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6例病人,均有各种眼部症状如:视野缺损,暂时性视力模糊或盲点等,经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动脉有胆固醇栓子。该组病人无一例有典型的间歇性视网膜或脑的缺血发作。全部病人全脑动脉造影,均发现有明显的同侧颈动脉病。4例病人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从颈动脉分叉处取出了溃疡斑;2例病人同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因此无手术指征。自1945年Flory描述,中小动脉的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以来,已公认栓子能从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斑剥落,并阻塞该动脉远端。暂时性的脑和视网膜缺血发作,也可能是由于来自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小栓子所引起。支持这理论的根据是,当单眼失明发作时,眼底检查可见到病侧的视网膜有栓子。Fisher首先报导了上述发现,他观察到在1  相似文献   

2.
从动脉瘤而来的栓子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引起脑动脉狭窄和阻塞,出现脑部缺血性症状.Teptas和Katsiotis1968年曾介绍此种可能性,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偏瘫可能是从动脉瘤来的栓子阻塞动脉所致.本文作者报告4例.病例1,35岁妇女,1977年2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病人有过一次左侧肢体无力发作,12小时之内恢复.入院前4周和1周曾有类似发作.腰穿正常.右侧颈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交界处有一大的动脉瘤.作右额颞开颅术,发现一个2.5×1.5×1.5厘米没有破裂伸向右颞叶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其病因与发作类型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也与预后和临床转归直接关联。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动脉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本研究自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对符合TIA诊断的67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探讨脑动脉狭窄与TIA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搭桥术对脑血管闭塞性疾患引起的一过性局部缺血性发作的病人甚有裨益,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手术能给局部缺血的大脑皮质一个额外补偿的血液供应。许多病例一过性局部缺血和卒中是由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的栓塞所致……。栓子主要从颈内动脉通过发出大脑中动脉的相对较大的出口进入大脑中动脉。非栓子性闭塞性颅内血管疾病,也影响到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慢性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通常引起的症状与大脑中动脉的分布有关。这种疾患标准的动脉内膜剥脱术不值得推荐,因为术后没有显著效果。作者指出此手术在为缺血的大脑皮质建立有效的附加血液供应,故颅外动脉必须吻合到大脑中动脉分支的某个部位,以供应足够的血液来维持适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作者对表浅的皮质血管进行了详细的局部解剖学的分析,证明某些大脑中动脉的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组可以有多种病因的综合征:心脏疾病、颅内或颅外动脉自身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都可经过多种机制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已有研究提示,在这些病因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对于我国住院卒中患者而言是最常见的。因此,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因缺乏信息,促使作者对120例经外科治疗的颅内巨大梭形动脉瘤病人进行评估。25例动脉瘤位于前循环,95例位于后循环。6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仅3例属于动脉病(arteriopathy)。其余11例动脉瘤由不明原因的动脉性疾病(arterial disorder)引起。这些病人比之隐匿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者更为年轻。50%的病人出现占位效应,20%有出血,8例病人有短暂的脑缺血性发作。栓塞或夹闭动脉瘤近端在治疗方法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常见神经系并发症是压迫性颈髓病,也有少数病例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间歇性缺血症状。本文主要报导了二例属后一情况者。该二例都有长期(15~30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史;在住院前半年左右有发作性眩晕,且都发生在颈部屈曲或旋转时;放射检查显示有半脱位,第二例更发现齿状突向上疝入枕大扎。第一例在入院时突然昏迷、二侧阵挛性运动,在屈颈准备作腰穿时还出现角弓反张,随即进行了颈1、2椎体后融合手术(Galli氏法),19个月后随访未再有眩晕发作。第二例同时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段颈总动脉分叉部、颈总与C3以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或引起临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反复发作;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灌注低下、采用手术的方法切开颈总与手术可达到的颈内动脉,在直视下将动脉腔内因动脉粥样硬化形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方法检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结合病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为38.93%(160/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24.09%(99/41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年龄大、吸烟比例高,与无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13);而颅内动脉狭窄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狭窄者(P=0.005)。411例中皮质梗死49例、皮质下梗死108例、腔隙性梗死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者以皮质梗死为主(P=0.001),并且动脉内-中膜层厚度明显增加(P=0.020);而颅内动脉狭窄者以腔隙性梗死更多见(P=0.016)。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年龄、性别、血糖及血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相关,提示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糖尿病与吸烟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伴有骨髓内血小板增多及巨核细胞增生;已证实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自发性出血和/或动脉和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有:颈动脉和椎基动脉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颅内出血、头痛;而癫痫或眩晕少见。病程中仅出现神经学症状者罕见。作者报道一例临床仅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管闭塞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男,30岁。因言语困难、头痛及癫痛发作于1987年12月入院。28岁时病人逐渐感觉说话时  相似文献   

11.
有症状的或无症状的颈动脉杂音是常见的听诊发现,特别在中年以上尤为多见。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动脉粥样硬化症。较难判定这种杂音是由颈内动脉狭窄引起或颈外动脉狭窄引起,或由二者同时狭窄引起。作者报告一例并介绍鉴别颈外动脉杂音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报导60例缺血性脑卒中,65次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端侧吻合术的结果.本组年龄介于41-70岁,术前后均作颈动脉造影和多普勒效应核查吻合口之通畅性.除3例外,其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其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lA)7例,完全性卒中53例.7例TIA术后均未再有发作,有效率为100%.完全型卒中53例中,按其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3种类型:(1)病损局限,大多表现为上肢单瘫或失语,手术多于病后16-30日内施行(个别病例病程超过1年后方行手术),其中7例治愈,5例好转,3例无效.于显效病例,术后48小时内即见临床改  相似文献   

13.
合并各种颅内损害的血液分流动脉血液进入静脉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不过通常认为临床症状为病变本身引起,而不是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重新分布。作者报告3例病人的脑血管造影和rCBF研究,他们的症状表现分别为一侧大脑半球内,半球间,从脑进入到肿瘤内有血液动力学的盗血现象。例1、发作性右侧偏瘫和失语,基本上在一周左右恢复,但此后每次过度换气时有发作性失语,锝~(99)脑扫描显示左顶区吸收增加,脑电图在相同区域出现尖波和慢波病灶,左颈内动脉造影证实有顶叶小的动静脉畸形,动脉血供应主要来自一个单独的大脑中动脉大分枝,同时也接受来源于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其他大脑中动脉分枝的血流。用颈动脉内氙~(133)法测定CBF结果,靠近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和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所显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背侧组,比较不同象限斑块分布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管壁结构,入组27例患者中腹侧斑块10(37.03%)例,背侧斑块3(11.11%)例,上壁斑块7(25.93%)例,下壁斑块7(25.93%)例。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腹侧,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上壁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病变6例(85.7%),下壁组穿支病变1例(14.3%),腹侧组穿支病变0例(0%),背侧组穿支病变3例(100%),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动脉腹侧,与穿支动脉开口相对;上壁和背侧斑块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较差,随着冠状动脉支架技术运用发展,使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成为可能。现报告1例椎-基底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行一次性腔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病例如下。1病例男,64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猝倒2年余,加重半年,于2003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起反复出现发作性眩晕、时伴猝倒,无意识丧失,约1~5min缓解。近半年来发作频繁,重时1周发作3次。在当地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予以阿司匹林100mg/d,活血化瘀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左枕叶皮质、右颞叶底部内侧…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局部缺血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脑局部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简称 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动脉系统的短暂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的、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但可有反复发作。虽然很早注意到这种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但其重要临床意义是在近年来才引起广泛的重视。这是由于:(1)TIA  相似文献   

17.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ICAS是全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36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88例,在没有明确的血管病变的4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6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例.结论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高,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狭窄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为其重要病因;在无明确血管狭窄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系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我们用碳酸氢钠加用治疗有较长时间发作史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6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均系我科住院病人 ,男 4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 1~ 69岁 ,平均 3 9 8± 5 3岁 ;病史 :6个月~ 2年 ,平均 0 9± 0 2年。发作史 :2~ 2 0min/次 ,3~ 7次 /周。入选标准 :①诊断标准按经颅多普勒 (TCD)示神经功能障碍 ,系椎基底动脉系统 ,发作病程不超过 2 4h ,一般在 3 0min内 ,发作间期必须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例从C_2到小脑后下动脉(PICA)以远的椎动脉斑块的手术切除方法,效果良好.患者男性,62岁,因发作性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6个月入院.经服用阿斯匹林和潘生丁无效,发作逐渐频繁.脑血管造影示左椎动脉在C_1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