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商丘市中医院乳腺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阻滞组与全麻组,每组60例.两组均行乳腺癌根治术,全麻组采用全身麻醉,阻滞组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应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患者外周血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时(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时的生命体征[收缩压(DBP)、舒张压(SBP)、心率(HR)]差异;比较两组患者镇痛药物舒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苏醒时间、恢复进食的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h时外周血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h时的各应激反应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BP、SBP、HR波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时的DBP、SBP、HR均较T0时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两组DBP、SBP、HR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恢复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外周血应激反应,使患者生命体征更平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29-3831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在手术中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实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中情况,在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和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芬太尼的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3个月内和术后3~6个月之间的慢性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具有降低其发生率的影响效果,在手术中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出血量且可以减少维持性药物的使用,在术后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艳青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0):41-44,48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对照组予以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予以胸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致炎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前各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点、不同状态下,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炎症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最大每分钟通气量(VEmax)、最大摄氧量(VO2max)均出现降低又升高,观察组术后各时点VEmax、VO2max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至T5时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后者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痛效果更佳,可减轻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患者肺功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联合胸肌神经阻滞或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均采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试验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胸肌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25min后(T2)以及手术完毕时(T3),试验组Cor、ACT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G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胸肌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麻醉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并保持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7.
方筱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18(5):784-785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结果:2组各时间点血清IL-6、IL-1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90例患者,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瑞芬太尼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为(880.80±89.23)μg,明显少于对照组[(1 045.50±91.41)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麻醉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驻马店佳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行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连续TPVB麻醉,B组在A组基础上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开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咳嗽状态和安静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芬太尼用量、镇痛泵使用次数及麻醉满意度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麻醉满意度为90. 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芬太尼用量、镇痛泵使用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6 h及术后12 h安静状态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满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78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方式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乳腺癌患者认知和应激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IVA组和TPVB复合TIVA组,每组各60例。TIVA组采用TIVA,TPVB复合TIVA组采用TPVB复合TIVA。收集患者的资料,记录进入手术室后5 min(T0)、麻醉诱导后5 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T3)、手术结束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水平。检测诱导前或神经阻滞前30 min(t0)、切皮后1 h(t1)、术后2 h(t2)、术后24 h(t3)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PI)、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β内啡肽(β-EP)水平;在术前1 d、术后1、3、5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术毕时(T2)应激反应[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恢复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意识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T0时,两组NE、Cor、MAP、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NE、Cor均低于对照组,MAP、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控制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保证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加快术后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ESP)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3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成TPVB组(接受TPVB)、ESP组(接受ESP),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血流动力学、疼痛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TPVB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少于ESP组(P 0. 05)。TPVB组患者入手术室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切皮时、拔管后HR、MAP增加,其中TPVB组HR、MAP低于ESP组(P 0. 05)。TPVB组术后2、4、12 h的VAS评分低于E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P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15%(4/65),低于ESP组[20. 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PVB能明显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效果,减少镇痛不良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全麻与复合全麻在乳腺癌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试验组予以硬膜外复合全麻。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心率和血压等)。结果手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比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诱导试验组,插管、切皮、拔管收缩压、拔管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比对,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全麻在乳腺癌手术治疗期间安全有效,麻醉术后恢复快,效果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麻醉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该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分为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阻滞(TPVB)麻醉20例,术后胸椎旁镇痛;B组全身麻醉20例,术后静脉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B组平稳,A组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联合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单纯应用全身麻醉的生命体征更平稳,可缩短苏醒时间,且苏醒过程更加平稳,符合ERAS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