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56岁。因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3.5年,反复发生心累、气促5个月余入院。患者3.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而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所使用瓣膜为St.Jude机械瓣,二尖瓣机械瓣25 mm。  相似文献   

2.
198 3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 ,我们应用上海侧倾碟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12 2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中男 5 7例 ,女 6 5例 ;年龄 14~ 5 7岁。风湿性心脏病 119例 ,其中二尖瓣病变 6 1例 ,主动脉瓣病变5例 ,多瓣膜病变 5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 2例 ;房室管畸形矫正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术前有脑栓塞史 4例 ,肢体动脉栓塞史 1例。二尖瓣闭式分离后再狭窄关闭不全 5例 ,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 7例 ,瓣膜栓塞 1例 ,二尖瓣分离、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第 3次瓣膜置换者 1例。术前心胸比率 >0 6者 89例 ,其中 >0 7者 12例 ;房颤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9~80(55.6±17.3)岁,体重37~78(55.7±9.7)kg,体表面积1.30~1.95(1.67±0.16)m^2;合并心房颤动5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二尖瓣风湿性病变1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其中采用Medtronic HancockⅡ人工生物瓣27例,Medtronic Mosaic生物瓣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左心室破裂。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瓣周漏发生。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17例,Ⅲ级6例。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结论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行,使用特殊类型生物瓣可明显减小手术切口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小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患者人工生物瓣置换与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探讨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40例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患者,其中20例置换人工生物瓣(生物瓣组),20例置换人工机械瓣(机械瓣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重量指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的比值(EOAI)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LVEF、LVFS和EO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或降低。所有患者术后EOAI为0.88~1.32cm2/m2,术后6个月~1年生物瓣组与机械瓣组比较:LVEF79%±8%vs.81%±10%;LVFS43%±9%vs.37%±8%;EOAI1.11±0.14vs.0.92±0.11;左心室重量指数89.10±16.70g/m2vs.95.30±15.10g/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8.80±12.60mmHgvs.22.30±12.0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直径≤21mm)置换人工生物瓣术后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PPM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在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中采用J-Valve介入瓣膜行瓣中瓣治疗的早期结果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8月因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介入瓣中瓣手术连续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J-Valve介入瓣膜。其中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in-valve,TMViV)植入术35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in-valve,TAViV)植入术1例、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in-valve,TTViV)植入术1例、TMViV同期行TAViV植入术1例、TMViV同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及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术1例。结果 单纯行TMViV植入术的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6±10.8)岁,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10.5±2.7)年,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及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  相似文献   

6.
"瓣中瓣"法二尖瓣置换术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置换二尖瓣的方法,即“瓣中瓣”方法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对21例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瓣中瓣”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维持自然瓣下结构形态与位置,均采用2-0Prolene线进行连续缝合,将人工瓣膜置于二尖瓣口中央,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5例。结果 全组均植入人工机械二尖瓣膜20枚和生物二尖瓣1枚,三尖瓣机械瓣2枚。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17.1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38.1min。手术及体外循环停机顺利,无1例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7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由76.1mm下降至60.1mm,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由67mm下降至49ram,心胸比率由0.72下降至0.56,射血分数由0.47增至0.59。结论 采用“瓣中瓣”方法置换二尖瓣,保持了二尖瓣下装置的自然位置,操作简便,有利于对心肌的保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观察15个固定心脏标本、12个非固定心脏标本二尖瓣瓣环三维形态,运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了11名健康成年人的二尖瓣瓣环。发现二尖瓣瓣环为非平面的“马鞍”形,在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瓣环始终保持着程度不同的“马鞍”形。结果认为用硬质人工二尖瓣瓣环作瓣环成形术后的某些并发症,可能与改变了二尖瓣瓣环的天然三维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的临床经验,并观察其与常规MVR比较的临床效果。方法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54例,其中行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24例(保留二尖瓣后瓣组),行常规MVR30例(常规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结果保留二尖瓣后瓣组无死亡患者,常规手术组死亡1例;保留二尖瓣后瓣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种类和呼吸机使用时间较常规手术组减少;术后3个月保留二尖瓣后瓣组LVEDD较常规手术组减小,LVEF较常规手术组增大(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手术操作不复杂,不增加心内手术时间,有可能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避免卡瓣,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更适用于心功能较差、左心室较大的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310例,男112例,女188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33例,II级119例,III级126例,IV级32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随访6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心功能I-Ⅱ级。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 2例病人分为两组 ,A组 (对照组 ) 1996年 12月至 1998年 8月共行二尖瓣置换 2 4例 ,切除全部瓣叶及瓣下结构 ;B组 (实验组 )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行二尖瓣置换 2 8例 ,保留全部或大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术后 1周均用彩色超声多谱勒测定心脏射血指数 (CI) ,每搏量 (SV ) ,射血分数(EF)。结果 B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 二尖瓣置换保留全部或大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4年~1998年共收治4例二尖辦生物辦衰败病人,重新施行了二尖辦置换术(国产C-L碟瓣)。1例病人因术中出血,术后并发脑水肿死亡,余3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患者年龄在38~42岁之间,二尖辦区生物辦置换时间平均在10年左右,二尖瓣再狭窄2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 术中所见:所有病例均可见原生物瓣瓣体僵硬、增厚,有不同程度钙盐沉积,关闭不全患者可见瓣叶穿孔、撕裂。 手术要点:胸骨后粘连是二次手术最棘手问题,顺利进胸,建立体外循环是手术成功关键。胸骨后组织分段游离,分段锯开可减少一次锯开胸骨撕裂心脏的危险。先建立体外循环再游离上、下腔静脉是重要手术步骤,可防止心脏撕裂后大出血休克的危险。切除原生物瓣组织先从大瓣中点开始,再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切除,注意保留足够的瓣环组织,注意清除组织碎块及线头。上机械瓣一般采用间断带垫片褥式缝合。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因二次换瓣创伤大,术中渗血量大是最常见问题,我们有2例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可有效减少术后渗血量。术后延长呼吸机支持时间,应用有效强心药及扩血管药物,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心脏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急性功能障碍是少见的并发症[1]。我院1986年3月至1996年12月,行心脏瓣膜替换术308例,发生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6例,经再次手术痊愈5例,死亡1例。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3~53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瓣...  相似文献   

13.
对6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二尖瓣瓣中心人工瓣膜置入术进行了报道,术中保留前后瓣叶及其瓣下结构。全组术后无死亡。5例患者经28~63月(平均43.7月)随访,均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文中讨论了此种换瓣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例 1 男 ,43岁。因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咳嗽、咯泡沫痰 6个月而入院。查体 :于二尖瓣听诊区闻及 级收缩期杂音和人工机械瓣启闭音。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入院诊断 :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 ,心力衰竭。入院后经术前准备行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缝补术。手术顺利 ,术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滴注氨力农 (粉针剂 )4 .86μg/ kg· min,术后 2小时患者清醒 ;术后第 2天出现精神症状 :神志模糊、躁动、谵语 ,多次应用安定、鲁米那钠等镇静药物 ,效果欠佳 ,遂停用氨力农 ,至术后第 3天 (停药第 2天 )上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疾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6年8月施行部分可曲性人工瓣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259例二尖瓣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疾病的病理分类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0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4例.围术期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中生存率、二尖瓣反流率、二次手术率.结果 259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4±30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05±37min.术后围术期生存率为96.5%(250/259),无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生率为93.4% (242/259),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冠状动脉狭窄发生.术后随访45±28个月,随访60个月时的生存率为93.8%(243/259);无二次手术率为96.1%(249/259).术后LVEDD由术前的62.60±10.19mm缩小至52.88±8.67mm, LVEF由术前的57.91%增加为61.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中无或微量反流188例(72.6%),轻度反流62例(23.9%),中度反流8例(3.1%),重度反流1例(0.4%),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这种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CL-V型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10年5月对38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使用国产CL-V型双叶瓣18例(CL组),男8例,女10例;年龄(47.4±6.2)岁;体重(64.7±11.9)kg;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15例,Ⅳ级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2例,共植入CL-V型双叶瓣20枚。使用进口St.Jude双叶瓣20例(SJM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9.7±7.6)岁;体重(66.1±11.1)kg;术前心功能分级Ⅲ级15例,Ⅳ级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DVR2例;共植入St.Jude双叶瓣22枚。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d,术后6个月的临床结果、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无早期死亡(30 d内),无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19.8(6~61)个月。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从Ⅲ~Ⅳ级提高为Ⅰ~Ⅱ级,CL组心胸比率为0.51±0.05,左心房长径(44.5±7.8)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6±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5.3%±7.7%,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35.0%±7.1%;SJM组心胸比率0.51±0.06,左心房长径(45.8±9.6)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2±9.8)mm,LVEF 64.1%±9.0%,LVFS 34.9%±4.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同型号27 mm双叶瓣,平均跨瓣压差CL组(5.1±0.9)mm Hg,SJM组(5.8±0.8)mm Hg;有效瓣口面积CL组(2.3±0.3)cm2,SJM组(2.5±0.2)c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计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属正常范围,未发现溶血反应及溶血性贫血。采用相同的抗凝治疗强度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2.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均未发现血栓栓塞和严重的抗凝相关出血事件。结论国产CL-V型双叶瓣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与St.Jude双叶瓣类似,其早期临床疗效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近期随访中患者心功能改善,未发现与人工瓣膜有关并发症,对其中、远期疗效需做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非手术治疗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房血栓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1,女,31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10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3个月入院。临床诊断:二尖瓣重度狭窄.心房颤动,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左心房内径67mm。采用St.Jude机械瓣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前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左房径43mm.人工机械瓣功能正常,左心房血栓形成约23mm×29mm(图1)。出院后除继续心功能调整外,每月至少门诊复查一次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相似文献   

18.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术后左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二尖瓣置找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5例,其中5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2周和6个月和超声惊动国图复查,对35例行保留腱索和民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与同期未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法瓣置换术20例患者(对照组)的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2周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径(LVESD)、射  相似文献   

19.
1例12岁女性患者因“左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左异构,单心房,下腔静脉-半奇静脉引流”入院。术前超声显示共同房室瓣增厚、卷曲,对合不良,中大量反流,以左侧房室瓣为主;主肺动脉发育差。手术保留房室瓣,取31#二尖瓣机械瓣,以2/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于二尖瓣瓣环。横断主肺动脉,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近端,远端与20#Gore-tex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将肝静脉自右房壁切下,与人工血管另一端吻合。术后血氧饱和度95%~100%之间。出院前复查超声、CT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正常。虽然,共同房室瓣成形是瓣膜处理的首选,但当瓣膜功能障碍过于严重、成形很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勉强进行瓣膜成形术将使手术的风险骤然提升。此时,人工瓣膜的置换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作者对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21例、完全保留瓣下结构20例,分别与同期完全切除瓣叶和瓣下结构者26例比较。结果表明,部分或全部保留瓣下结构者术后病情较平稳,较少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左房内径缩小较多,不易发生左心室破裂;与另两组相比,完全保留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缩小更明显,术后住院时间也较短。作者建议尽可能部分保留瓣下结构,尤推荐完全保留瓣叶和瓣下结构,二尖瓣口内置入人工瓣即所谓瓣中瓣MV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