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内吸引联合消毒剂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对气管插管吾患暑的气囊上液12h1次吸引加用雷夫诺尔冲洗并进行气囊上分泌物病原菌培养。结果:加用雷夫诺尔冲洗组(A组)出现呼吸及相关性肺炎21例,未出现59例,未加用雷夫诺尔冲洗组(B组)出现呼吸及相关性肺炎39例,未出现37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气道内吸引联合消毒剂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至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日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两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日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人工气道是将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保障患者呼吸通畅,机体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泄的重要措施,并作为临床连接有创呼吸机的重要方式。气囊是气管导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囊具有封闭气道,提供正压通气支持,预防或减少误吸发生的作用。如果气囊使用不当会导致:气管狭窄或软化,气管食管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机通气不足,意外拔管等多种并发症。因此,气囊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将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给予人工气道护理的防控效果。方法:抽选8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根据人工气道建立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与插管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入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人工气道护理,以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为标准评析两组的防控效果。结果:插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相比之下均显著短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4%比较于切开组的45.2%显著更低(P0.05)。结论: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更加能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人工气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建立不同性质人工气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并观察人工气道护理对降低该风险的作用。方法:15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和插管组各77例。切开组实施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均实施人工气道护理,包括气道护理、体位护理及口腔护理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而后根据观察及菌培养结果统计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诱因。结果:插管组其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误吸导致呼吸机肺炎的几率显著低于切开组(P<0.05)。两组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组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呼吸机肺炎几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气管切开后的诱发风险比气管插管更显著,而实施人工气道护理能够有效地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9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58例,应用声门下可冲洗和吸痰的气管切开套管,除常规气道护理外,间歇行声门下滞留物的冲洗吸引。比较2组VAP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37.25%,高于观察组的17.24%(P<0.05)。结论: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痰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在气管插管内泵入肾上腺素对降低气道压力的效果.方法 72例1~5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气道压力增高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在气管插管内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肾上腺素,即肾上腺素1 mg加生理盐水至50 ml,泵速为1~3 ml/h;对照组36例常规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监测两组平均气道压力,泵入前记录基础值.结果 实验组在气管插管内泵入肾上腺素后,观察平均气道压力显著下降(P<0.01).结论 气管插管内泵入肾上腺素能降低的气道压力.  相似文献   

8.
可冲洗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价值。方法:将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分别记录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6%,发生时间13±4天,对照组发生率为48.7%,发生时间6±3天,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确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在本院选取近两年时间内来院就诊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患儿50例,选取同期入院的未罹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生儿50例,分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呼吸机通气相关参数等方面的数据,找出感染因素,并总结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因素包括出生体重、孕周、呼吸机通气时长、反复插管情况、吸痰情况。结论:对新生儿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预防工作中要注意新生儿出生体重、孕期、呼吸机持续通气时间、反复气管插管、吸痰情况等方面的因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患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联合喷雾式鼻腔清洁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3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组(CH组)和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联合喷雾式鼻腔清洁法组(CH+PB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20~30 ml生理盐水进行人工气道气囊上冲洗;CH组应用等量中药制剂冲洗;CH+PB组除进行气囊上冲洗外,同时予以专门护理喷雾器沿气管导管向鼻腔内壁喷雾清洁鼻腔.均为每8 h 1次.三组患者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三组患者VAP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冲洗3 d、5 d、7 d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结果 CH组及CH+PB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63%和12.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组及CH+PB组早发VAP发生率分别为4.87%和2.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H组早发VAP率与CH+P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组及CH+PB组气囊上方滞留物含菌量(+++)较对照组减少,分别为16例、15例、32例(P<0.01).结论 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2013年入住该院ICU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组(A组),持续气囊上吸引组(B组)和不行气囊上吸引及密闭式吸痰组(C组),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较B、C 2组明显缩短;在VAP的患病率及28 d病死率方面A组与B、C 2组比较明显降低;在VAP的发病时间方面比B、C 2组的时间要长,明显延长或缓解了VAP的发生;在引流量上较B、C 2组明显增多,减少了致病菌感染的机会。结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病人住院天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CU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通常进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建立后,病人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口腔内环境,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等均发生改变,使口腔内的细菌容易大量繁殖、下移、是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为因素,有资料报道其发生率为18%~77%.导致病死率可高达50%~70%[1],有此可见做好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能有效的减少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我院ICU 2004-01~2004-12,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加口灵含漱液擦洗进行口腔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天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2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天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以气道保护为目的的气管插管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ICU的269例以气道保护为目的的气管插管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口气管插管243例,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23例,紧急床边气管切开3例;建立人工气道后有192例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抑制、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而进行机械通气,77例自主呼吸平顺者予经导管吸氧;共进行275人次院内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等,其中210人次院内转运过程中使用简易呼吸机,43人次在机械通气下进行洗胃、胃镜检查、治疗等.结果:经导管吸氧的77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有16例分别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不规则等情况,及时给予人工气囊通气、机械通气;有6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的治疗、转运过程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5例心肺复苏成功.在抢救、治疗期间未发生呼吸道阻塞、窒息、严重缺氧等呼吸道原因导致患者直接死亡.结论:早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气道保护措施,可避免误吸、窒息、缺氧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同时预防性气管插管为实施心肺复苏提供很大的方便,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撤机拔管48h内发生的新的肺实质感染,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困难。误吸、人工气道气囊上带菌分泌物通过气囊与气管壁间隙进入下呼吸道是发生VAP的重要因素。我院采用可吸引式气管切开套管,进行持续气囊上分泌物引流预防VAP,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3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如何固定好插管位置,如何防止人工气道套管脱出,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人工气道的湿化等护理特点进行护理.结果 26例呼吸衰竭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病情稳定,获得满意疗效,4例患者因合并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是治疗和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掌握护理特点,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辅助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后,如何固定好插管位置,如何防止人工气道套管脱出,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人工气道的湿化等护理特点进行护理。结果26例呼吸衰竭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病情稳定,获得满意疗效,4例患者因合并并发症而死亡。结论建立人工气道是治疗和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掌握护理特点,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在维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持续的气囊压力监测,并进行严密的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 90例患者没有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士依从性高,漏测率低使得气囊压力维持恒定。结论持续气囊压力监测能更好的维持气囊压力,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保障重危病人呼吸道畅通、机体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泄的重要措施,并作为临床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呼吸机通气不足,同时也是吸人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保持适度的气囊压力是十分必要的。现将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