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经右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食管癌病人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康复中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0月~2020年4月收治的食管癌病人62例,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按术中引流管放置情况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研究组33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联合纵隔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胸管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吻合口愈合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时间、胸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 2%vs. 37.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均有3例病人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1%vs. 10. 3%,P 0. 05)。研究组吻合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6. 56±6. 18)天vs.(40. 13±8. 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纵隔引流可以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漏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吻合口漏愈合时间,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的手术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123例行全胸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包括胸内吻合及颈部吻合者,男87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59岁.按吻合部位分为:胸内吻合组(Ivor-Lewis)74例,腹腔镜游离胃,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切除,右胸顶胃食管吻合,带蒂大网膜包埋吻合口;颈部吻合组(McKoewn) 49例,胸腔镜食管游离,腹腔镜游离胃,胃食管颈部吻合.比较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术后声嘶发生率、吻合口并发症(吻合口瘘及术后2个月内吻合口狭窄),手术时间、吻合口操作时间、手术中失血量、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123例无手术死亡.胸内吻合组与颈部吻合组相比,手术时间及吻合口操作时间均显著增长[(371.22 ±28.38) min对(313.47±18.77) min和(72.68±9.04) min对(36.14±4.43) min];术中失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吻合口瘘(4.1%对18.4%)和吻合口狭窄(1.4%对17.5%)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术后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0.89±3.81)天对(24.31 ±6.27)天];胸内吻合组与颈部吻合组术后声嘶及ARD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食管中下段癌,全胸腔镜下应用普通吻合器行Ivor-Lewis手术及袖套式大网膜包埋吻合口手术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对于上段食管癌仍应遵循McKoewn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颈部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行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的方式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98例)和手工吻合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食管残端癌阳性率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机械吻合组患者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4)min、(227±60) min、(6.3±0.9)d、(14±4)d,短于手工吻合组的(28.5±2.3) min、(301±81) min、(8.4±1.0)d、(22±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4,7.14,7.71,7.41,P<0.05);机械吻合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 (1/98),低于手工吻合组的8%(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 (5/98)和7% (6/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吻合组无食管残端癌,手工吻合组食管残端癌阳性率为4%(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吻合在食管癌颈部吻合中不仅能缩短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而且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食管残端癌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采用锥形管状胃颈部端端分层手工吻合与常规管状胃颈部端端机械侧侧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1年3月25日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连续收治的经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吻合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锥形管状胃手工组(锥形管状胃+端端分层手工吻合)和常规管状胃机械组(常规管状胃+端端机械侧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费用、胸胃扩张、胃食管反流症状、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纳入患者161例,其中男112例、女49例,年龄40~82岁。锥形管状胃手工组80例,常规管状胃机械组81例。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声音嘶哑、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时间长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28.35±3.20)min vs.(14.30±1.26)min,P<0.001],但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费用和胸胃扩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948.48±7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方法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08—2017-10间行食管癌手术1248例。其中左胸左颈手术636例,McKeown手术396例,全腔镜食管癌手术198例,食管拔脱术18例。术后均给予胃腔减压。常规组(729例)将胃管经鼻置入近胃窦部,对照组(519例)应用改制胃管经鼻行全胸胃减压。比较2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全胸胃减压较常规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食管-胃颈部吻合方法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月我中心完成232例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根据不同的颈部吻合方式分为2组:新式吻合组(颈部端端-侧侧-套入式吻合)68例,传统吻合组(以圆形吻合器做颈部端-侧吻合)164例,2组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切口,胃-食管颈部吻合,仅颈部吻合方式不同。比较2组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瘢痕狭窄、胃食管返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23.5±42.4)、(213.7±39.8)min,无统计学差异(t=1.675,P=0.09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4±24.2)、(87.6±27.3)ml,无统计学差异(t=-1.102,P=0.272);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2±3.5)、(12.8±6.0)d,无统计学差异(t=-0.771,P=0.441);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1.5%(1/68)、8.5%(14/164),无统计学差异(χ2=2.886,P=0.089);新式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5%(1/68),明显低于传统吻合组12.2%(20/164)(χ2=6.716,P=0.010);新式吻合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5.9%(4/68),明显低于传统吻合组18.3%(30/164)(χ2=5.919,P=0.015)。结论端端-侧侧-套入式吻合技术安全、可行,吻合口常见并发症(吻合口狭窄、消化液返流)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ml和(572.76±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0.76)℃,对照组为(38.53±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食管胃颈部吻合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将苏北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850例,按手术先后分成A、B两组。A组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87例,女138例;年龄(58.2±11.5)岁,其中食管上段癌27例,食管中段癌346例,食管下段癌52例。B组行全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98例,女127例;年龄(58.5±12.8)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3例,食管中段癌338例,食管下段癌5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A、B两组手术时间[(175.0±12.8)min vs.(171.0±10.5)min,t=1.702,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16.0±8.5)dvs.(16.3±8.8)d,t=1.77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个月,无失访,A组吻合口瘘(χ2=5.550,P<0.05),反流性食管炎(χ2=9.150,P<0.05),胸胃综合征(χ2=10.500,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食管癌手术中,管状胃代食管更符合生理解剖要求,降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吻合器在颈部胃食管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25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的胃食管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min vs.55±5 min, 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 vs.4.8%, 0% vs.9.5%,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颈部T形全机械侧侧吻合术(T-type full mechanical lateral anastomosis,TSA)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拟实施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1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4例。试验组采用TSA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两组的手术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吻合口面积。结果试验组手术吻合时间为(17.4±2.1)分钟,对照组为(25.8±3.0)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8±2.0)天与(14.3±2.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为12.96%,低于对照组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85%,对照组为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吻合口面积为(2.17±0.30)cm~2,对照组为(1.90±0.2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采用TSA可有效缩短吻合术时间、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双吻合技术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26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改良双吻合组(观察组,n=61)与传统双吻合组(对照组,n=65)。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80.82±40.93)min vs.(176.75±31.66)min]、术中出血量[(75.57±21.31)mL vs.(74.46±21.29)mL]、术后排气时间[(4.52±0.92)d vs.(4.51±1.11)d]、饮食时间[(4.77±1.02)d vs.(4.82±1.6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11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中观察组2例(3.28%),对照组9例(13.85%),观察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吻合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方式(机械或手工)对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104例)和手工吻合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较手工吻合组明显缩短[(15.5±5.0) min比(28.0±4.5) min,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8%(6/104)和3.0%(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10/104)和2.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工吻合相比,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操作简单、吻合确切,但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荷包钳法Ivor-Lewis术与手工荷包缝合Ivor-Lewis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探讨手工荷包缝合技术行胸腹腔镜Ivor-Lewis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51例胸腹腔镜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荷包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荷包钳组(术中采用荷包钳荷包缝合法)和手工组(采用手工荷包缝合法)。其中荷包钳组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51~80(67.98±7.07)岁;手工组86例,男61例、女25例,年龄52~83(67.76±8.18)岁。对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手工组荷包缝合时间短于荷包钳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荷包钳组(P均0.05)。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状胃或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手工荷包缝合技术和荷包钳法Ivor-Lewis食管切除术同样具有安全性,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无需专业器械,缝合方法简便易学,容易掌握,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中的技术方法,总结其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2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7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术,151例行手工吻合术。结果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管状吻合器组手术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管状吻合器适用于多数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吻合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对于颈段食管直径过细、胃长度不足等情况更宜手工吻合。术中切除胃小弯制作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对成功进行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在治疗高龄食管癌患者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8月手术治疗的75岁以上高龄食管癌患者70例的资料,其中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40例,右进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30例(开放组)。比较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胸、腹腔镜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短[(141.0±13.7)min vs.(203.8±22.0)min,t=-13.760,P=0.000],术中出血少[(82.5±28.8)ml vs.(224.3±40.3)ml,t=-17.176,P=0.000],术后24 h炎症因子IL-6水平低[(223.38±19.70)ng/L vs.(296.30±44.59)ng/L,t=-8.365,P=0.000],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12.5%(5/40)vs.40.0%(12/30),χ~2=7.050,P=0.008],肺部感染发生率低[12.5%(5/40)vs.33.3%(10/30),χ~2=4.419,P=0.036],术后2、4、12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高(P0.05)。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吻合口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食管癌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管状胃和全胃代食管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年龄大于60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7例6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全胃代食管手术组(全胃组)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组(管状胃组).全胃组63例,管状胃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心律失常、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肺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手术,无探查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心律失常、胸胃综合征发生率、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状胃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可以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改良三角吻合技术的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结肠重建手术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8年8月6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完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重建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比较,完全腹腔镜组重建时间短[(31. 9±11. 3) min vs.(42. 9±8. 3) min,t=-4. 295,P=0. 000],肛门排气早[(2. 9±1. 1) d vs.(3. 6±1. 2) d,t=-2. 423,P=0. 019]。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 0%(3/30)、16. 7%(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6~40个月,(14. 4±8. 3)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腹壁穿刺孔无肿瘤种植,吻合口无狭窄。结论完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安全可行,而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治疗老年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将7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治疗老年食管癌,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对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肠梗阻病人6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改良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Ⅰ期吻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51.34±20.28)分钟,出血量(120.73±26.98)ml,排气时间(2.98±0.75)天,住院时间(6.73±1.84)天,对照组分别为(180.60±24.88)分钟,(163.84±36.61)ml,(3.62±1.31)天和(9.65±2.42)天,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期吻合率为100.00%,对照组为12.50%,观察组术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2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平均得分等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5年生存率为84.37%,对照组为6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肠梗阻采用改良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机械吻合术与分层吻合术在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316例食管和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机械吻合组(162例,采用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和分层吻合组(154例,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分层吻合术)。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和2.0%,而分层吻合组则分别为3.9%和4.7%,两组比较P<0.01。两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88.8%、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防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方面,机械吻合优于分层吻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