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扬  王莉  李鹏  刘文兰  闫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280-1283

目的:比较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orthokeratology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OCVT)、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和单光框架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VL)三种方式对儿童近视的干预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09/10在陕西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中低度近视儿童120例,其中37例进入OCVT组,43例进入ortho-k组,40例进入SVL组。分析并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a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的改变量。

结果:本研究共103例儿童完成试验(OCVT组31例,ortho-k组37例,SVL组35例)。三组间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干预前后的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VL组受试者各参数的改善效果均低于ortho-k组和OC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CVT组受试者各参数的改善效果均略优于ortho-k组,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OCVT组受试者干预后1a裸眼视力大幅提高(P<0.05),等效球镜度显著降低(P<0.05),眼轴无显著增加(P>0.05); ortho-k组受试者裸眼视力显著提高,等效球镜度显著降低,眼轴明显增加(P<0.05); SVL组受试者裸眼视力显著下降,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显著增加(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儿童近视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视觉训练的时机、方法、时长和频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对屈光参差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收集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35例7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测裸眼远视力、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

结果:术后1、3mo的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远用等效球镜度、双眼屈光度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 术后3mo的单眼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较术前戴镜明显提高(P<0.05); 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未对患者的调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助于恢复双眼协调一致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觉生理性手指操对预防青少年近视及控制发展的作用。方法:选择散瞳检查为低度近视或视力正常,基本无生理屈光度,双眼均正位或水平隐斜<8△的7~14岁青少年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所有散瞳后屈光度(等效球镜)≥-1.00D者配戴远用近视镜,屈光度<-1.00D(等效球镜)者不配戴任何眼镜;观察组干预方法:予生理性手指操,每天做两次眼操训练,每次3~4min。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1a测定两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位异常改变或隐斜度。结果:干预后1a观察组近视屈光度、眼轴增加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例原有外隐斜患者隐斜度有一定程度改善,原无隐斜患者出现内隐斜2例,而对照组未出现外隐斜度改善现象,亦未出现内隐斜患者。结论:视觉生理性手指操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有良好效果,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隐斜。  相似文献   

4.
朱梦钧  何鲜桂  朱剑锋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34-1037
目的 观察调节功能优化训练对改善青少年近视裸眼视力以及双眼协动参数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54例(108眼)6 ~14岁青少年低度近视眼患者,其中29例(58眼)患儿进行调节功能优化训练,每周2次,共8周,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记录患者训练前后裸眼视力以及调节功能的变化;其余25例(50眼)作为近视对照组,配戴普通单光眼镜,记录8周内患者裸眼视力等的变化.采用SPSS 11.5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8周后,治疗组裸眼视力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提高了(0.18±0.15) logMA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对照组裸眼视力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则下降(0.07±0.16) logMA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初始裸眼视力相比,治疗组裸眼视力在训练10次(5周)后即发生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训练8周后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分别从训练前的(9.78±3.24)D、(-4.12±1.69)D、(5.03±3.29) min提高为(13.94 ±4.71)D、(-5.91±2.62)D、(8.00±4.4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负相对调节以及AC/A值则无明显改善(均为P>0.05).结论 调节功能优化训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近视调节功能以及裸眼视力的训练模式,希望通过不同训练方案之间的灵活搭配,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青少年近视的眼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配戴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与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对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226例近视患者分别选择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观察组)、单光框架眼镜(SVLs对照组)和角膜塑形镜(OK镜对照组)作为矫正方式,分别于初次就诊、6个月、12个月时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轴、角膜曲率、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等检查,并比较分析。结果 基线眼轴(F=1.162,P>0.05)、等效球镜(F=0.846,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观察组眼轴增长小于SVL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4,P<0.05)。观察组近视进展量小于SVLs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41,P<0.05)。结论 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对儿童近视的控制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距离工作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距离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关系.方法 以28名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8~19个月,每3个月记录近距水平隐斜、AC/A、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等近距离眼动参数,检测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根据首次与末次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计算年近视进展量作为近视加深速度,分析各近距离眼动参数与年近视进展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A、调节滞后及调节幅度与年近视进展量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6,-0.495及-0.463,P均小于0.05);考虑到AC/A与调节滞后相互关联,将AC/A作为控制因素再行分析,调节滞后与年近视加深量仍有相关性(r=-0.383,P<0.05).结论 近距离工作时高调节滞后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为青少年近视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06/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6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在验光后给予常规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3例则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视力(LogMAR)、验光指标(等效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眼生物学参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治疗1a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51±0.12 vs 0.73±0.15),等效球镜度数(-0.23±0.05 vs-5.32±1.35D)及柱镜度数均小于对照组(-1.53±0.22 vs-1.97±0.35DC)(P<0.001)。治疗1a后两组眼轴长度较治疗前增长且治疗后对照组眼轴更长(25.53±0.84 vs 25.95±0.83mm);治疗后观察组晶状体厚度较治疗前增加(3.39±0.19 vs 3.31±0.15mm)(P<0.05)。治疗1a后观察组调节幅度(14.29±1.37 vs 12.90±1.07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方法 110例青少年近视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55例和框架眼镜组55例。应用分光检影设备对两组患者初次戴镜,及戴镜12月后双眼调节反应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调节滞后量,并统计分析。结果初次戴镜,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同框架眼镜组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戴镜12月后,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调节反应改变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2月后同初次戴镜相较,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无显著差异,框架眼镜组则差异明显,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明显大于应用框架眼镜矫治,而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矫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5/2018-08于我院就诊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126例126眼(均取右眼数据),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mo后随机进行分组,试验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低浓度(0.01%)阿托品滴眼液1次,对照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1次。随访观察眼轴、等效球镜度、最佳矫正近视力、瞳孔直径、调节幅度、泪膜破裂时间、眼压的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1a,试验组和对照组低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3±0.03、0.22±0.05mm,中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2±0.03、0.20±0.05mm; 低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7、0.21±0.08D,中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5、0.20±0.09D,两组之间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变化均有差异(均P<0.05)。治疗1a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近视力、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瞳孔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调节幅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OK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轴及屈光度的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在我院配戴OK镜1年以上、随访资料完整的180例(30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配戴常规框架眼镜组.比较分析两组戴镜前与戴镜后3、6、9、12个月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眼压,记录配戴OK镜患者和框架组患者的近视增长率.结果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正相对调节的改变。

方法:对42例84眼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视觉训练组和观察对照组,统计两组训练4wk后的视力、平均屈光度及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2,4wk后的5m时正相对调节量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训练4wk后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1,2,4wk后的5m正相对调节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训练组训练前与训练4wk后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P<0.01)。

结论: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正相对调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7-10/2018-11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眼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联合组60眼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a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屈光度、眼轴、调节幅度、亮瞳直径、暗瞳直径、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BUT),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DVA和BCNVA组内和组间均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等效球镜度均明显进展(P<0.01),分别进展0.21(0.03,0.53)、0.40(0.15,0.74)D;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眼轴长度均显著增加(P<0.01),分别增加0.13±0.19、0.22±0.21mm。治疗前后对照组调节幅度、亮瞳和暗瞳直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联合组调节幅度显著下降,亮瞳和暗瞳直径显著增加(均P<0.01),且治疗后联合组调节幅度低于对照组,而亮瞳和暗瞳直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LLT、BUT均显著降低(P<0.01),且降低幅度均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26.7%vs 15.0%,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可协同增强青少年的近视控制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与佩戴框架眼镜后各自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1个月、6个月、1年。结果 (1)调节滞后量: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5±0.28、0.92±0.16、0.62±0.13、0.6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03±0.27、1.03±0.19、0.82±0.11、1.08±0.16。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灵敏度: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33±2.65、10.82±2.06、10.90±2.48、11.0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9.56±2.32、10.76±1.88、10.85±2.08、9.02±1.97。两组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月、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1年:实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实验组戴镜后对调节滞后量的改善较明显,并使其逐渐趋于正常化;对照组对调节滞后量改善较慢,不能使其达到正常值,且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滞后量会变大。(2)实验组对调节灵敏度的改善更快,对照组较慢,在近视度数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两组的调节灵敏度相似,近视度数增长后调节灵敏度下降。(3)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效果。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例69眼,年龄9~15岁,等效球镜≧-6.00D,球镜度数≧-5.50D,夜间戴四区五弧设计的OK镜,目标降度( TP )=5.00 D。戴OK镜至少1 mo后,残余度数稳定后予框架眼镜矫正。随访观察2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健康状况。结果:(1)裸眼视力的变化:矫正前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夜;1wk;1,3mo 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矫正1夜;1wk;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后视力趋于稳定;(2)屈光度的变化:矫正前的屈光度为-6.82±0.71D,联合矫正1a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矫正2a 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的变化: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 为26.19±0.54mm,1a 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矫正前增长0.19±0.28mm (P<0.05);(4)轻度角膜点染发生率较高:经停戴、清洁镜片及使用保护角膜眼药水均能改善。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1a,近视未进展;联合矫正2a,近视仅有轻度进展。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分析2016-01/2017-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13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轻度近视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远近视力差值、立体视锐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LogMAR)、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角膜曲率低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术可改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和散光,且能改善角膜曲率和延缓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18.
卢毓敏  马胜生  罗铭  梁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60-1963
目的:观察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7门诊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眼。治疗组采用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近视,对照组则采用配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的常规方法治疗近视,两组患者戴镜后每3mo复查,1a后观察各组近视进展指标、调节功能指标,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戴镜1a后治疗组病例裸眼视力、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变化不大趋于稳定,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病例裸眼视力较戴镜前下降,屈光度数增加,眼轴增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a后调节幅度与调节反应指标较治疗前改善,AC/A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调节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近视有助于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有助改善患者的眼部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orthokeratology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 OCVT)对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20例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平均年龄(11.18±1.8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17±1.13)D。方法 120例儿童根据临床上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被分为OCVT组(37例)、角膜塑形镜组(orthokeratology, Ortho-k,43例)和单光框架眼镜组(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 SVL,40例)。观察并比较三组儿童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的调节功能变化,并对OCVT组按照年龄中位数进行进一步的分层比较。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A)、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ve sensitivity,AS)、调节滞后量(accommodative lag,Lag)、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和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结果 共103例儿童完成试验(OCVT组31例,Ortho-k组37例,SVL组35例)。OCVT组干预前的AA、AS、Lag、NRA、PRA分别为(14.21±2.05)D,(8.87±1.80)cpm,(0.71±0.38)D,(1.80±0.38)D,(-1.85±0.42)D,干预后1年分别改善为(15.34±2.16)D、(11.16±2.18)cpm、(0.31±0.27)D、(2.15±0.35)D、(-2.08±0.45)D,其对调节功能的改善显著优于Ortho-k组和SVL组(P均<0.05)。分层比较显示,OCVT组低于年龄中位数者的AA、AS、Lag、NRA、PRA改变量与高于年龄中位数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OCVT是一种较好的改善其调节功能的方法,但最佳的视觉训练类型和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1/2015-08于我院采用长期配戴OK镜进行近视矫正的160例3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配戴并完成随访。统计配戴OK镜后2a的角膜、结膜并发症; 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配戴OK镜后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矫正视力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裸眼视力。

结果:所有患眼共出现Ⅰ~Ⅱ级角膜点染98眼,Ⅲ~Ⅳ级角膜点染18眼,视觉异常15眼,角膜压痕16眼,结膜充血10眼,角膜无菌性浸染8眼,过敏性结膜炎8眼,经对症干预治疗后缓解。患眼戴镜前和戴镜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例、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裸眼视力显著上升,屈光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未发生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