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和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6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2.8%降至6%(P〈0.01)。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10min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术中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接触性溶栓,25min后血栓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和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6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2·8%降至6%(P<0·01)。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10min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术中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接触性溶栓,25min后血栓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超声(DUS)、数字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对比分析,评价CT头颈部动脉血管造影(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价值。方法对50例有临床症状患者行颈部动脉血管MSC-TA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VA,进行重建,采用NASCET标准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对比超声及DSA一周内诊断结果,分析头颈部CTA对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轻度血管狭窄性病变、中重度血管狭窄性病变(尤其是椎动脉狭窄性病变)敏感度较高,准确度较DUS更高,血管中重度狭窄与DSA结果基本相同,并且能跟检出DSA漏诊轻度血管狭窄;对血管壁斑块(尤其是钙化斑块)敏感度及准确度较DSA高,对较小斑块及血管内膜增厚性病变超声敏感度更高。结论颈动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和帮助,可以颈部动脉血管检查的首选和重要方法,超声和DSA检查可以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病人共放置支架42枚,其中椎-基底动脉结合部4枚,基底动脉37枚,未见颅内出血发生;Winspan支架24枚,APPOLO等球扩支架13枚;发生不良血管事件3例,其中手术距发病时间<2周1例,>2周2例,WINSPAN治疗1例,APPOLO治疗2例,发生时间于术后48h内2例,>48h1例。结论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分清患者的发病机制,掌握合适的治疗时机,根据病变血管的部位、长度、分支状况及血管通路选择合适的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应用.方法 在中西药结合治疗基础上,对临床诊断分水岭脑梗死1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25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0.8 %降至10%~20%(P<0.01).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采用中西药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0.
黄友发  孙平  杨言府 《内科》2014,(2):195-19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3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患者术后狭窄率及脑血管狭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狭窄率由术前(81.6±9.2)%下降为术后的(21.9±8.4)%。术后随访2~10个月,1例患者再发血管狭窄,与未正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关;其余患者脑血管狭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5例。结果15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狭窄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发病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狭窄切实有效的方法。文章中就脑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支架置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和预防保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患者中,均用自膨式支架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率明显改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三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①76例患者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髂外动脉狭窄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经皮血管成形术 ( 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1 999~ 2 0 0 1年 ,我院对 5例髂外动脉狭窄患者行 PTA及支架置入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2 4~ 5 7岁 ,平均  相似文献   

20.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