周素娟  郭华 《吉林医学》2013,34(23):4742-4743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1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女性,均为经产育龄女性,1例男性,以乳腺肿物就诊,超声检查可见低回声结节,组织学病理特征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炎性反应,小叶结构通常存在,小叶内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例复发。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是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细菌16S rDNA 序列为分子标记,对12例来自华南地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GLM)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子鉴定,从而探讨该地区肉GLM与潜在致病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收集到的12例脓液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对在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并进行初步的鉴定。进一步通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总DNA并利用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PCR 扩增,然后测定其核酸序列,在Gen-Bank中通过BLAST比对查找其同源序列并进行分子鉴定,最后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所鉴定细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12例脓液标本经血琼脂平板培养后2例呈阳性,细菌检出率为16.7%,革兰染色结果表明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标本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棒状杆菌属16S rDNA序列达到99%的相似度,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DNF00591( KJ082041)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CIBU 090024(JF299190)聚类成为一枝。结论基于收集到华南地区12例GLM标本,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对GLM的细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kroppenstedtii棒状杆菌为致病菌导致华南地区GLM的概率约为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