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相关参数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于本院接受CT平扫影像学检查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血肿是否扩大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n=32)和非血肿扩大组(n=48)。记录所有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比较两组比较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一征象、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T平扫影像学征象、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血肿扩大组的CT平扫出现“岛征”、“黑洞征”、“混杂征”占比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血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大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3、0.456、0.427、0.516,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联合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9.6%,均高于单一征象及血肿体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合征、初诊血肿体积增大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基于CT平扫影像学表现及血肿体积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王圣勇 《大医生》2023,(9):106-109
目的 研究头颅CT平扫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高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分为观察组(12例,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和对照组(50例,未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及CT平扫征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早期血肿扩大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平扫征象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首次血肿量、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及首次CT检查至复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查时血肿量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岛征、黑洞征、卫星征、混合征及漩涡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岛征、黑洞征、卫星征及混合征均是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头颅CT平扫岛征、黑洞征、卫星征及混合征联合预测判断早期血肿扩大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结论 自发性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高,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钙浓度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在我院入住的HICH患者220例,根据入院时测得的血钙浓度将患者分为正常血钙组145例,低血钙组45例,高血钙组30例,同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头部CT/MRI扫描等结果,随访预后情况使用格拉斯预后量表(Grasse Prognosis Scale, GCS)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血钙浓度对HICH预后的影响。结果 低血钙组血肿量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低、血肿破入脑室和再出血的风险高、需要手术治疗的比例高,预后不良的比例(71.1%)显著高于正常组(35.1%)和高血钙组(33.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是影响HICH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伴有低钙血症的HICH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铁蛋白(SF)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预后的 相关性。方法: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ICH患者98例,入院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F水平,采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 后,将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1~3分)或预后良好组(4~5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血清HMGB-1、SF水平 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预后不良组41例,GOS评分(2.15±0.67)分;预后良好组57例,GOS 评分(4.47±0.39)分。预后不良组的出血量、HMGB-1和SF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术前GCS评 分较低患者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 HMGB-1、SF 水平与 GOS 评分呈负相关(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高表达可能对HICH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影响(P<0.05),而 SF 的高表达对 HICH 患者预后不良无明显影响。结论:血清 HMGB-1、SF 表达与 HICH 患者预后有关, HMGB-1可能是导致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点征、混合征及两者联合征象对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96例,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患者入院后行头部CT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记录混合征、点征和两者联合征象等影像学征象;入院后24 h复查头部CT及术后头部CT。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影像学征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脑出血患者196例,分为血肿扩大组59例和血肿未扩大组137例,血肿扩大组的联合征象比例较血肿未扩大组明显高(59.3%vs. 29.9%,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联合征象为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2,95%CI 1.308~5.09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约登指数较单一点征、单一混合征象更高(22.0%vs. 5.9%和4.7%);联合征象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59.3%、70.1%、46.1%、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HE)的头颅CT征象及联合检查的预测价值。方法11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于首次检查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根据血肿扩大情况将患者分为HE组(血肿体积增大≥6 ml或血肿量增加>33%)及非HE组,比较两组首次头颅CT征象,分析其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HE的预测价值及与HE发生的关系;根据发病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将HE组分为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析首次头颅CT征象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E组血肿形态不规则、存在混合密度征、岛征、黑洞征、血肿内低密度征、卫星征的人数比例高于非HE组(P<0.05);血肿形态不规则、存在岛征、黑洞征、血肿内低密度征是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HE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检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HE的AUC大于各征象单独检测(P<0.05);预后不良组中血肿形态不规则、存在血肿内低密度征的人数比例高于预后较好组(P<0.05);血肿形态、血肿内低密度征联合检测预测原发性脑出血HE患者预后的AUC大于各征象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肿形态不规则、存在岛征等征象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HE具有预测价值,且血肿形态、血肿内低密度征对HE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基于CT平扫征象和临床特征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经CT平扫的结果,按照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将其分为扩大组(n=38)和未扩大组(n=62),比较两组患者CT平扫征象和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扩大组的黑洞征、岛征、漩涡征以及混合征检出率均高于未扩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征象中,黑洞征的灵敏度最高,可达88.89%;混合征的特异度最高,可达95.65%;岛征的准确率最高,高达89.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黑洞征、岛征、漩涡征以及混合征均与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均为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T平扫黑洞征、岛征、漩涡征以及混合征均可作为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但单一的征象诊断效能较低,可联合多种征象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血肿扩大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血肿扩大CT预测征象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相关性,以探究ApoE基因在脑出血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纳入我科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符合急性ICH诊断且具有ApoE基因型检测结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影像学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CT征象与ApoE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发病12 h和18 h内的征象中,ApoE基因?2携带与CT上的"黑洞征"征象有关(P=0.009,P=0.030);发病24 h内的征象中,ApoE基因?4携带与CT上的"血肿不均质密度"征象有关(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2及18 h内,?2等位基因携带是CT"黑洞征"独立预测因素;发病24 h内,?4等位基因是CT上"血肿不均质密度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poE不同等位基因可能参与血肿扩大,ApoE基因检测在脑出血患者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CT平扫预测血肿扩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图像,根据复查血肿是否扩大分为扩大组(n=44)和未扩大组(n=7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结果影响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CT首次检查时间、出血量、黑洞征、混合征、黑洞征和混合征(P均0.05);影响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黑洞征和混合征、CT首次检查时间(P0.05);混合征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特异度(94.9%)最高;黑洞征和混合征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敏感度(47.7%)、阳性预测值(75.0%)、阴性预测值(75.8%)、约登指数(0.388)最高。结论 CT平扫可有效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黑洞征和混合征、缩短CT首次检查时间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比较混杂征与卫星征对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了235例自发性脑出血成人患者,并于发病6 h和24 h内行两次CT平扫检查,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稳定组。资料采集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初始血肿体积、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史、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混杂征及卫星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混杂征及卫星征的预测价值。结果血肿扩大组80例,血肿稳定组155例,与血肿稳定组相比,血肿扩大组的初始血肿体积、舒张压、混杂征及卫星征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混杂征(OR=7.548,95%CI=3.823~14.904,P0.001)、卫星征(OR=2.898,95%CI=1.430~5.874,P=0.003)及初始血肿体积(OR=1.015,95%CI=1.004~1.027,P=0.01)为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混杂征的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6.1%,阳性预测值为61.0%,阴性预测值为84.3%,曲线下面积为0.743;卫星征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9.0%,阳性预测值为50.0%,阴性预测值为77.0%,曲线下面积为0.645。结论 CT平扫上的混杂征较卫星征对血肿扩大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影像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完全缓解后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受放化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且通过定期复查和随访确认肿瘤复发情况。最终入组77例患者并随机分为训练组(38例无复发和11例复发)和验证组(19例无复发和9例复发)。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2周进行增强CT扫描,分别提取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的食管癌病灶组学特征参数,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数据降维筛选关联特征,通过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并利用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DCA)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果:通过特征降维在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内分别筛选出4个、5个和5个组学特征用于建模。基于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CT影像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取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0.952和0.959;在验证组中取得的AUC分别为0.708、0.930和0.918。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动脉期和静脉期CT影像的组学模型相比于基于平扫期CT影像的组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连续收集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入院的AIS患者,并在入院确诊后随访1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AIS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95%CI 1.052~1.087,P=0.000)、合并肺炎(OR=3.121,95%CI 1.595~6.107,P=0.001)、白细胞计数(OR=1.137,95%CI 1.062~1.217,P=0.000)、心房颤动(OR=1.816,95%CI1.059~3.115,P=0.030)、入院NIHSS评分(OR=1.196,95%CI 1.153~1.241,P=0.000)是西安地区AIS患者随访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成功建立预测AIS患者1年发生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 法:137例HICH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迟发性脑水肿分为病例组42例和对照组9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 测序分型法检测 AQP4基因 rs1058424,rs3763043 和 rs335931 多态性,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 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持续发热患者比例较高,基线血肿体积较大,基线 NIHSS评分较高(均P<0.05)。病例组rs3763043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增 加(均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HICH患者,携带AQP4基因rs3763043位点T等位基因、发热、血 肿体积偏大及NIHSS评分偏高可能是发生迟发型脑水肿的危险因素。结论:携带AQP4基因rs3763043位点 T等位基因、发热、血肿体积偏大及NIHSS评分偏高可能是HICH患者发生迟发型脑水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肺部感染与否分为肺部感染组(30例)与肺部未感染组(50例)。记录肺部感染组的病原菌检出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脑出血情况、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展开多因素分析。结果:肺部感染组30例患者痰培养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肺部感染组血浆白蛋白水平<30 g/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6分、基底节出血、机械通气时间≥24 h及留置鼻饲管时间≥10 d者占比较肺部未感染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白蛋白水平<30 g/L、术前GCS评分<6分、基底节出血、机械通气时间≥24 h、留置鼻饲管时间≥10 d等可能是HICH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ICH患者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9/TIMP-1比值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病情的相关性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ICH患者208例为HICH组,健康体检者20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不同脑损伤程度、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早期外周血MMP-9/TIMP-1比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MMP-9/TIMP-1比值与HICH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P-9/TIMP-1比值对患者治疗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HICH患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HICH组患者外周血MMP-9/TIMP-1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预后良好组MMP-9/TIMP-1比值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不同高血压脑出血病情HICH患者的MMP-9/TIMP-1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MP-9/TIMP-1比值与HICH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16,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MMP-9/TIMP-1比值预测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为1.13,AUC为0.831,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9.84%、75.86%。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30 mL、出血破入脑室、重型脑损伤、MMP-9/TIMP-1比值1.13是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ICH患者入院后早期MMP-9/TIMP-1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且对不良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过高的MMP-9/TIMP-1比值是患者治疗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血管内治疗 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月后mRS评分,分 为良好预后组(mRS<3分)和不良预后组(mRS≥3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hs-cTnT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 纳入 127 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 55 例(43.3%),预后不良 72 例(56.7%)。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hs-cTnT升高(OR1.037,95%CI 1.000~1.075,P=0.047)、年龄增加(OR1.070,95%CI 1.020~1.123,P=0.005)、 取栓次数增加(OR1.912,95%CI1.149~3.182,P=0.017)、ASPECT评分降低(OR1.479,95%CI 1.005~2.174, P=0.041)及颈内动脉闭塞(OR4.695,95%CI 1.524~14.492,P=0.007)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s-cTnT预 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0(95%CI 0.643~0.816,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45 ng/L,敏感度 63.9%,特异度69.1%。结论:早期hs-cTnT升高是ALVOS血管内治疗患者3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脑血肿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采取Logistic回顾性析方法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基线水平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体积(r PHE)以及24~48 h r PHE可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OR=0. 084、0. 062);而基线水平血肿体积与24~48 h血肿体积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可以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 173、1. 192、1. 307); NIHSS评分与血肿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r=0. 892,P=0. 027);r PHE与血肿体积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2=0. 17,P=0. 98);无论是基线水平还是24~48 h,r PHE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 082、0. 058);而血肿体积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182、1. 163)。结论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越低、血肿体积越小、r PHE越大,患者预后越良好,利用r PHE等指标评价患者预后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88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57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HICH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CH复发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发病季节、中医体质、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出院血压、出血量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以及出院血压异常是影响HICH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0.044、0.038、0.009、0.003)。结论 高龄、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以及出院血压异常是HICH患者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对大面积急性岛叶梗死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急性岛叶梗死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统计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疾病史等基线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种模型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发病3个月后失访3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9.18%(38/97),预后良好率为60.82%(59/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房颤、基线肌钙蛋白T(cTnT)、鸢尾素、闭锁蛋白(Occludin)是预后不良影响因素(P<0.01);决策树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房颤、基线cTnT及Occludin是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 年龄、房颤、基线cTnT、Occludin是大面积急性岛叶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均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应结合2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