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起搏是针对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传统的心脏起搏方式为右心室起搏,而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及希氏束旁起搏。传统的心脏起搏可引起心脏电活动以及机械活动不同步,增加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近期,左束支起搏因其起搏阈值低而稳定,安置时间较短,能有效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优点,成为克服上述局限性的一种替代方法。在本综述中将讨论现有对左束支起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闫群  李洁  郭兰燕 《心脏杂志》2021,33(4):429-432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对心房颤动(AF)伴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包括双心室+希氏束起搏(BiV/HBP)与右室+希氏束起搏(RVP/HBP)两种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26例AF伴HFrEF行HBP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BiV/HBP)20例,B组(RVP/HBP)6例,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腔大小、左心功能、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生化离子水平的改变及电极导线的参数等。 结果 AF并发HFrEF的患者HBP治疗可以缩小心腔,改善心功能。BiV/HBP与RVP/HBP组相比,心功能LVEF更差,左心室直径及容积更大,P<0.01,但2组治疗后心腔大小及心功能无显著差异;术后心功能LVEF与术前LVEF呈正相关,与术前ESV、EDV、左室大小和QRS宽度呈负相关。 结论 希氏束起搏治疗HF并发HFrEF是可行的,对于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更差(LVEF<35%)、QRS较宽的患者行BiV/HBP比行RVP/HBP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追求的目标,除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之外,希氏束起搏(HBP是过去多年生理性起搏技术的重要进展,小规模单中心临床研究证实HBP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由于HIS束特殊的解剖特点,HBP存在夺获成功率偏低和起搏阈值偏高,造成远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顾虑。左束支区域起搏是HBP基础上的进步,相比HBP有一定优势,兼顾了起搏的生理性和安全性。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心脏生理性起搏的传统和新认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为心力衰竭和传导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心肌起搏来改善心脏功能。基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中有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常规双心室起搏无反应。因此,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等更接近生理性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运而生,此外,单纯左心室起搏和多点起搏技术等也是未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发展方向。现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 P)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理性起搏方式[1],包括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图1)和左心室间隔起搏(lef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LVSP)[2]。LBBP是经静脉穿间隔后起搏近端左束支或其分支的起搏技术,通常同时夺获或不夺获局部左心室间隔心肌[2]。LVSP是在左束支区域的间隔起搏,仅捕获左心室间隔心肌,且未捕获左束支或未达到左束支捕获标准[3-4]。传统的右心室间隔起搏具有引起左心室电-机械不同步的风险,进而导致心功能下降[5-7]。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是真正的生理性起搏方式,通过直接夺获传导束实现心脏电-机械活动同步化,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8-9]。  相似文献   

6.
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的生理性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心脏的电机械同步性,改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而且可纠正大部分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改善心脏再同步化,但也存在起搏阈值高、R波振幅低和潜在的希氏束远端病变风险。左束支呈扇形分布左室间隔内膜面下,起搏阈值和R波振幅同右室心尖部相似,而且左束支近端起搏可纠正病变于希氏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备选方案。现就左束支的解剖、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电生理特点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对最佳心室起搏位点仍存在争议。传统右心室起搏,无论是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都会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较右心室起搏保持了左、右心室电和机械的相对同步性,但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仍相距甚远。随着植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andle branch pacing,LBBP)成为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HBP能产生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因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引起电-机械不同步导致或加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的风险。双心室起搏可改善心室不同步,但也无法消除电不同步,同时有较高的无应答率。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模式,但其起搏阈值较高且手术难度较大等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由于起搏阈值低且手术难度较低被认为是克服希氏束起搏局限性的有效替代方法。本文将从左束支起搏操作及夺获标准、左束支起搏并发症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脏收缩失同步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通过起搏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电-机械收缩同步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传统CRT方法主要指双心室起搏。近年来传导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起搏,在改善及恢复患者的同步性方面也展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上述方法效果不理想时,梁延春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侧间隔部起搏联合冠状静脉起搏可进行CRT,其可作为CRT方法学的重要补充。现复习既往文献,对CRT方法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试行LBBAP成功。术后心电图提示患者QRS波间期(QRSd)及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均较术前缩短[QRSd:(165.23±9.13)vs.(125.19±6.03)ms;LVAT:(77.6±6.50)vs.(50.58±6.64)ms]。术后常规超声提示5例患者LVEF、LVIDd、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提升。6例患者双室间同步性较前好转,7例患者左心室内同步性均较前提升。结论:LBBAP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常规CRT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 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 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 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 成功率高, 起搏参数良好, 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 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 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 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 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右心室起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束起搏虽然有很好的生理性,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近年提出的左束支起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被证实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左束支起搏既有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又克服了希氏束起搏和双室起搏的一些问题,且已有规范的手术流程,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应用前景良好。本文旨在综述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88-491
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右心室起搏虽然为广大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带来福祉,但其弊端也逐渐显露,非生理性的激动传导导致心功能恶化和心室重构,远期效益令人担忧。这一问题催生了希浦系统起搏的问世,但希氏束起搏由于其自身局限性仍难以普及。左束支起搏避免了希氏束起搏的局限性,且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具有独特效益,因而自提出以来就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本文主要就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心功能的影响以及未来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器械方法。传统CRT通过双心室起搏(BVP)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但BVP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因符合生理性起搏的优势,有可能替代传统CRT。本文就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在CRT中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左束支广泛分布于左室心内膜下,较His束起搏容易定位.除传统的多导仪标测His束电位协助电极定位外,国内学者创新性地采用经胸及心腔内超声和右室造影等方法协助电极植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阈值低,感知良好,起搏QRS波窄,短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导线相关并发症少,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良好.但目前L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  相似文献   

19.
希氏束起搏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相对生理性的起搏模式。对于心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定义,及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临床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脉冲起搏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CRT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1年后左心功能变化。结果:植入CRT起搏器后,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舒张充盈增加,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