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长方式的体视学参数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根据体视学原理 ,采用模板法 ,测定 3 4 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癌实质体积密度 (Vv)及癌巢的表面积密度 (Sv) ;观察H .E .切片进行淋巴结癌转移计数 ;以Bloom Richardson和Elston分级法进行组织学分级。比较Vv、Sv、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实质体积密度 (Vv)及癌巢的表面积密度 (Sv)中 ,Sv≤ 4 4患者 89 3 %生存 5年以上 ,称安全型 ,Sv >5 5患者 82 5 %死于 5年以内 ,称危险型。此外 ,Sv <1 8患者 ,均生存 5年以上 ,Sv >9 4患者均死于 5年以内。此分类结果Sv正判率 89 2 6%、灵敏度 (SE) 0 92 5 0、特异度 (SP) 0 82 93。结论 :癌肿生长方式的体视学参数—Sv值可作为独立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us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us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占34.8%,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9.5%,non-TNBC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6例,占19.6%,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68例,Ⅱ级80例,Ⅲ级36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22.4%。与non-TNBC组相比,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明显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就本组资料统计结果而言,尚不能认为乳腺癌家族史对TNBC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且TNB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on-TNBC组。结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其组织学分级多为高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三维超声声像特征、三维能量重建及各常见恶性征象的出现频率.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的三维超声声像图,分别在肿块的边界、形态、内部分布、钙化征、纵横比、后方回声、血流密度、血管走形、汇聚征等方面有着特征性的表现,但这些征象出现频率各不相同,对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有着不同的敏感性.结论 浸润性导管癌在三维超声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α-B crystall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7例导管原位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α-B crystallin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和Ki67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最近提出的乳腺癌分子分型进行分组,对α-B crystallin在不同分组中的表达及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α-B crystallin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为41.17%(7/17),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率为67.22%(121/1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浸润性导管癌中,α-B crystallin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3.33%(81/96),无转移组阳性率为48.81%(41/8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0.368?8);③在分子分型各组中α-B crystalli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uminalA组与HER2+组及三阴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B crystall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导管原位癌,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且在生物学行为更为恶性的HER2+组和三阴性组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提示α-B crystallin蛋白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有 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 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按腺管形成 ,核的异型性和核分裂相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 ,Ⅰ级 (2 6例 )、Ⅱ级 (42例 )、Ⅲ级 (1 8例 )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0 8% (2 1例 )、57 1 % (2 4例 )、44 4% (8例 ) ,Ⅰ、Ⅱ级之间和Ⅰ、Ⅲ级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 ,组织学分级是一个较好的预后指标 ;结合腋下淋巴结情况 ,对判断预后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并探讨乳腺癌组织可能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增生症组织中BRCA1、BRCA2、C-erbB-2、P53、 Bcl-2 的表达情况,分析其改变原因及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 100 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分子标志物的表达(BRCA1、BRCA2、C-erbB-2、P53、 Bcl-2)与乳腺导管原位癌及乳腺增生症相比,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BRCA1 和P53 表达情况的改变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
生相关(P<0.05)。结论 BRCA1 和P53 基因蛋白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敏感因子及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良性乳腺组织及4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切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 30例纤维腺瘤中E-cadherin均呈高表达,E-cadherin在157例无转移的癌组织中有77例高表达,高表达率为49.04% (77/157),293例有转移的癌组织中87例高表达,高表达率为 29.69% (87/2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 P=0.001),E-cadherin免疫组化染色高表达和低表达在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肿块大小、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组织学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分期、是否绝经、CerbB-2及Ki-67表达情况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淋巴结是否转移、肿块大小、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是影响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因素.结论 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MMP-9的表达.结果:IDC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68.7 %(46/ 67);随肿块直径、病理分级的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淋巴结无转移者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有转移者(P<0.05);乳腺癌组织MMP-9表达与ER、PR呈负相关.结论:MMP-9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脂质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收集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RT-PCR检测各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 Cox-2)、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 5-LOX)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的基因表达. 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65±0.913 vs 1.300±0.712, P<0.01),同时乳腺癌组织中Cox-2、5-LOX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449±1.333 vs 1.027±0.596,P<0.05;2.766±1.193 vs 1.159±0.520,P<0.05),PPAR-γ mRNA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1±1.313 vs 2.235±1.383, P>0.05). 结论 FAS、Cox-2及5-LOX基因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脂质代谢途径调控对乳腺癌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vision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0例(其中伴淋巴结转移者3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2例)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0例)中TAMS的标记物CD68、CD16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CD68、CD16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75%,53.7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73.68%,68.42%)与无淋巴结转移组(52.38%,45.23%)及癌旁正常组织(13.33%,13.33%)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S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 、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CD68的表达与CD16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81,P<0.05).结论 TAMS的异常高表达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利,TAMS表达的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侵袭转移及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 a及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PLA2-Ha及cPLA2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PLA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患者手术切缘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行保乳手术的192例I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手术切缘阳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结果 192例ILC患者中首次手术后47例为切缘阳性(24.48%),进行再次局部扩大切除术后仍有14例为切缘阳性,约占首次阳性的29.79%。单因素分析显示,ILC患者首次手术切缘阳性与ILC组织分型、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下淋巴转移、手术切除范围、ER、PR及HER-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ILC患者二次手术切缘阳性与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组织分型、TNM分期、腋下淋巴转移、手术切除范围、ER、PR及HER-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钼靶及超声提示有多中心/多灶性或结构紊乱均是影响ILC患者首次手术和二次手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ILC患者保乳术后手术切缘阳性率相对较高,且与钼靶或超声提示存在结构紊乱、多中心或多灶性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检测抗癌1基因(Kang Ai 1,KAI1)和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66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30例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KAI1、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LC中KAI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 KAI1和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低于良性乳腺组织.KAI1和E-cadherin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