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

结果

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

结论

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 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 (NSSI) 的行为情况,并探讨音乐疗法对其 NSSI行为及焦 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3例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 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2) 和研究组 (n=31)。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4 周的音乐疗法。入组前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 (OSI) 评估两组患者的NSSI行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周 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 的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2、4 周时 NSSI 行为发生 率。结果: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自伤方式是刀割 (72.1%),伤害部位最多的是手 (47.6%)。采取一种自伤方式的患者最多 (52.5%),过去 1个月至少有 1次自伤行为的占 52.4%。治疗 1、2、4周时,两组患者 HAMA、HAMD-17评分较治疗前均降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NSSI行为发生频次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在治疗 2、4周时,研究组患者NSSI行为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 郁情绪,并降低NSSI行为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负强化在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激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SAQ)对4 634名青少年进行匿名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9.80%。应激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和NSSI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1), 负强化与NSSI正相关(P=0.002)。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起中介作用(IE=0.116, 95% CI: 0.090~0.143)。负强化不仅正向调节负性情绪与NSSI的关系(β=0.165, 95% CI: 0.101~0.227), 还可正向调节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差异比较的3个95%CI分别为(0.090~0.241)、(0.049~0.217)、(0.090~0.241)]。  结论  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负性情绪发挥中介作用, 负强化不仅恶化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还加剧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NSSI行为分为NSSI组和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NSSI行为调查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比较NSS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果

有62例(44.29%)患者出现NSSI行为,其中出现1种NSSI行为者2例(3.22%),2种者10例(16.13%),3种者15例(24.19%),4种者11例(17.74%),5种者9例(14.52%),≥6种者15例(24.19%)。2组患者的抑郁症严重程度、合并睡眠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难自己、责难他人、沉思、人际关系、受惩罚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促发因素(均P<0.05);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则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NSSI行为,与认知情绪、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评定研究对象过去2年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冲动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8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657例出现NSSI,发生率为39.03%。其中男262例,女39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4.63±3.0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7±1.21)年;268例为偶发NSSI,389例反复出现NSSI。下臂及腕部、手是发生NSSI患者的主要自伤部位(分别为40.03%、3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程度越严重(OR=2.255)、遭受校...  相似文献   

6.
陈果  周欢  郑珉 《智慧健康》2022,(26):213-217
目的 观察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应用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者心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5日-2021年8月26日本院诊治的92例NSSI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实施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观察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伤频次及伤害严重程度情况。结果 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ASLEC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每周自伤频次少于对照组,最严重自伤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用于对青少年NSSI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可明显提高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情绪障碍,预防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诊断NSSI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抑郁程度、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9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275例,平均年龄(14.97±1.72)岁,共有287例(36.10%)伴有NSSI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过校园暴力(OR=1.874)、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3.740)、目睹家庭暴力(OR=5.618)、与酗酒或物质滥用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OR=4.702)、存在冲动感(OR=2.575)、存在负性生活事件(OR=6.080)和童年创伤(OR=8.482)、情感虐待(OR=7.272)均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有关。结论 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有关,应针对性采取心理治疗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中的自伤判断条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4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10.20%。母亲教养方式、心理病理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后,不良母亲教养方式(OR=3.56,95%CI:2.71~4.67,P<0.001)、心理病理症状(OR=1.71,95%CI:1.56~1.88,P<0.001)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发生。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75%。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可能通过心理病理症状影响NSSI行为的发生,帮助该群体正确对待心理病理问题可能有利于其NSSI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所中学的7869名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家庭影响因素, 为制定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5省抽取15 623名11~20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的频率, 以及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近1年内至少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28.8%, 其中1~4次(偶有自伤行为)者占17.6%, 5次及以上(反复自伤行为)者占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与青少年偶有自伤行为及反复自伤行为均有相关性(χ2=6.30~12.16, P值均 < 0.0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民族, 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孤独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后,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仍与偶有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1, 1.34, P值均 < 0.05);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反复自伤行为仍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1.19, 0.69, 1.57, P值均 < 0.05);以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后显示, 各地区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全相同。  结论  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有关,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陈静  万宇辉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51-1754
自伤行为(self-injury behavior,SIB)一般是指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1],包括割伤自己、抓伤自己、打自己等多种形式[2],且大多自伤者表现为反复自伤[3].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7].虽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的理论模型还很缺乏.本文就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秦瑗  刘娇  吴冬梅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96-1600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自伤者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青少年通过网络表露NSSI行为既有益处又有风险。研究从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特点、影响因素及网络表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早期发现青少年NSSI行为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山东省青少年阈下抑郁和精神病性体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沿海和内陆分别各抽取2座城市中6 090名13~22岁大中学生施测。使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版社区心理体验评估问卷(CAPE-P8)、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阈下抑郁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1.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13~15岁青少年NSSI报告率最高(27.9%),有阈下抑郁和PLEs者NSSI报告率分别为49.9%,3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阈下抑郁青少年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青少年的3.47倍[OR值(95%CI)=3.47(2.68~4.50)];有PLEs者发生NSSI的风险是未检出者的5.32倍[OR值(95%CI)=5.32(4.10~6.89)],阈下抑郁与PLEs同时存在时发生NSSI的风险是均未检出者的18.47倍[O...  相似文献   

14.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的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在青少年中十分常见。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获取健康知识。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及其监护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搜寻NSSI的相关信息。Lewis等调查网络上各搜索引擎NSSI资料的特点,并对其健康相关资料的质量进行了评价。该研究采用92个谷歌Ad Words(赞助商链接)确认的NSSI相关搜索词,对962个网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 a,NSSI的搜索频率超过4 200万次,其中健康信息相关网站是最常见的网站类型,很多网站对NSSI有曲解,如NSSI代表有精神疾病(49.3%)、有虐待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使用切割工具自伤时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为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5月对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的19例使用切割工具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诠释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转录资料。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5个主题:外界干扰下滋生的自伤意念;思绪万千中的自伤行为;痛并快乐着的自伤体验;万里挑一的自伤工具;有爱、有责任,自伤行为有所减少。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根据此类患者特点提供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指导患者签署NSSI承诺书、教会患者掌握NSSI行为替代技巧、联合患者家属构建多维度社会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对照组患者提供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AMD评分和HAMA评分的指标比较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51.61%(P <0.05)。结论 对于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而言,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患者负性的认知,而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行为认知能力,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19.
杨辉  谢宇  马伟娜 《健康研究》2014,(4):405-407
目的考察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一般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和社会适应量表对268名五至八年级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使用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减弱调节,越来越少地使用负性情绪增强调节(均P〈0.05);负性情绪减弱调节和正性情绪减弱调节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正向预测作用,负性情绪增强调节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反向预测作用(均P〈0.05)。结论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情绪调节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被视为广泛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都存在很高的发生率,也是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最有力预测因子之一。但世界范围内,对NSSI的认识尚不统一,相关的评价方法也有多种,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NSSI相关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